首页  >  头条汇总
“拗相公”搞怪 王安石骑毛驴的三重境界

作者:曹宗国的博客 · 2017-02-17 来源:新浪博客

     

  王安石退休以后,自己在南京钟山上筑了个“半山园”居住,出入也一不坐马车,二不坐轿子,“惟乘驴”。对于王安石骑毛驴,许多人以为是这位“拗相公”故意搞怪,其实不然,而是大有讲究,体现了三重精神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表现了王安石的退隐态度。他为什么不坐马车?这是因为马车作为官员公务用车,北宋朝廷管理是很严格的。那时一般官员出门只能骑马,朱熹就曾经回忆说,“记得京师全盛时,百官皆只乘马,虽侍从亦乘马。”当然,到了宰相一级,朝廷规定是可以乘坐马车的,但无论是骑马还是坐马车,都只属于公务使用,不是给官员专配,解除公职后就不能使用了。王安石退休时皇上还是很关照的,让他挂了个和当地军政一把手平起平坐的官衔,叫做“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那当然是可以骑马坐车的。 但王安石执意辞掉了这个官衔,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集禧观使”,就只相当于现在的非领导职务“调研员”“巡视员”,“舒国公”也就是享受“国公”级别的待遇,都不是实职,就不能坐公派马车了,这表明了他要彻底脱离政界、完全归隐林泉的超迈态度。

  第二重境界是仁者心态。王安石不坐公车,为什么也不坐轿子呢,轿子是可以私家雇请的啊?那讲究就更大了。当时亲朋好友看王安石年事渐高,都劝他乘坐轿子,你猜王安石怎么说,他正色道:“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

  这话居然出自封建集权时代的士大夫之口,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不仅王安石持这种观点,当时几乎所有世大夫也是这样认识。北宋的士大夫都是很少坐轿子的,即使朝廷对有些官员“或有老病,赐令乘轿,犹力辞后受”。比如司马光,也“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的程颐,也是“自少时未尝乘轿”,有一次他与两位官员游蜀道,山路崎岖难行,作陪的官员提出要坐轿子,程颐坚决反对说:“某不忍乘,分明以人代畜”。

  坐轿子是否“以人代畜”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而明清以后不但官员坐轿子,甚至民间有时也兴坐轿子,更属于时也势也,但不能“以人代畜”的思想意识无疑是很符合人道的,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仁者心态,这说明在北宋时期不仅经济文化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有些价值观也是很先进的。

  第三重境界是精神高蹈。王安石退休后喜欢骑毛驴在山林间漫游,其实是一种很高蹈的行为艺术。据说,当时著名诗画家、作家王巩前往拜见王安石,正赶上他骑驴出门,便问:您老要去哪里呀?王安石说:家丁在前牵驴,去哪听家丁的,家丁在后跟着,往哪去全凭驴高兴。可见王安石是把骑毛驴当做一种精神悠游。驴步子慢悠,特别契合一种忧思的精神状态。这位矢志改革的宰相虽然退休了,但许多国家社会难题依然在心中难以排解,许多道理哲学需要深入思考,也有许多丰神远韵的文思,骑在驴背上晃晃悠悠走哪算哪,正好继续琢磨。而这样一种精神悠游,也是古代许多思想深沉或文思独运的人所共同的。比如唐代李白曾醉酒骑驴过华阴,杜甫自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贾岛的诗多来自驴背上的忘我思索。李贺的诗也是骑笨驴、背破囊一路写来。而南宋陆游也曾“细雨骑驴入剑门”。他们都曾骑着毛驴悠游在精神王国里。

  所以说,王安石骑毛驴的形象,是这位中国十一世纪伟大改革家留在夕照里的精神姿态。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我们该怎样优雅的过春节》  

《文史新说:品味经典 领略<红楼梦>里贾家年味》  

《文史新说:鸡年说鸡:知时之兽,奚出于醯》  

《文史新说:读诗迎春:看古人如何过春节》  

《文史新说:冰天雪地里 东北热炕头儿上侃大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