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代“升职”文笔很重要 述职和看人品

2017-01-15

  今有加薪升职之制度,古有人才选拔制度和官吏黜陟制度。自古官场如战场,官员升迁制度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古代官场怎样的人升职快?除了个人本事,有的人“拼爹”走升职捷径,有的人溜须拍马、拉帮结派,将职场变成了权钱交易的战场……

  一、考课:古代公务员也要述职

  追溯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绩制度,其很多做法可在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上找到渊源。在古代,职官的奖惩、升降、俸禄主要依据“考课”的结果。

   

  “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此做法不仅是职官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激励向上、整顿吏治的有效措施。

  其实,考课的历史是从上古时代的天子巡狩开始的,诸侯朝觐,方伯行国,诸侯行邑。据《尚书?尧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指每三年考核一次职官的政绩,三次考核后(九年)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职官罢免或提升,《周礼》记载,周天子不仅定期巡视诸侯,考察政绩,而且要求各地诸侯朝觐述职。西周采取述职和巡狩的形式对诸侯进行考核,对于一般官员,则采用小宰以六计课群吏等具体方法。此做法简单易行,不仅有效地管控了职官,也刺激了诸侯甚至官员的行事能力。

  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以庞大的职官制度为基础,与严格而缜密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官吏黜陟制度紧密交织在一起。从秦汉到明清,各代虽隆替增损,但考课制度日趋健全完善。与此同时,职场上也逐渐诞生出很多无师自通的“升职”诀窍和诸多徇私舞弊、党同伐异的弊端。

  二、古代“升职”论:看人品、看出身

  在古代严格的考核制度下,官场延伸出很多“升职”途径。尤为特别的是,古代职场也要论出身、论人品,甚至还要考察身体状况。  

   

  在尧舜禹时期,升职完全凭借的是口碑效应,老百姓说谁好,谁就能够升职。舜从尧手中接过最高领导权,就是一个口碑好。这种方式也影响了大禹的思维,著名的“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举,一举树立了个人品牌。有了这样的高层领导示范,下面自然照章进行,所以在那个时代,要想升职,完全在个人品牌美誉度。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但由于是奴隶社会,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身份缘故没有出头的机会,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其中商代的宰相伊尹和周代的姜子牙,前者通过当厨子,不仅抓住了最高领导人商汤的胃,还抓住了商汤的心;后者在渭水边用类似今天行为艺术的方式——无钩钓鱼引发了外界的炒作,从而被周文王起用。显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做到“标新立异”。伊尹和姜子牙得到的回报显然超值,得到了大片封地,完成了自我“升职”的理想。

  魏晋南北朝,职场出现了退化,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官员的升职完全由各个州郡世族豪门出身的中正官把持,官员的升职与否完全成为了“阶级、出身”论,其中最知名的两个大家族就是王羲之所在琅琊“王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不过此时有一个好处,就是那些依靠各种手段走后门的升迁者没了施展之地——出身不行就当不了大官。

  但是从隋唐开始,由于科考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被固定了下来,中国职场进入一个有相对序的发展阶段。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当时升职有四条标准:在选拔官员的时候,首先要求备选者没有身体健康问题,其次要求备选者口齿清楚,语言流利,能言善辩。第三就是要求书法水平。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考察其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思维敏捷,论事有理,判辞优美。同时该规定还指明了四个条件的平衡标准:考核四才时,以书、判为重点,如果书判通不过,就可以直接回家养老了。如果出现同等资质的情况,则德行优者先取;若德行相等,以才能高者优先;才能相等,以劳绩大效率高者优先。

  三、旁门左道:行贿站队自古有

  自古以来,有些人为了走升职“捷径”,不惜走“后门”、托关系,甚至用金钱作交换,希望在职场上一帆风顺、一步登天。

   

  南宋时期的宰相贾似道曾一手遮天十几年,官员要想升职就必须大量的送礼、拉关系,有年龄比贾似道还大的职人不惜拜贾似道为“干爹”。到了明朝,皇帝成了“弱势群体”,基本上属于大臣和宦官们轮流执政。在大臣执政期间,官员的升职相对还比较正常,而在宦官执政期间,升职制度变得一塌糊涂,是否升职完全取决于官员的“站队”情况,只要是宦官派的,升职就十分快,而其对立面的大臣派人士往往遭到打压、迫害。

  清朝起,“人际关系”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在清代康熙晚期开始流传一本《官场登龙十二术》的书籍,这或许是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升职秘籍的书籍。同时,清代买官的情况有所抬头,康熙时4000两银可捐一知县,以至使全国捐纳知县者达500余人,道光时知县的价格甚至跌到999两。捐纳制不仅可以捐官,而且还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等待遇。

  参考资料:《“职场升职” 规则史话》(李乐天)、《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的沿革及其现代启示》(刘晓峰)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 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凯风智见:静默与荒诞中走出的八百年卫国》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文史新说:好色的出路问题及其他》  

《文史新说:靛蓝花布何能“衣被天下”》  

《文史新说:出身平凡却富甲天下 两百年前世界首富的人生》  

《文史新说:郑国渠 背后的皇权、谍战与民生》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