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二十四节气”缘何高调“入遗”

2016-12-02

  据新华社消息,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享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为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600多么代表的一致肯定并高调“入遗”?

中国“二十四节气”植根厚实的农耕文化

  厚实的农耕底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当你听到这个在中国几乎人人能够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你就会被这一在中国妇幼皆知、耳熟能详的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天文知识打上深深的烙印。在我国,很多省区已将“二十四节气歌”列入中小学教材。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以汉族为主体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正月二十阴,滴滴拉拉到清明”“ 雷在惊蛰前,种田到山尖。雷在惊蛰后,只能种些豆”“ 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才下种”“ 山黄石头黑、套牦种早麦”……这些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早已植根每一个中国农民心中。二十四节气,自古至今,源远流长,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真可谓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二十四节气”有着鲜明农历特征

  独特的天文理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早在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记载。公元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从而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扎实的申遗准备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相关地区通力合作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使得今年我国政府在“二十四节气歌”申遗过程中一次成功,高调入遗。

  中国参加申遗的代表团团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体现出国家、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表明了世界遗产权威部门对中华民族智慧杰作的充分肯定,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使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和造福世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