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与女皇的默契 狄仁杰活着走出“例竟门”

2016-11-14

  综观武周一朝政治风云,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可是,在武则天称帝之初,狄仁杰差一点死在了武则天重用的酷吏来俊臣的手里。武则天时期有太多的大臣都死于酷吏之手,为什么狄仁杰最后又从被称为死亡之门的“例竟门”(即置于洛阳丽景门的制狱)中走了出来?

  这还需要从狄仁杰的政治品格以及武则天与狄仁杰默契的君臣关系说起。

  一、以坦诚和大度获得女皇的信任

  狄仁杰的官场生涯一直都还顺利,但不能说平步青云,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给先帝唐高宗和当时的女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是那个时代特别盛产的投机分子,而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是真正有政治抱负而不考虑个人往上爬的人,是非常难得的皇帝喜欢、老百姓也喜欢的政治家。

  狄仁杰在武则天走向皇帝宝座的过程中,干了几件很让武则天满意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李唐宗室起兵后,出任事发之地的地方长官——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

  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为了平息宗室起兵引起的风波,狄仁杰临危受命,被武则天任命为豫州刺史,处理善后事宜。

  狄仁杰赴豫州上任的同时,武则天还派了特命全权大使(当时叫司刑使)到汝南去,专门处理反叛善后事宜。狄仁杰到豫州上任后,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那些跟随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的人。当地官员为了讨好武则天,已经把五六百人抓进了监狱,宣布为罪犯、取消了正常户籍的达5000多人。这五六百被关押的人,都是罪入“十恶”的反叛者,都是要杀头的。武则天派来的司刑使也不断逼促行刑,希望尽快结案,好回去复命。要知道,武则天为了登上皇位,已经杀了很多人。她不在乎再杀几百个人。这批跟随造反的豫州百姓,还有活路吗?

  现在,狄仁杰是当地的父母官,他历来就爱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他无法接受这么多人死于上层权力斗争的牵连之中。但是,造反又是武则天最敏感的问题,要替当地百姓说话,就有可能得罪女皇。他思来想去,决定给武则天写一份秘密报告,既要救活这些百姓,又要给武则天面子。他在密信中说:“如果我以公开报告的形式向您请求赦免这些人,就会让人觉得我在替反叛者求情,觉得我的立场有问题。但是,如果我知道这些人确实不是出于本心,不应该被处决,而又不向您汇报,我又怕辜负了陛下对百姓的爱护之心。我很为难,所以这个报告写了又毁,毁了又写,翻来覆去,总是不能定下来。我现在以秘密报告的形式,向您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请求陛下可怜他们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而干了错事,免其一死。”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密信后,批准了他的奏请。结果,这几百人全部活了下来,被流放到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去服役。

  豫州之乱平定之后,将士恃功,多所求取,率领他们的宰相张光辅也不加管束。作为当地的父母官,狄仁杰考虑到新乱之后,百姓不堪功输,就一概回绝。张光辅很生气,找到狄仁杰,问道:“使君莫非轻视本元帅吗?”狄仁杰不卑不亢地说:“乱汝南之人,不过是越王李贞一人而已。若元帅强求,虽平一贞而又使生万贞。”光辅不解。他继续说道:“明公总兵三十万,平一乱臣。城中百姓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何以不约束兵士,纵其暴掠,杀已降之民,不是又将生出万个李贞来吗?我只是怕冤声沸腾,直达天庭。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他训斥张光辅的那番话,非常有正气,也是冒着得罪小人而给人留下辫子的很大风险。张光辅回京之后,打了小报告,狄仁杰因此被调任为复州(今湖北天门)刺史。不过,武则天很快就把他又调回神都洛阳,任洛州司马,就是洛阳地方的副长官,是首都地区行政事务的实际负责人。这个任命,是对狄仁杰的重用,是一次提拔。为什么武则天在提拔狄仁杰之前,非要把他贬到复州去呢?她真的相信打小报告的人吗?这里面有武则天的领导艺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御人之术。

  690年的重阳节,狄仁杰以洛州司马的身份,参加了武则天的登基大典。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62岁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宰相生涯,他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任时,武则天找他进行了谈话。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甚有善政,却遭贬黜。你想知道告你状的人吗?”狄仁杰连忙谢罪,说:“陛下认为臣有过错,臣当改正;现在陛下明白臣本无过错,实是臣之大喜。至于说我坏话的人,臣不愿知道。”武则天实在没想到,在她广开告密之门以后,竟还有这样宽容大度的君子,她非常高兴,连声赞叹不已。

  登上皇位不久的武则天,心中充满了得意,兼以即位之后非常之事不得不防,她对权力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什么事都想要亲自过问。一次,太学生王循之上表想请假归省,武则天在他的请假报告上签字批准了。狄仁杰却觉得有些不妥,对她说:“臣听说,为人君者只有生杀大权不交由他人,其他具体事务,则都归于有司处理。太学生请假,不过是国子监丞、主簿之事。如果这样的事也要由天子发敕处理,那么天下的事要有多少都得由陛下发敕才能处理,陛下可受得了?如果陛下不愿违背学生的意愿,那让有司立下制度即可,何必陛下亲自过问。”武则天醒悟过来,自己这是有点不把权力当权力啊。而这种让皇帝下不了台阶、甚至会感觉很丢面子的话,又有多少人愿意说出来呢?

  二、入狱和出狱都是与女皇之间的一种默契

  狄仁杰凭着自己对武则天的真心拥戴,凭着武则天的信任,常常是言人所不能言。看来,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似乎走上了坦途。可是,狄仁杰很快落入了来俊臣之手。按照当时的政治常理,这是有去无回的虎狼之口。

  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一月的一天,上朝以后,文武大臣发现今天少了几位重要的人物。最显眼的是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三位宰相今天都没有来。当时在位的宰相总共有6人,他们3位之外,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攸宁和武则天外祖父家的亲戚杨执柔。6位宰相缺了3个,人们开始窃窃私语。

  后来,人们明白了,这是一宗大臣谋反案,包括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三位宰相,以及司农卿裴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人在内,一共有7人,因谋反罪被捕入狱。主办此案的是酷吏头目来俊臣。

  这些年来,除了武家的人做宰相的以外,其他的宰相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大都被处决了,最轻的也是被贬官了。人们的神经再次紧张起来。这7位大臣,是否就这样了结了呢?

  那是武周朝一个奇天大案,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迷踪。狄仁杰入狱,是武则天授权来俊臣抓捕的吗?如果是,武则天抓捕狄仁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酷吏的罗织,那包括3位宰相在内的7位大臣被收审,武则天至少是同意的。收审的罪名是谋反,武则天真的相信狄仁杰会谋反吗?

  反正狄仁杰在狱中是很快承认谋反了。

  对于如何处理谋反的人,来俊臣早先已经征得武则天的同意,只要一审问就承认是谋反的,都可以免于一死。狄仁杰等人入狱后,来俊臣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们。据《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狄仁杰当时就回答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狄仁杰承认谋反了。一个惊天大案就这样成立了!为什么深受女皇信任的宰相要和诸大臣一起谋反?如果他们是被冤枉的,狄仁杰这么说难道仅仅是为了免于皮肉之苦吗?他狄仁杰难道是一个怕死的软骨头?如果他们是被冤枉的,来俊臣这批人又怎敢掀起如此政治风浪呢?狄仁杰之所以被捕入狱,这里面有着女皇时代特殊的政治背景,也是武则天驾驭时局的一个险招。

 

  首先是狄仁杰的受信任引起了酷吏的恐慌。狄仁杰在当宰相前后,已经成为可以和女皇武则天交心的人。而狄仁杰这批人,反对酷吏政治的立场,一直是非常鲜明的。随着狄仁杰与武则天接近的机会越来越多,来俊臣感觉到恐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酷吏们之所以能够无所顾忌地胡作非为,傲视群臣,就是因为他们是女皇唯一依靠的力量。

  其次是来俊臣正进入猖狂期。从武则天称帝的第二年,即692年开始,武则天采用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办法,利用来俊臣、侯思止等酷吏,清除了周兴、索元礼等酷吏前辈,他们因此得到重用,进而坐大。偏偏在来俊臣最猖狂的时期,狄仁杰等人受到了女皇的重用。越是女皇重用的大臣,就越有可能成为来俊臣等酷吏打击的目标。

  再次是武则天在接班人问题上陷入矛盾。表面上看,抓捕狄仁杰等大臣,好像是酷吏和女皇对着干。实际上,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非常合理的。武则天最敏感的,就是令她困惑的接班人问题。狄仁杰身为宰相,是女皇身边最重要的决策者。他该如何来面对武则天,如何应对这个政治难题呢?狄仁杰被捕入狱,和这个问题密切相关。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实际上是反对武则天立侄子的。但是,那些专门揣摩武则天心思的酷吏,却嗅出那个时候武则天更倾向于立侄儿武承嗣的意图,也就敢于对那些反对者下手。在这样的背景下,狄仁杰和与他有着相同立场的一批大臣,自然就成为了来俊臣掀起风浪的最佳目标了。而且,武家势力寻找到来俊臣等新一代的酷吏以为鹰犬,开始疯狂咬人。狄仁杰正是这个转型期里武承嗣与来俊臣勾结起来寻觅的一个猎物。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有着一种很深的默契和信任。在接班人问题上,武家侄子的气焰乘势而上,自己也确实想过要做武周王朝的“高祖文皇帝”,可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考虑,机会成本都过高。武则天迫切需要寻找一个适合的倾诉者和参谋者。然而,如此敏感的问题,又有哪个大臣愿意参与谋议呢?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武承嗣勾结来俊臣发出的公然叫嚣,使武则天陡然心生戒备。她需要有另外一个声音来与之抗衡,以维持自己进一步决断的时间和权力空间。于是,她同意了来俊臣逮捕狄仁杰等人的请求,她也相信狄仁杰能够领会自己的意图,深入虎穴,亮明态度,建立起抗衡的另一极。同时,也可让已经猖狂的酷吏更加疯狂,为缓解甚至结束酷吏政治创造条件。

  狄仁杰承认自己“谋反”是实,武承嗣和来俊臣又都想置其于死地,但他还能戏剧性地走出那道有进无出的“例竟门”。

  现存史料的记载表明,那完全是因为狄仁杰的聪明睿智。自从他说了那番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的气话后,来俊臣也不再过分逼迫他,全当他是承认了。既然已经承认,狱官也就不再那么紧地看着他了,他就乘机在头巾上写了申冤状,藏在绵服夹层之中,谎称天热,让狱官转交给家人。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看到状子,连忙上奏给武则天。武则天命人前去查问,来俊臣却不让使者见狄仁杰之面,而是强取了他的巾带,令人代其作了谢死表,交给使者。武则天还是不放心,坚持召见狄仁杰,亲自询问。上殿之后,武则天问道:“你为何承认谋反之事,是不是真有其事?”狄仁杰叩首,说:“若臣那时不那样说,早就死在狱卒鞭笞之下了。”武则天接着问道:“那你为什么又作谢死表?”狄仁杰一愣,立即明白怎么回事,连忙说:“臣并未写过什么谢死表。”武则天命人拿给他看,狄仁杰指出漏洞,一一辩白。武则天这才知道那是代作之文,由是知道其中必定有假,免去几人死罪,贬狄仁杰为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

  据《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武则天接到狄仁杰的谢死表后决定很快召见他,是因为3个月前被来俊臣处死的宰相乐思晦那未满10岁的儿子。这个小孩在父亲死后被没入司农寺,此时请示有紧急情况要报告,武则天召见了他。他要报告的内容是揭发来俊臣徇私枉法,刑讯逼供,残害忠良。他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他所说的那个“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不正是宰相狄仁杰吗?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在如此敏感的问题上指向如此明确,难道不值得怀疑其背后早有安排吗?如果没有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和事先的部署,他不可能走出例竟门。

  三、复辟唐朝的功臣

  狄仁杰出狱后,先后担任了魏州(河北大名东北)刺史、河北安抚使、幽州(今北京西南)都督等官职。他每到一地,都治理得很好,深得百姓爱戴。武则天特意赐给他一件紫色锦袍,上面绣着“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字,以示褒美。

  神功元年(697年)闰十月,武则天把狄仁杰召回,拜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狄仁杰开始了第二次宰相生涯。这次入相,显得就比较风平浪静,也是他协助武则天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关键时期。

  他虽然已经年近七旬,却是一贯地尽心国事,能言敢谏。经过长年的观察和任用,武则天对这个老臣也是信赖有加,尊崇非常,常呼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每次觐见,她也不让狄仁杰行叩拜大礼,常说:“每次看见公叩拜,朕亦觉身体疼痛。”大臣之中,莫有其比。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也是76岁的老妇人了,身子骨已大不如前。狄仁杰一直担心的皇位继承人问题,终于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了。武则天是左右为难,她不想再折腾了,可是要立谁为太子,她是真的还没有拿定主意。

  狄仁杰处在相位,他知道要怎么处理,不能拧着来,只能顺着武则天,使巧力。这个问题他早在心中不知筹划多少遍了,武则天的心思,他也摸得烂熟,他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每当武承嗣他们劝武则天说“自古没有哪个天子以异姓为子嗣的”,狄仁杰都是据理力争。

  有一次,狄仁杰从容对武则天说:“太宗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先皇大帝以儿子托于陛下,寝疾之时,权使陛下监国,遂使陛下奄有神器十有余年。今陛下若移于他族,难道是顺从天意的行为吗?况且姑侄之间与母子之情孰亲?陛下难道就不思量吗?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若传于侄子,臣则从未曾听说过有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太庙。”

  武则天也不恼怒,只是说:“这是朕的家事,卿就不要干预了。”狄仁杰也不理会,接着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什么事而不是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何况臣备位宰相,又怎能不为陛下设身考虑?”遂劝武则天召还庐陵王。武则天有所感悟,同坐的宰相王方庆、王及善等人也趁机纷纷劝说武则天。

  过了十多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昨晚梦见大鹦鹉两翼皆折,不知道是何征兆?”狄仁杰乘机进言:“鹉同武,是陛下之姓。两翼,正是陛下二子。如果陛下起复二子,则两翼复将重振。”武则天亦以为然,她也记起,不久前孙万荣反叛时,檄文也是以庐陵王为言,知道天下人心仍在李唐。她终于下定决心,将儿子李哲从房州接回来,彻底断了诸武的念头,武承嗣不久就怏怏而死。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武则天便正式立李哲为太子,复名显。

  狄仁杰知道,太子初复位,东宫尚不稳,需要有人扶持,不免暗中物色可靠人选,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就向武则天推荐说夏官侍郎(即兵部侍郎)姚元崇可为宰相。后来狄仁杰又陆续推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十余人。也正是这一批人,在几年之后基本上按照狄仁杰的想法,帮助中宗顺利复位,再造大唐。

  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驾幸三阳宫避暑,狄仁杰随行侍从。等到了三阳宫,王公大臣侍从无数,只有狄仁杰一人受赐宅第一区,当时恩宠无比。九月,71岁的狄仁杰带着武则天对他深深的信任和眷顾,病卒于三阳宫宅第。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归根的惆怅 嘉靖与他的故乡》  

《凯风智见:一场间接影响明朝国运的兵变》  

《凯风智见:苏东坡与<猪肉颂>中的硬菜》  

《文史新说:从字库塔遗迹看古人如何敬天惜字》  

《文史新说:古代也有“双十一”,购物狂欢很happy》  

《文史新说: “平凉”那些大事 你未必知道》  

《文史新说:边陲小县城与舍利大佛缘》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