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阿斗偷生的烟幕弹 其实他做人明白得很

2016-11-13

阿斗偷生的烟幕弹 

  对中国历史来说,刘禅,是史学家讥笑的对象,如果要说刘禅的作用,仅仅是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增加了一个俗语,一个成语,“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毫无疑问,略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两个熟语都是贬义的,前一个指无用的人再扶持也没用,后一个指沉湎在欢乐中,毫不思念故乡。

  两千年来,人们嘲笑刘禅。若刘禅地下有知,怕也会嘲笑我们吧。这两个熟语,只要细细一想,就可以看出,都是刘禅释放的烟雾弹。若无此法,刘禅何以在那个杀气弥漫、战乱频仍的时代安度一生?

  一

  古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但是,这话放在刘禅身上,似乎并不合适。刘禅虽是刘备的儿子,算得高干子弟,可是出生在那个乱世,并没有享受过什么幸福的生活,反而是灾难重重。首先是在长坂坡,险些被曹操所俘。当时,刘禅还是个婴儿,在喊杀震天的战场上被赵云救出,“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至于刘禅当时年龄,《三国志》没有明说,据推测,当为2岁。因为当时,是汉献帝13年,即208年,而刘备死时,是章武3年,即223年,当年刘禅即位,17岁。一个婴儿,在血雨腥风中经过,虽小,大概也受惊不小。

  另一次灾难,则是在不久之后,险些被据为人质。

  这次经过是刘备征蜀时,嫁给刘备的孙夫人,即孙权的妹子,怀抱还不懂事的阿斗,准备回江南探母,幸亏被张飞赵云知道,夺了回来。有书上说,那年刘备49岁,刘备死年63岁,此时刘禅可能就是三四岁。

  前一事件,见诸《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作者陈寿,本就是蜀国人,此记当属实,后一种虽不见于《三国志》,但却见于后人的笔记中,想也不会有什么出入。再者,刘备初起时,力量弱小,屡战屡败,用陈寿的话说“折而不挠”。做为刘备的儿子,饱受战乱颠沛之苦,所遭遇的危险,大概怕也不在少数吧。这种种祸乱,一方面,开阔了他的眼界;另一方面,一定也让他学会了求生本领,更使他学会了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吧。

  二

  说刘禅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原因有二:第一,指的就是在诸葛亮的掌控下生活。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已接近于完人,这一方面缘于其功业;一方面缘于《三国志》的称颂与《三国演义》的流传;还有一部分,则得益于他的前后《出师表》。诸葛亮和曹操,一个辅佐刘禅,一个辅佐汉献帝,一个得了天地完人的桂冠,一得了个奸雄的恶谥。这,实在是历史的不公。曹操在汉献帝的宫廷里,是一个人说了算;同样,诸葛亮在蜀国宫廷中,也是一个人说了算。唯一不同的,一个死后,儿子称了帝;另一个没有而已。

  诸葛亮这种独撑局面一人说了算的做法,说得好听点,叫鞠躬尽瘁;说得不好听点,叫独揽大权,独断专行。

  如果说诸葛亮是忠臣的话,只能说他是刘备的忠臣,是汉室的忠臣,但绝对不是刘禅的忠臣。他一生最大的志愿,就是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而这,对刘禅当时的蜀国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也是被当时和后世所公认的。当时蜀国最正确的做法是向西南发展,这,以蜀国的力量,是不费力的。孙权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向交趾进兵的,到土地扩大、人口增多时,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然后伐魏,或与魏抗衡,都不是什么问题。但诸葛亮不,一意孤行,并且为这个目的不惜打击异已。

  李严,是当时和诸葛亮一并受命辅政的大臣,时值诸葛亮伐魏,“值天霖雨,运粮不继,乃废平为民”(《三国志》)。平,即李严,不但罢官为民,且贬到蛮荒之地。

  另一个,就是一直被诸葛亮怀疑为“有反骨”的魏延,魏延见识智勇,在当时刘禅时代的蜀国将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刘备时代也是出类拔萃的。因此在刘备当汉中王时,就被任命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后,一路建功立业,做到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郑侯。但就因为魏延对诸葛亮有看法,“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最终,被诸葛亮秘计所杀。

  做为一国之君,毫无疑问,对自己上面还有一个人指手画脚是不满的。但刘禅又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反对,否则,以权臣废君,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即便如忠臣伊尹,不也废过太甲吗?所以,此时,默默无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诸葛亮死后,继承人早已指定,蒋琬、费祎、姜维,刘禅仍得靠边站。

  刘禅做皇帝四十一年,能独自说话算话的大概没几年,但就是借这样的机会,他仍然做了以下值得人称道的事。

  一件是建兴十二年正月,大臣妻子入宫给太后贺岁,大臣刘琰妻子胡夫人也去了,与太后很谈得来,太后留下住了个把月。回来后,刘琰怀疑自己夫人与后主有私,打了五百鞭,并用脚踩胡夫人脸,然后,休了她。后主知道后,惩罚了刘琰,同时下令大臣妻母以后不许朝贺。这件事干得很漂亮,一方面,非人道的人受到了惩罚;另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的清白,很有人君风度。

  另一件是,诸葛亮死后,后主废除丞相制,设尚书令、大司马、大将军三权分离,虽想收回大权,但由于积弊已久,收效甚微,但这种方法,却被后世君主广泛采用。

  再一件事是,在接到魏延谋反报告时,他反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死后,并没有一概否定他的功劳,“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这种人道,和同时的孙皓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至于邓艾兵临城下,后主投降,议者多认为懦弱,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是仁爱之举,则更属偏见了。当时形势,显而易见,成都被攻下,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战,虽能延守几日,可会导致血流成河;降,才能给全蜀百姓带来平安。在降书中,后主把这种意思表达得很明白:“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百姓安居,粮食待收,希望魏国能给蜀地百姓一方平安的生活。这不是懦弱,不是为一已之私,而是为全蜀着想。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做法,与“打肿脸充胖子”的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三

  亡国之君是很难得到善终的,这,在刘禅以前,出现很多,远的如王莽毒死汉平帝,董卓毒死汉少帝。近一些的,司马昭杀曹髦就发生在他的鼻子前。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当然,刘禅以后,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刘禅能在当时那个杀人如麻的时代能全身而善终,实在是与他的假扮痴傻有关。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刘禅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刘禅最突出的痴傻,就是在司马昭面前看蜀地歌妓的歌舞时,沉浸其中傻傻地笑,再则就是司马昭问他思家不,他说:“此间乐,不思蜀。”

  这是一种绝顶聪明的傻,是一种乱世求生的绝妙的高招。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从而很放心,再也不用担心他东山再起了。

  说到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地,本来就是试探他有没有野心,还想回家独占山头吗?这和曹操当年“青梅煮酒”相似。当年,刘禅的老爹就是借雷响震掉筷子遮掩了过去。现在,面对司马昭这招同样的方法,刘禅表现得更巧妙,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当时要刘禅真说上一句“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的话,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后世的书呆子,有几个参透了其中的机关?退一万步,就是不杀,司马昭能把他放回去吗?南唐的李煜,一个绝顶聪明的词人,就是太聪明了,不知道自我韬晦,口无遮拦,写出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而引起了宋太宗的警觉,送了一杯索命药的。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归根的惆怅 嘉靖与他的故乡》  

《凯风智见:一场间接影响明朝国运的兵变》   

《凯风智见:苏东坡与<猪肉颂>中的硬菜》   

《文史新说:从字库塔遗迹看古人如何敬天惜字》   

《文史新说:古代也有“双十一”,购物狂欢很happy》   

《文史新说: “平凉”那些大事 你未必知道》   

《文史新说:边陲小县城与舍利大佛缘》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