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中秋节 明月与诗酿成的乡愁

作者:田晓宏 · 2016-09-12 来源:新陕网

  一、中秋节溯源

      中秋节起源于周朝,盛行于宋朝,明清以后,中秋节继续向民俗的方向发展,终成为与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民俗大节。中国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的亲情乡情意识,中秋节将这种美好情感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和展现。

 

 

1、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说文解字》里说“秋,禾谷熟也。”“秋”字的解释就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心中的喜悦,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2、古代中秋节习俗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

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但是,严肃的祭祀已经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成为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之一。最初月饼是在祭月仪式中供月神“飨”的供品,祭月仪式完后,祭月者才可以“馂”。我们的先人认为:月神享用供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供品中。祭月者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赐福与保佑。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

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自古以来,中秋之夜就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玩兔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熬夜: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偷葱偷菜: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吃鸭子: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吃田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还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

饮桂花酒: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3、月饼的来历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为纪念太师闻仲而制作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可能就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专门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并进一步发展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4、中秋节轶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后来,一个叫蓬蒙的人,趁后羿外出狩猎之时,持剑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下,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家后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斫桂: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

 

唐玄宗游月: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和道士鸿都中秋殇月,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在此之际,忽闻月宫内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乡愁的味道

那一轮明月,从远古走来,多少离愁别绪在清辉里牵扰着游子无奈的心。父母的惆怅,兄弟的酒杯,爱人的泪痕……无数次在中秋皎洁的月光下寄情抒怀,真切演绎。人间醇香如酒的挚情在中秋夜弥漫开来,从古至今,未曾间断。

 

1、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中秋月夜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王昌龄——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此诗写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白居易——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歌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过去的日子“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突出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此诗作于白居易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透出空间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4、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的代表作,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将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5、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但意境雄阔,实现了“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完美统一。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衬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实为中秋诗词的上乘之作!

 

  三、“秦时明月汉时关”——羌笛和明月的对白

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

1、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

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

2、李白——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3、杜甫——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尝尽艰辛,家愁国难填满心胸,真是感慨万端。一旦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端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感伤、沉郁顿挫。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结构严谨、首尾照应、有致有序、沉郁顿挫。

4、王昌龄——生人居外地,塞雪下中秋 

塞上行作

乡井从离别,穷边触目愁。生人居外地,塞雪下中秋。 

雁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 

这首诗先勾画出边疆的环境恶劣“边穷触目愁”“塞雪下中秋”,戍守边疆将士的愁苦、思乡情结,渲染出边疆的苦寒。最后两句却让人为之一振,“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来劝勉将士。

 

5、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开篇给我们描绘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气氛。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诗人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思乡之情蕴含其中。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诗人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四、“明月高楼休独倚”——闺中伊人对月流珠

最是那皎皎秋夜,风中有着叶落的离愁。清辉如洗,却是寂寞的毒,入了眼便连心口都凉透。两地相思,凭空生出愁怨无数,只把良辰美景虚度。

1、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2、柳永——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这首词以简短的篇幅,简洁、爽朗、明快地诉说着相思。上片由景开始,吹散薄雾的清风,斜照帘栊的明月,画面明朗,清冷又透着孤寂。结句“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将今生的别苦,归结于前世“两处笼”“鸳鸯”的报应,这是含着泪水的戏谑语,表达了无可奈何的认命感,但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将此生不改,甘愿忍受相思之苦到底的痴情。

 

3、苏轼——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的这首词避开情事的实写,只在“中秋月”上着笔,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圆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4、文征明——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临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欲跨彩云飞起”和“莫负广寒沈醉”上,“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5、朱淑真——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中秋闻笛

谁家横笛弄轻清 ? 

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 

非干吹出断肠声。 

中秋对月,引起人无限怀思,诗人因为经历了种种不幸,在这该团圆的日子里,饱受着孤独的煎熬,在枕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结语

中秋之月,承载了文人墨客太多的希望与寄托,太多的失落和悲愁。“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是中秋节的灵魂。月圆人也圆,明月寄托着人们渴望亲人团聚,万家团圆的美好期待和向往。身在异乡的游子,总会在中秋之夜,让那片幽清慰藉如水的情怀。一轮明月,从唐诗宋词中升起,跌入游子的心间,缕缕清辉托起缕缕情愫,潮湿了一树桂花,潮湿了一地月光。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去……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