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在欧洲 他们竟会为了一袋胡椒互相残杀

2016-08-21 来源:人民政协网

  胡椒——又名昧履支、披垒、坡洼热等,茎、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小根。花杂性,通常雌雄同株;浆果球形,无柄,花期6~10月。胡椒是一种原产于印度的一种藤本植物,攀生在树木或桩架上。又名古月、黑川、白川。胡椒种植历史悠久,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还是一味中草药。

  在欧洲 “他们会为了一袋胡椒互相残杀”

  公元410 年,哥特人的首领阿拉里克包围了罗马城。阿拉里克除了要求罗马人交出5000磅黄金外,他还向他们索要了30000块银币、4000块丝绸、3000块红布料及3000磅胡椒---《舌尖上的战争》。

  索要金银是理所当然,丝绸布料也勉强可以理解,要胡椒来做什么?难道为了做黑胡椒牛排和椒盐披萨吗?

  1095年9月,教皇乌尔班二世( Pope Urban II)以上帝代理人的身份在法国南部的克莱芒(Clermont)郊外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有六七百名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这次著名的演讲拉开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序幕。在他激情洋溢的演说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连续七年的荒年,到处都是凄惨的景象,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悲痛欲绝地抱着孩子的尸体。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

  客观的说,乌尔班和他所号召的十字军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欧洲,胡椒被称为“黑色黄金”,一度作为货币使用。如果你穿越回中世纪,一个人在欧洲饭店里吃饱喝足没钱买单怎么办?可以用胡椒。胡椒可以作为硬通货,真的不夸张。印度和东南亚是胡椒的主产地,阿拉伯人从印度进口胡椒,运到埃及,从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由意大利人转运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发给各地的零售商,再几经转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路途遥远,程序复杂,高昂运费加上中间商层层加价,胡椒身价堪比黄金。胡椒在当时是了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之一。“他没有胡椒”这句话,在欧洲中世纪常用来形容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胡椒可以用作妇女的嫁妆、租税,还可以用作对士兵的报酬和奖赏。

  1511年,葡萄牙从东南亚满载胡椒等名贵香料返回欧洲,让长期长期霸着胡椒交易市场的西班牙嫉妒不已,狠狠的把葡萄牙教训了一番。到了16世纪中期,英国人海上把西班牙船队打得落花流水,英国又主宰了胡椒的命运。后来,有“海上马车夫”荷兰凭借实力又把英国从胡椒市场排挤出去。

  “海洋小说大师”Joseph Conrad(1857一1924)在《詹姆斯王》里写到:

  “大约在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时代,荷兰和英国冒险者对胡椒的特殊兴趣,就像爱情的烈火一样在胸中燃烧。为了把胡椒弄到手,他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愿去呢!他们会为了一袋胡椒互相残杀,甚至不惜抛弃自己一向珍爱的灵魂。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甘愿赴汤蹈火,将种种生命危险置之度外----陌生的海洋,种种怪疾,伤痛,监禁,饥饿,瘟疫以及绝望……他们宁愿把自己的白骨留在遥远的海洋,只要能让财富流入国内活人的手中。”

  在唐朝,贪官家里有64吨胡椒

  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酉阳杂俎》云:“胡椒……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皿肉食皆用之。” 《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云:“胡椒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当不及蜀椒。”

  西晋司马彪撰写的《续汉书》是最早记载胡椒的。《太平御览》卷九五八:“《续汉书》曰: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 关于胡椒的身世在我国的汉文史料中共有四种说法:

  ①.西域

  《齐民要术》卷四引《广志》曰:“胡椒出西域。”

  ②南海

  唐代《海药本草》记载了胡椒的产地――南海:“谨按徐表《南州记》:(胡椒)生南海诸国”

  ③.印度

  《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胡椒、姜、黑盐。”

  《通典》卷第一百九十三“边防九?西戎五?天竺”云:“其国出师子、貂、豹、又有旃檀、郁金等香,甘蔗诸果,石蜜、胡椒、姜、黑盐。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或至扶南、交趾贸易。”

  《酉阳杂俎》卷十八云:“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认为胡椒是产于印度的摩伽陀国的。

  这些记载里,都说胡椒是出自印度的。

  英国人Andrew Dalby的《危险的味道――香料的历史》则用一章节的边幅来阐述“胡椒王国”,即印度,但也并没有十分确切地说明胡椒就产于此,只是说:“印度次大陆上有好几座城市都是香料贸易中心。”而引用《航海手册》的记载中则谈道:“这些港口的商船满载优质的胡椒和柴桂叶而来。他们出口的胡椒,主要生长在一个叫考特尼瑞斯(Cottanarice)的地方……”

  ④波斯

  《魏书》卷一百二《西域传》:“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土地平正,出金、银、石……胡椒、毕拨、石密……雌黄等物。”

  《周书》卷五十《异域下》“波斯国……土出名马及驼,富室至有数千头者。又出……胡椒、草拨、石蜜……雌黄等物。”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波斯国……土多良马,大驴……胡椒、毕拔……”

  《北史》卷九七《西域传》:“波斯国,土地平正,出金、银、石……胡椒、毕拨……雌黄等物。”

  《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波斯国……出胡椒、毕拨、石蜜、千年枣、甘露桃。”

  正史的描述是偏向于波斯说的。

  在唐朝,胡椒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在饮食方面最显著。据《旧唐书》卷四十五《舆服志》载,开元以来,唐人饮食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是“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胡食与汉食的最大的不同是调料的不同,这在《齐民要术》中有明确的反映。该书卷八“胡炮肉法”云:“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叶,脂亦切。著浑豉、盐、葱白、姜、椒、毕拨、胡椒,令调适。净洗羊肚..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内肚著坑中,还以灰火覆之,于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非煮、炙之例。”里面多提到的外来调味料,就是胡椒和毕拔。

  据《酉阳杂俎》记载,唐人在制作胡盘肉食时也喜欢添加胡椒调味,“胡椒……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唐人赞不绝口的胡饼也夹有胡椒,“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熟食之,呼为‘古楼子’”

  西晋时代,有了“胡椒酒”,而一直流行延续到唐代:《齐民要术》卷七:“《博物志》胡椒酒法:以好春酒五升;乾姜一两,胡椒七十枚,皆捣末;好美安石榴五枚……亦可冷饮,亦可热饮之。温中下气。若病酒,苦觉体中不调,饮之,能者四五升,不能者可二三升从意。若欲增姜、椒亦可;若嫌多,欲减亦可。欲多作者,当以此为率。若饮不尽,可停数日。此胡人所谓毕拨酒也。” 在《齐民要术》卷七还记载了一种“和酒法”,其中也用到胡椒、毕拨两味外来香辛调料:“作和酒法:酒一斗;胡椒六十枚,乾姜一分……绢囊盛,内酒中。一宿,蜜一升和之。”

  《太平广记》卷一五三引《逸史》里面“李宗回及到华阴县,县令传语,遣鞍马驮乘,店中安下,请二人就县。相见喜曰‘二贤冲寒,且速暖两大盏酒来,着椒葱。’”

  那时还用胡椒等香辛料来煮羹粥的方法,晷殷的《食医心鉴》在讲述食用猪心羹时,特别强调:“入少胡椒末亦佳。”

  唐代医书《新修本草》云“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明朝时引种前,中国一直从长期控制香料贸易的胡人(波斯人)手中进口,因而被称为胡椒。当时胡椒的价值赛黄金,宋人陶谷《清异录·药谱》中便称胡椒为“金丸使者”。

  唐宋时,家里有胡椒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然而胡椒带来的财富却让唐朝宰相“臭袜终须来塞口,枉收八百斛胡椒”,这是宋朝罗大经在他所著的《鹤林玉露》一书中对唐朝著名的贪官元载的感叹。

  《新唐书·元载传》里记载,唐朝宰相元载被朝廷抄家时,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举朝震惊。据《唐书》载,元载“膏腴别业,轸域相望”,“名殊异乐,内廷不及”。他倒台后,被没收的宅舍足够分配给数百户有品级的官员居住使用,他在东都洛阳还专门营建一座园林式私宅,充公之后,竟能改成一座皇家花园。元载被唐代宗李豫抄家,查抄人员在他所居的大宁、安仁二坊以及其祖庙的长寿坊抄出来的珍贵物品,堆积如山,搜出来的金银珠宝,满坑满谷。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从他家起获的赃物中,竟有800石胡椒。

  南宋袁枢的《通鉴记事本末》记载,元载被砍头时,行刑的刽子手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央求到:“希望让我死得痛快些!”很不幸,他的最后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刽子手说:“您得稍微受点污辱,请不要怪罪!”于是脱下自己的臭袜子,塞到了他的嘴里,然后把他杀了。

  胡椒他是吃不到了,臭烘烘的袜子,也许最适合他那永无厌足的胃口。明朝于谦以此事作“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之句警喻同僚。

  在《金瓶梅》里,李瓶儿床底下藏了八十斤胡椒

  从北宋到南宋,甚至从唐朝到明朝,中国人消费的胡椒主要都来自于东南亚,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早在汉朝,中国就从海外进口胡椒了,彼时海运未兴,进口胡椒得走丝绸之路,关山万里,九死一生,运输成本更高,胡椒也就更为贵重。此同时,川人做菜需要胡椒,医生配药需要胡椒,道家养生需要胡椒(唐宋元明四朝道士均相信口服胡椒以及呼吸胡椒燃烧时产生的香气有助于延长寿命),迷信房中术的士大夫想要壮阳,也得胡椒助阵。产量小,需求大,胡椒主要是靠进贡和进口。宋哲宗时,广州原本每年向朝廷进贡檀香2000斤、胡椒50斤。后来哲宗认为这个数目太大,为了体恤民众,将檀香缩减为1000斤,胡椒减到20斤,可见胡椒的稀缺。

  宋朝海运发达,外贸繁荣,胡椒大量运入国内,但是在民间,它仍然是罕见食材。

  《金瓶梅》虽然说的是宋朝的故事,然而作者兰陵笑笑生是明朝的人,而无数的历史学家也认为《金瓶梅》讲述的其实是明朝的事,只是为了“和谐”才放到宋朝。《金瓶梅》第十六回,花子虚死了过后李瓶儿想改嫁西门庆,指着床底下对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里,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李瓶儿收藏那么多胡椒干什么呢?做菜?NO。

  胡椒在明朝还不是调料,而是香料,虽然它在价格上比沉香和白蜡便宜,但在地位上完全可以跟沉香、白蜡平起平坐。洪武九年,广南胡椒一升不过需要宝钞(即纸币,明朝初年市场上强制流通纸币,白银和铜钱不多见)二贯,折合铜钱二十五文;到了万历后期,一升胡椒已经需要纹银六钱才能买到,折合铜钱四百二十文。

  这种涨幅远远超过了其他商品的涨价速度,比地价和房价涨得都快。李瓶儿收藏的80斤胡椒是紧俏货。

  在明朝,中国出产的胡椒很少,它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以南的几个岛国。由于运输成本高,进口的东西本来就贵,明朝养生家和爱美的明朝男士对胡椒的需求又很大,所以胡椒的价格就成倍往上翻。那时胡椒有很神奇的功效,而且用法也十分广泛:

  ①喝

  有些明朝人喜欢用胡椒粉、沉香末、白蜡面做汤。当然,也加进其他成分。譬如用少量的胡椒粉、沉香末、白蜡面加大米、红枣、蜂蜜、桂叶、甘草……一起煮汤喝。(白蜡能喝吗?)

  ②吃

  明人笔记说是某大爷从《太平广记》里得到灵感,为了延年益寿,买来大筐胡椒,每天早上口服,刚开始吃得少,一次口服十几粒儿,越往后吃得越多,直到一次口服一大碗为止。那部笔记说,老头儿吃胡椒吃得百病不生,鹤发童颜,渐渐有了返老还童的迹象。

  ③闻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消耗香料最多的朝代。那时候有钱的男人上街,有权的男人上朝,都事先熏香。家中常备一香炉,把沉香、丁香、龙脑、白蜡、胡椒、肉桂、龙涎等香料燃着了,在上面架一熏笼,然后把要穿的衣服往熏笼上一搭,熏上一夜,第二天早上穿出去,大袖子一甩,香味儿四溢。他们认为,吸了香料燃烧产生的缭绕云雾能益寿延年。

  李瓶儿床底下的那些东西最后一共卖了380两银子。据《金瓶梅》载:西门庆的朋友常峙节买房,“门面两间,二层,大小四间,只要三十五两银子。西门庆的超级豪宅,构成如下:先买了一处房产,“门面二间,到底四层”,也就是一栋带两间门面的四层楼,总共费银120两。

  李瓶儿床底下80斤胡椒,买套房子都可以了。怪不得苏轼在他的诗中写:“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到了交通便利的今天,胡椒不再拥有“黑色黄金”这样高贵的身份,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厨房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都是常见的调味品了。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登临山水与通向自我之路》   

                  《凯风智见:威震西南的都蛮部落为何神秘消失》  

                  《凯风智见:人在江湖漂之“清末的江湖”》   

                       《凯风智见:国本之争中的臣子与皇帝》  

                  《文史新说:跟唐代诗人学就业》 

                  《文史新说:巴文化 重庆人的根》   

                       《文史新说:丢失的“工匠精神”如何传承?》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