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说不尽的鸿门宴:揭秘项羽不杀刘邦之谜

2016-06-16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宴会,刘邦通过巧妙的周旋与众人的帮助,逃回了军营,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鸿门宴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宴会。直到今天,鸿门宴的故事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人们长期探索却又迷惑不解的一件事情是:项羽为什么没有诛杀刘邦?对于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世人多认为是项羽缺乏雄才大略的表现。

  项羽优柔寡断

  联系到项羽后来兵败垓下、拔剑自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登基称帝的结局,人们大多认为这是项羽妇人之仁的表现,项羽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有勇而无谋;头脑简单,刚愎而自用,不听从谋士的建议,更没有看清楚刘邦和自己争夺天下的野心,被他一席好话所蒙蔽。项羽因为自己的好大喜功、骄矜自大,大意之下放走了对手,以致酿成大患,最终失去了天下。这一看法主要依据司马迁所写的《史记》。

  司马迁对于鸿门宴的描写异常精彩,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富有戏剧性,让人们觉得这更像是一部传奇;在太史公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项羽的有勇无谋,刘邦的机智敏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读到这里,都会感慨万千,或痛恨,或惋惜,或赞叹,或不屑。

  这一评价更多的是立足于之后楚汉战争的结局,从成王败寇的角度来进行的分析。然而,有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疑问。

    质疑之声浪

  其实关于《鸿门宴》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果这些都是史实,根本无法解释。

  例如,如果鸿门宴真的是杀机重重的宴会,以刘邦的机智狡猾和贪生怕死,他会毫无察觉、主动去项羽大营送死吗?再如,刘项大营相距七十余里,宴会前项伯夜访张良、张良引其于刘邦、刘邦宴留项伯、项伯夜归、项伯向项羽汇报、项羽等人再议对策,一夜之中项伯完成这六件事有多大可能?

  再例如,刘邦、樊哙、张良以如厕为借口外出商议对策,刘邦让张良等他回到了自己军营再进去谢罪,即使走小路,二十多里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商议对策的时间,肯定不短,这么长时间项羽就会在大帐中干坐着而无动于衷吗?如果项羽、范增有杀刘邦的想法,应该会在帐外部署一定兵力,刘邦等人能那么容易逃走吗?刘邦逃走后,留张良斡旋,就不担心项羽一怒之下杀掉张良吗?张良这样一位善于保命的聪明人会冒这个危险吗?

  项羽如果真的要杀刘邦,绝对不止这一次机会。项羽若是以他私自逃离鸿门的无礼行为为由发兵追剿,刘邦十万大军恐怕早就全军覆没了。对于这些不合理之处,王若虚、董份、梁玉绳等学者都有提及,如梁玉绳于“(项伯)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一句下按语:“项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报?且私良会沛,伯负漏师之重罪,尚敢告羽乎?使羽诘曰‘公安与沛公语’,则伯将奚对。”梁玉绳的意思是:项伯暗中与张良会面,如果不是奉项羽命令怎么能用“报”字呢?而且项伯私自会见张良、刘邦,他就是犯了私通敌军的重罪,怎么敢告诉项羽呢?如果项羽诘问他,“你怎么能和刘邦说这些”,项伯就会无言以对。其他可推敲处尚多,不一一列举。可见早已引起了学者的普遍质疑。这些都说明,《史记》所记鸿门宴并非信史。

  司马迁写史,既采摭旧闻,又博览群书,涉猎极多。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许多学者经过考证认为,《史记》中《鸿门宴》这部分文字是依据西汉时期陆贾所作的《楚汉春秋》一书而写。

  陆贾“客从高祖定天下”,长年跟随在刘邦身边,是刘邦的机要秘书,是许多大事的亲历者。他的著作按理说应该贴近历史真实,但事实并非如此。陆贾是刘邦的大臣,其作品肯定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不渗透刘邦的意志,为尊者讳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仔细分析司马迁以陆贾《楚汉春秋》为蓝本所作的《鸿门宴》部分文字,就能够发现这一点。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陆贾一定隐瞒了许多事实。那么真相到底又是什么呢?

    颠覆性的解释

  有人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最现实的选择,是明智的表现,是其“才气过人”的铁证。尽信史不如无史。要了解鸿门宴的真实情况,不能只靠司马迁的文字描写,还要仔细分析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其本质。

  鸿门宴实质上是一场协商关中地区统治权的政治谈判。当刘邦一路西进攻取咸阳后,担心项羽来争夺胜利果实,采纳谋士建议,派兵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然而,很快项羽的军队攻破函谷关,兵临城下时,他不得不改变计划,以应对危机。这场危机的实质是灭秦之后关中统治权归属于谁的问题。虽有“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在先,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功劳最大,实力最雄厚,被尊为诸侯盟主,入关前他就封秦国降将章邯为雍王,将关中地区视为囊中之物。刘邦虽然想做关中王,但他的实力不够强大,函谷关已经被项羽占领,自己的十万军队难敌项羽的四十万人马。刘邦为保住性命、保存实力,只能向项羽低头,让出关中地区。

  因此,鸿门会谈是必然发生的。通过会谈,刘邦让出了权力,项羽得到了关中,既然目的已经达到,项羽就没有必要再将刘邦杀死。项羽兵不血刃,以谈判的方式取得关中地区,维护了自己盟主的地位和权威,也使自己免除了一个杀害功臣的恶名,更顾及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兄弟之情,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才智可见一斑。

  刘邦作为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者,他是不可能公开承认自己曾经向项羽妥协,以关中地区来换取身家性命这样不太光彩的事情的。因此,陆贾的《楚汉春秋》隐瞒了这些事实,加之司马迁的出神入化的描写,让人形成了对鸿门宴的模式化、固定化的认识。然而,鸿门宴不是权力游戏的结束,仅仅是一个开始,项羽因为其后诸多的战略失误,一步步走向灭亡。他的失败原因有很多,全部归于鸿门宴一事,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诚然,历史有多重解释,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孰是谁非,也许永远是个未解之谜,但是探究的过程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凯风智见: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羊肉  

                   《文史新说:端午味道 勾起延续千年的人间情怀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