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谀美之词:诸葛亮同样亦难过阿谀奉承关

2016-04-07

  自古帝王爱听谀美之词,像那种“面刺寡人受上赏”的事例,不过是为了图强称霸的一时权宜之计,坚持不了多久。原因在于,帝王已经处在权力地位的最顶端,好话不仅听起来受用,还是一种需要。还有一种人,就是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执政者,他们虽然还有一个人在上,但由于种种原因,上面那个人并不能真正约束的了他,所以这阿谀奉承关同样要过。诸葛亮作为臣子,能够在辅佐刘禅时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乎被人看成是完美,做人方面,几近于完人。但是,封建社会是官本位社会,一个人的一切都是以这个官位作为衡量标准,对一个人的赞扬与批评,都会让人和这个官位相联系。因此,不管人们把诸葛亮看得多么神圣,他同样不能超脱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就是说,诸葛亮同样难过阿谀奉承这一关。

  马谡这个人很有名,这源于那个有名的典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最早出名的是他的哥哥马良。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乡里人专门为他们编了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氏兄弟的字中都有一个“常”,所以称之为“五常”,马良眉中有白毛,所以称之为“白毛”。不过,马良出道要比诸葛亮晚,直到刘备兼任了荆州刺史,刘备才征召马良给了他一个从事的官做。刘备入蜀,马良仍然留在荆州。刘备攻下绵竹以后,让诸将平复益州诸县,同时调诸葛亮前往益州。马良给诸葛亮写信说:“听说我们已经攻下雒城,这是上天的福佑。尊兄顺应期运辅佐主公治理天下,功配前人并光耀国家,这一吉兆已经显露无疑。”在把治国的道理比作是俞伯牙的音乐最高境界之后又说:“我虽然不是钟子期,却也不能不为之击节叫好啊!”

  这当中有这样几个问题,马良不给刘备写信为什么要给诸葛亮写信?诸葛亮这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军事中郎将,荆州时期的重臣有关羽、张飞、黄忠,益州方面有法正、李严以及马超等纳迎刘备的功臣,这时候马良就说刘备会当皇帝(期运、吉兆),诸葛亮要“辅佐”刘备“治理天下”,是不是“提前量”有点儿太大?在把诸葛亮比作俞伯牙的同时,又把自己比作是诸葛亮的知音钟子期,是不是有点儿套近乎?假如说刘备一旦登基,诸葛亮必然会当丞相,这在刘备集团人人都看得出来,但心里明白和说在诸葛亮面前是性质不同的问题。就像刘备要等到攻下成都兼任益州牧,然后要当汉中王,最后才能当皇帝需要这样一步步走一样,刘备即便是重用诸葛亮,也有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还有,封建社会的官员不是民主推荐,所谓荐举制只是高级别的官员举荐低级别的官员,所以,就这封信本身以及信内所涉及的事项,马良的阿谀奉承意味十分明显。

  后来马良要出使东吴,他又对诸葛亮说:“今天接受君主的使命,协调和洽两国的关系,希望您能向孙权将军介绍我的情况。”诸葛亮让马良自己来写这封信,马良拿着以诸葛亮名义写的这封信,果然得到了孙权的厚待。

  一个人出使,所持应该是“国书”,假如为了把握完成使命起见,让诸葛亮利用一下私益写一封信给对方的某位大臣也是可行的,但像这种介绍自己的信算是怎么一回事?除了阿谀诸葛亮,真的找不到其他理由。

  马良死得早,有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青睐照顾已经不好说,但他的弟弟马谡却真得到了好处。马谡这个人喜欢讨论军法计策,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而刘备临死时专门嘱咐过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不顾众人的意见,断然提拔马谡担任统领大军在前的重任(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结果是马谡丢失了街亭,害得诸葛亮只好撤兵回到汉中。诸葛亮又不顾众人的劝说,含着眼泪杀了马谡。有记载说,马谡临死前给了诸葛亮一封信,说:“明公看待我马谡好像儿子,我马谡看明公像父亲。”这时候马谡39岁,诸葛亮48岁,一对相差9岁的“父子”。

  封建社会是家族式结构,在这个家族中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应的,也是一人犯罪,株连家族。马谡能够在违背先主遗嘱和众人意见的情况下被提拔重用,很难说就没有马良的关系。还有马谡犯的是“败军之罪”加“逃军之罪”,这种罪绝对不是一个人掉脑袋就可以了结的事情。当年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母亲坚决反对他任赵国主将,赵王执意要用,赵母让赵王答应,将来出了问题不受牵连。后来赵括兵败,因为赵母有言在先家庭才没有受到连累。

  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当然,李严地位不能和诸葛亮相比,仅从刘备让刘禅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对待也可以看出。当然,李严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会对诸葛亮加以阿谀奉承。《三国志》注中有这样的记述:诸葛亮书集中有李严给诸葛亮的书信,信中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虽然对李严的这个主张不理解、不接受,但并没有紧张惶恐,只说这不是“义”而了事。还说:“如果能够斩了曹叡,恢复了汉室,和大家一道升迁,就是十命也可以接受,何况是‘九锡’呐!”李严后来“运粮不继”,请求诸葛亮退军,等诸葛亮回来,李严又装作吃惊,诸葛亮由此将李严废为平民。如果把这两件事放在整个蜀汉国来看待,前一件事情应该是车裂之罪,而后一件事情不过是能力和品质问题。但前一件事情诸葛亮只是回了一封书信,李严在此后还升了“骠骑将军”。尤其是,诸葛亮既然不接受“九锡”,那这个“十命”是不是很不严谨!可见,诸葛亮没有认为李严这是居心不良的“悖逆”之言。不知道当时诸葛亮是不是仅仅把李严的话当作是奉承过了头,从而没有看出他的这种居心?

  姜维是天水冀县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的时候,由于事出突然,天水太守怀疑姜维等有野心,于是连夜逃到上邽。姜维追之不及,想回到冀县,冀县人关闭城门,拒绝姜维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姜维投降了诸葛亮。等到失了街亭,诸葛亮撤退,魏国把失去的地方都夺回去,姜维就和母亲分开了。姜维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投降诸葛亮的,并没有尺寸之功,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县长的属下,但诸葛亮却给了姜维一个“奉义将军”,还封了一个当阳侯。诸葛亮在给留守丞相府的长史张裔等人的信中说:“姜维对当今大业忠诚勤奋,他思索考虑问题精细周到,考察他所具备的才能,永南(李邵)、季常(马良)那些人都比不上他。”一个刚刚投降过来的人,除了听他说,还能考察他什么?而除了姜维的表白,又有什么事情证明姜维“对大业的忠诚”?三国时期有一个现象,投降后即可封侯。但这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自己有地盘;手里有兵;在其他集团有很高的地位;天下名士。这些条件,姜维一个也没有。

  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诸葛亮的用人历来被人们所诟病。这除了他重用荆州人、打压益州人,对人求全责备以外,还与他难以过阿谀奉承关是不是也有关系?!毕竟,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也就是十二年的时间,蜀汉国大部分官员都是刘备选拔任用的,这当中觉得自己资历、功劳和才能都了不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