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历史上的御驾亲征是一种怎样的独特体验

2016-03-16 来源:百家讲坛

  

图片来自网络

  御驾亲征,这四个字你一定不会陌生。这个词能有现在的知名度,主要是依靠历朝历代的老百姓一直以来自觉不懈地传播、运用、开脑洞。其中,尤以现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为主力军。要知道身为男主的皇帝,在追求女主的道路上,不解锁“御驾亲征”这个姿势,哦不,是成就,怎么开启“流落域外不离不弃”、“逆袭之战王者归来”之类的副本呢?

  那么,现实中的御驾亲征真的有这么好玩、这么容易、这么拉风吗?来来来,听壹读君(微信:yiduiread)给你说道说道。

  皇帝上战场不一定都得骑马,也可能是坐车去

  御驾亲征,这种行为可追溯的历史很长,但“御驾亲征”这个词在正统的史书记载中却极少出现。翻遍史书,只有宋代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汇编》提到了这个词。而且,皇帝本人是不会说“朕要御驾亲征”这样的话的,诏书里也不会这么写。

  御驾亲征在史书中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是“亲……”或“自……”,比如《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和《明史•明武宗本纪》中的“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

  这个词被发扬光大,得等到元明清时期发端民间的大量文学作品出炉。像什么《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都有一激动就攒人出去干仗,哦不,是御驾亲征的老大。

  为什么御驾亲征这个词能妇孺皆知呢?大约是市井街巷里,普通老百姓对于皇帝、战争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而“御驾亲征”这个词,高端大气上档次,正好迎合老百姓的心理。

  有一个问题你一定感兴趣:皇帝上战场,到底怎么去?按说行军打仗当然应该骑马,可皇帝金贵的龙体要是让马给颠坏了,咋办?要是没留神磕着碰着,咋办?要是没坐稳摔在地上又被马踩上几脚,咋办?

  “御驾亲征”给了我们一种解释:皇帝上战场也许是坐车去的,必要时才骑马。“驾”字本义指车乘。帝王所乘的五种车乘被称为五辂,其中革辂就是专门应用于兵戎之事的,比如阅兵、演习之类,亲征当然也属于此。

  不过车驾本身又慢又重,完全不利于行军,主要应该还是应用于出征和凯旋时的一系列仪典。毕竟,到了两军阵前,再怂的皇帝也不会放过上马定乾坤的耍帅机会的。

  亲征不是你想征,想征就能征

  御驾亲征,绝对不会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而皇帝亲征,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

  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想要御驾亲征,先得把大臣们搞定。亲征虽然能振奋士气,但毕竟有风险,万一出了差错,也不是闹着玩的,所以文武百官一定不会听之任之,让皇上轻而易举的出征成功。

  皇上和大臣的pk也就此展开,一般流程如下:皇帝本人提出口头申请→大臣们以各种理由阻拦→皇帝本人继续坚持(必要时可附带威胁、耍赖、杀一儆百等措施)→大臣们无奈表示同意→皇帝发布书面声明昭示天下。注意,以上流程需要耗费的时间,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权威以及大臣们的嘴炮水平。

  搞定大臣之后,就可以择日具体实施御驾亲征的行动了。作为礼仪之邦,繁杂的出征流程一定不会少,具体的操作方法始于商周时期,后世历代不断补充完善,主要组成部分有:

  1.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戒严、祭祀用品的准备和安放、仪仗队的训练到位等等。

  2.以上天为对象的大型祭祀活动。皇帝是天子,亲征也就是替天行道,因此需要祭告昊天上帝以求得庇佑。皇帝本人及参加的文武百官要事先斋戒,祭祀时则有献酒、献牺牲、献币帛、歃血、烧柴等不同环节,同时穿插皇帝更换不同的礼服、乘坐不同的车辆。

   

  3.以祖先、土地神为对象的中型祭祀活动和以山神、河神为对象的小型祭祀活动。这些活动的级别相对低一些。尤其是针对河岳山川的祭祀,主要是由相关官员完成,皇帝一般不参加。而且,对河岳山川的祭祀持续于整个出征过程,途径一地,即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行道诸神。

  4.点将誓师。由皇帝本人或皇帝委派的官员完成。说明出征的理由、目标,明确军纪,再有就是加油打气了。

  5.宣露布。后魏时期,皇帝亲征每取得一战胜利,为了周知天下,都把写有捷报的布帛挂到竹竿上,称为“露布”,让士兵举着四处通报。此后,这一活动被沿袭施行。

  6.凯旋,献捷于太庙。大家懂的,皇帝出征,无论打没打跑敌人,只要皇帝本人平安回来了,那都得叫凯旋。所以,礼乐、献俘、论功行赏、大臣上表庆贺之类,必须是御驾亲征的标配。

  相比于国外的皇帝、国王,中国的皇帝并不热衷于御驾亲征

  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要是纸上谈兵。因为从整体来看,中国皇帝并不热衷于御驾亲征。除了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需要靠亲征来实现统一,后继的皇帝们基本都是不带兵的。康熙皇帝这种既爱打又会打的,实在是个案。事实上,大部分非开国皇帝的皇帝御驾亲征,都以失败告终。最悲惨的当然是明英宗朱祁镇,干脆自己成了俘虏。

  反观欧洲世界,皇帝们的战斗热情就充沛多了。往远了说,希腊、马其顿作战都是国王挂帅。近一点的有欧洲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皇帝、国王领兵出战。更不用说近代史还贡献出了拿破仑这样的战争天才。

   

  所以,同样是皇上,打起仗来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原因可以有很多解释,历史、地域、民族都是理由,不过最本质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制度的不同。

  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多是封建制,国王有国王的军队,诸侯有诸侯自己的军队。所谓“我的附属的附属不是我的附属”,诸侯的军队只听诸侯而不听国王的。一旦发生战争,封建制的国王作为诸侯共主,要作为诸侯领袖带领诸侯打仗。所以,西方君主御驾亲征多是迫不得已,起到监督诸侯军队的作用。

  而中国在古代是中央集权的国家。皇帝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军队不归将领所有而只归皇帝一人所有,所以皇帝只要派出将领去管理军队指挥即可。

  而且中国的皇帝们根本就看不上所谓的军事才能。韩非子集法家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的王者之道,被历朝皇帝深入贯彻落实。一个杰出的皇帝,最重要的是驭人,是把合适的人应用到合适的位置上,形成巧妙的制衡让所有人都听命于己。

  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则完全不是皇帝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除了情况确实危急、需要皇帝亮相表态,或是皇帝本人有军事方面的特殊爱好,御驾亲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必要性。

  而且,在中国的语境下,战略战术的最高级别一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比起纯粹的武力,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政治上的以德服人更受推崇,或者至少这些手段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冠冕堂皇。

  当然,还有个原因大概皇帝们自己是不好意思说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体质绝对不达标。你想,自小娇生惯养,长大后又是后宫三千佳丽,这身体内忧外患的,换成你你也不愿意大老远跑出去亲征活受罪吧?

   

  参考资料: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98年

  孙福喜:《话说“御驾亲征》,《华夏文化》,1996年第1期,P44-45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