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历史上一个被孔子看走眼的杰出弟子

2016-03-12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

  子游,即言偃,子游是他的字。名在四科十哲之列,“文学”课代表,就是说,在孔门弟子中以学术研究见长。毕业后,做了武城宰(长官)。不知道是孔老师专程或路过,到了武城,会见子游;还是子游做了一段时间武城长官后,提着礼物到曲阜,去拜望孔老师;总之,孔老师问了这么一句话:“你在武城有没有遇到中意的人才?”

  按照人间惯例,这个时候,被问的弟子,无论有没有遇到中意的人才,都会说上一箩筐的话。遇到人才的,娓娓道来,赞不绝口;没有遇到人才的,怅然若失,感慨良多。但是,孔门高足、文学课代表子游,不是这样。他只轻描淡写地告诉老师,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此人名叫澹台灭明。他也并非赞不绝口,只是说了此人的一个特点:行不由径。可能是担心孔老师误解,以为此人只是散步时不怕绕远,于是加了一句:不是为了公事,此人从不到他家找他。换言之,此人处世,谨遵公事公办的原则。子游赞扬澹台灭明,用的是即小见大修辞法。

  行不由径,径指小道、近道,意思是,走路不抄小道,不走捷径。这是井田制时代的语言,田野阡陌,呈井字形状,笔直方正。小道、近道必然歪斜不正,且践踏庄稼,妨碍农耕。

  子游赞扬澹台灭明行不由径,编辑《论语》的孔门弟子煞有介事地将其入选,至少透露两点信息:其一,孔门看重行不由径,认为是美好的行为;其二,反映出当时抄近道走小路的人很多的社会现实。后一点,文献也有明白的记载。《老子》第 53章“大道甚夷,民甚好径。”《周礼·秋官》“禁野之横行径踰者。”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澹台灭明后来在江南成为传播孔子学说的重镇,编辑《论语》的孔门弟子,对他早年仅有的出彩事迹,不敢忽略。

  《史记》把澹台灭明列为孔门弟子,而这里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者”,“有……者”表示此人是听者(孔子)以前所不知道的,两者似乎有矛盾。杨伯峻先生对此感到疑惑,他说:“若果如《史记》所记,澹台灭明在此以前便已经是孔子学生,那子游这时的语气应该与此不同。”

  这个问题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澹台灭明成为孔子学生,是子游向孔子介绍之后的事。甚至有可能,澹台灭明正是通过子游的介绍,才得以拜到孔子门下的(孔子嫌澹台灭明长得丑陋,以为他没有才华,很不愿意接收);二是,澹台灭明在孔子门下时,孔门弟子太多,孔子不曾直接给澹台灭明上课,对他没有多少印象。两相比较,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该相信《论语》的记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把孔子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的感慨放在澹台灭明“南游至江”后,有可能是连缀故事时搞错先后顺序。澹台灭明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去世时,他也才三十四岁。言偃在武城做长官时,澹台灭明是他的僚属。按照《史记》的说法,言偃少孔子四十五岁。就是说,言偃比澹台灭明还小六岁。即使言偃做武城宰时才二十五岁,澹台灭明也已经三十一岁了。说三十三四岁且“状貌甚恶”的澹台灭明,已经华丽变身,“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简直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澹台灭明在江南广收门徒,光大儒学,应该是孔子死后的事情。

  如果把孔子的感慨,放在听过子游赞澹台灭明扬之后,就很合理了。子游的“有澹台灭明者”,完全可以翻译为:“有个叫澹台灭明的同学(不知道老师还记得吗)……”。孔子经过回忆,隐约记得此人,于是感慨道:“怎么也没想到,面貌歪斜的澹台灭明同学,却有一颗正直坦荡的心啊!”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