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到新疆巴里坤草原 感受古老的驯鹰文化

2016-02-18

  古老的驯鹰文化多是在游牧猎手的口授相传下小范围流传的。随着时代的演进,全国大部分地区驯鹰活动已渐近绝迹,但在广袤的新疆草原上,还有一些年老的驯鹰人,执着的固守着这种文化传统。

  71岁的布拉力·赛甫力老人是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下涝坝乡下涝坝村的一位老驯鹰人,他的驯鹰技艺来自自己的父亲。如果从10岁他跟着父亲帮忙熬鹰开始,他的驯鹰史已经有60多年了。这60多年,他驯过20余只鹰,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驯鹰经验。

  巴里坤县境内西北部的大夹山,蒙语称为哈套鄂拉,意为“坚硬的石山”。山里岩石嶙峋,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崖上,有许多鹰巢。但就是这么险峻的地方,也挡不住一个驯鹰人想要得到一只好鹰的渴望。

  每年的一月到六月,是鹰的孵化繁殖期。驯鹰人多会在五月去捉鹰,回来喂养、驯化。驯鹰人的目标是出生后四十天左右的小鹰,他们连续多日蹲守,看到雄鹰和雌鹰都飞离了巢穴,几个人赶紧从崖顶上把身体较轻的同伴用绳子放下去,快速的抱起小鹰,快速的拉回去。

  捕捉回来的鹰,不论大小,都有野性。为了防止它们看到东西焦躁不安、攻击人或逃跑,聪敏的驯鹰人发明了一种用皮革制成的“吐马哈”(特制的眼罩),平时把吐马哈戴在鹰的头上,鹰会很安静,只有在喂食或者捕猎时才取下它。

  鹰的食量很大,一顿会吃一二公斤的肉。但在驯服期,鹰被套上“吐马哈”(特制的眼罩),不仅要接受饥饿的考验,主人还会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横木上,来回扯动这根“尔尕克”(熬鹰架),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

  经过几天的煎熬,鹰的野性意志被征服,会闭上它那不可一世的眼睛,精疲力竭而摔倒在地。这时,要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再扔给它一件主人的衣物,昏昏欲睡的鹰会抱着其睡觉,衣物上有主人的气味,鹰会认下来,产生依赖。三天后,驯鹰人会用肥皂和热水给鹰洗澡,彻底洗干净它身上的野气,鹰会把以前残存的记忆都忘了。

  小鹰在半个月左右就逐渐得以驯化,这时才开始喂食。此时要把鲜肉的血水冲洗掉再喂,俗称“白肉”,否则,鹰吃吃了带血的肉很容易发胖。为了巩固鹰对主人的依赖,每喂一口食物,都在上面主人的唾沫,有的则直接掰开鹰嘴,往里面啐唾沫。

  野外调驯时,要先把鹰用于掌握平衡的12 根尾羽用线缝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饱受煎熬的鹰此时充满攻击性,去掉眼罩后见到猎物,它便会直扑过去。驯鹰人随身都带着一个装食物的袋子,鹰捕捉到猎物后,会及时给它奖励一点食物。时间长了,鹰和主人间便逐渐有了默契----鹰见到猎物的标本便会去追逐,并用双爪紧紧的把猎物压住,直到主人过来喂给它食物,它才会任由主人收走猎物。

  每年十月,巴里坤山区便开始降雪,几场雪之后,期待已久的驯鹰人便会呼朋唤友,相约一起出去捕猎。都说“鹰饱不捕猎”,出发前,照例会让猎鹰饿上一两天,并准备好充足的诱鹰食物,作为奖励和收猎之用。

  捕猎要早早的出发,太阳刚出来时候,狐狸、兔子等小动物从雪地上奔跑而过的足迹清晰可辨。循着踪迹,很容易便能发现猎物。虽然鹰目光锐利,双爪尖锐,但是,在猎捕过程中,有些狡猾的对象也会使用“诈术”或者拼死反攻。

  曾经的哈萨克人素来有训练鹰在草原上长途追击野狼的传统。经过训练的鹰,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等狼疲惫不堪时,一爪抓住其脖颈,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丧失反抗的能力。遇到狐狸或者狼的时候,驯鹰人会借助皮鞭和刀子在一侧帮忙。

  驯服一只猎鹰虽然不容易,但驯鹰人也有自己的约束,即使再优秀勇猛的鹰,它们也不会让其终生捕猎。通常情况下,四岁的鹰是最勇猛的,六岁左右,就可以放开了,让它们重回天空,交配繁衍。

  现在虽然不再提倡狩猎,布拉力·赛甫力老人也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希望驯鹰文化还能保留下来,有意识的把驯鹰的技能传授给儿子。当我们提出要拍张照片的时候,他欣然答应。在天山下的旷野里,他骑在马上,左手扯缰,右手架鹰,仿佛又恢复了年青时候的豪气勇武。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