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数一数那些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界“牛人”

2015-10-11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中国的第一位职业教师——孔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得到了磨炼。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

  孔子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中国第一个提倡人道的老师——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要以人为本的老师。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母三迁

  中国史上最早的哲学老师——老子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相传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真可谓是中国第一个哲学老师。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第一个逻辑学“教授”——墨子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史上最浪漫的全能老师——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他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蔡元培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结合起来,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

  他认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抱残守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蔡元培及家人合影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