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老北京:前门胡同会馆知多少

2015-08-10

会馆门面

  如果您想了解北京,就先要走进前门,走进胡同会馆,那是一处具有京味的商业和市井民俗文化区域,活脱脱一座古今北京异乡民俗风情博物馆。北京会馆兴起于明嘉靖(1522—1567)年间,随着明都北移京师,再加上通惠河通州,南北商人纷至沓来,形成了外城门前一带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各省、府、州、县侨居京城的官商人们为了叙乡情和方便乡人来京办事、举子来京参加科举考试有个安身之处,便在前门大街以东,也就是长巷、草厂、大江、小江等胡同内建起同乡会馆和工商会馆,形成了以河沿为基础的商业市场及商业会馆街区。现存的记载中也显示,这一地区以工商会馆和同乡会馆为主,并且有很强的地域性。明清时期,这些会馆都曾风光过。如今这些约五百年历史的会馆,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变为工厂、仓库,而大多数成了民宅,但是,作为曾是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尚有一些有着宝贵历史价值的会馆保留至今。

  下面让我们从长巷胡同以始,认识最早的会馆。

  长巷地区各条胡同坐落在鲜鱼口处。以鲜鱼口为界,以北有四条胡同,分别是长巷上头条,上二条、上三条、上四条,以南有长巷下头条、下二条、下三条、下四条,其中五条是昔日的高庙胡同。1965年,上、下头条合称为长巷头条,自此往东依次定为长巷二、三、四、五条。

  这一带在文化、商业、民俗等方面存有珍贵的史料,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旧时会馆云集,文化内涵丰富。最早出现的会馆是明永乐年间,在京任工部主事的安徽芜湖人俞谟

  在前门长巷上三条胡同买地建造的旅舍,以作亲朋寓居或涉足商界活动洽谈之所。俞谟后来辞官时,将产业交给了同籍的京官晋俭,就这样形成了同籍人共同聚会的场所——芜湖会馆。芜湖会馆是前门地区会馆文化的摇篮,他孕育出的会馆,承载的是前门地区与外界联系、沟通的文化内涵。今日的芜湖会馆已成为旅馆,招揽天下游客。

 

(前门长巷三条芜湖会馆原址)

  明清二朝,长巷地区陆续出现了多家工商会馆和同乡会馆。如;头条的惊现、南昌、江右、丰城等会馆;二条的临江、汀州、浦城、武陵等会馆;三条的长美、金溪、临江、南城等会馆;四条的岳阳、上新、新城、乐平、休宁、南昌等会馆。最具有代表性、且至今尚且最完整的会馆当属坐落在长巷头条和二条的福建汀州会馆,可谓当时南北建筑文化交融的典范。这些会馆联系着安徽、江西、湖南等八个省,二十六个州县,对于推动当时的社会发展,提高民俗文化、促进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长巷二条福建汀州会馆原址)

  我们认识了长巷胡同的会馆,再走进草厂胡同去看看。

  草厂地区位于前门商业区以东,前门大街和崇外大街的中间地段,北始西兴隆街。南至薛家湾胡同,自西向东依次平行分布有十条胡同,即草厂头条至十条。另有一条胡同横穿于三条十条。1999年,草厂三条至九条同鲜鱼口街一并被列为北京市市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这里既没有市井的喧嚣,离市区又不远,在闹市中取静之妙,是传统的胡同和四合院街区。整个街区占地不大,胡同为城南特有的南北走向,每条胡同间隔30米,东西开门的小巧的四合院布局紧凑,带有浓郁的城南民居风情,体现了这里深刻而丰富的民俗文化。与长巷诸胡同一样,历史上的草厂诸胡同也是众多会馆云集的地方。

  草厂头条房屋排列整齐有序,多居住中上等户,除四条和六条没有会馆外,其余各条均有会馆。如头条的归德、广州、兴国、麻城、金箔等会馆;二条的邵武、黄岗、临江、应城等会馆;三条的南陵、太平等会馆、五条的宝庆、仙裕和黄梅等会馆;七条的孝感、南安、袁州、惠州等会馆;八条的辰沅、汉阳会馆;九条的蕲州会馆;十条的湘潭、长沙、湘乡、京山、上湖南草厂六条等会馆。其中,上湖南会馆规模大,院落、房舍多。据《天咫偶闻》记载:“湖南会馆在崇文门外(草厂地区)。曾文正公晚年入都曾居之”。“曾文”即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举义时,他与李鸿章、左宗裳等人共同镇压过起义军,极受清政府倚重,身居要职。同治八年(1869),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在上湖南会馆大摆宴席办59岁寿诞。各级官员登门贺寿者络绎不绝,会馆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草草一数,仅集中在草厂这一地区的会馆就有26座,这些会馆在明清时期都曾风光过,至今主体建筑保存良好的有10处。如湖南宝庆会馆。该会馆是湖南省宝庆乡人建立的建于乾隆五十三年或以前,“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北方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刘伯钧,委员陈小道、吴成方,主要领导着南城,下设宝庆五邑会馆、湖南会馆等10多各支部。其中设宝庆五邑会馆党支部,有党员15名”。从这一重要史料说明,宝庆会馆是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早期的基地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

  前门地区还有许多工商会馆,反映了当时的商贾文化

  工商会馆是原籍官僚、在京官僚与来往商人的混合集中地,在京的工商会馆为数不多,相对集中的地带就数前门地区了。当年,随着这一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工商业者或为维护自身的权益,或为协调业务、联络感情,乃至为应付同行竞争,需要一个集会、议事的处所,工商会馆就此应运而生了。正如嘉庆初年所记“京城南面正阳、崇文、宣武为前三门,各行大贾,均有会馆云集。”工商会馆在京持续时间长,为京城的商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工商会馆分为两类,一类属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会馆,如青云胡同的平遥会馆等。另一类则是非同一地区,非同一行业的商人共同集资购建的会馆,如小江胡同内的晋冀会馆。为夸耀本行业的兴盛富裕,这些会馆的建筑十分讲究,虽然在总体布局上大都与住宅建筑相似,但内里多供有本行业祖师或神狄,并有戏楼等文娱设施。

  位于青云胡同22号的平遥会馆始建于明代,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共同兴建,后来改称颜料会馆。它最早的主体建筑为仙翁庙,集庙宇、会馆、戏楼为一体。

(修缮后的青云胡同22号颜料会馆原址)

  与居住及休闲相结合的整体格局,是会馆布局保存较完整的建筑。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庙宇碑记”记载:“京都中城中,东北芦草园地方建有仙翁庙一所,祀者有年矣。乃风雨剥蚀,既不足以大凭依,栋宇摧残,且不足以瞻仰,….于是敬卜吉期,重修大殿。设口关圣、玄坛、财神于左,真武大帝居中,葛、梅二仙于右”。清乾隆六年(1741)又增建戏台罩棚,并记载了会馆的四至及规模。清道光十八年(1838)《颜料行会馆碑记》还刻着会馆的修葺沿革:“重修葺在康熙十有七年,馆之建始上莫之考。次则乾隆六年,添造戏台罩棚,后立有碑记可考,且记内载明馆地四至。迨下考暨与嘉庆二十四年重修碑记,并知将与会馆仙翁庙连之吡火神庙一律修整”。这种“前神后馆”布局是清代会馆的典型建筑形制。当年,同乡同行们在颜料会馆内举办庆典、商议行归、交流感情、联系生意、调解纠纷,不仅丰富了会馆建筑形制的内涵,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工商会馆的特殊作用,为繁荣和发展京城商贾文化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工商会馆大都与官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性质上说,工商会馆是原籍仕绅、在京官员、工商巨贾三位一体的结晶,在各色会馆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

  现存保护完整的台湾会馆如今成为海峡两岸同胞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台湾会馆位于大江胡同114号,占地面积539平方米,原有平房23间半。会馆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进京赶考的台湾学士栖居之地。

(台湾会馆)

  在民国时期、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会馆一直是旅京同胞的共同财产。在台湾被日本占领期间,在京的旅平台湾同乡会中的一些爱国人士,曾利用会馆进行反对日(位于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原址侧门)

  本殖民者的爱国活动。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和平解放北平时期,台湾会馆曾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秘密联络的据点。同时,北京台湾会馆也是大陆唯一的台湾会馆。历史上,台湾同胞往来京台两地从未间断过,其中许多人曾在台湾会馆落脚。因此,台湾会馆的存在,是台湾与大陆、台湾同胞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86年1月,北京市房管局正式把台湾会馆的产权移交给北京市台联会。后在北京市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大力协调下,终于妥善完成了搬迁工作,经过翻修,台湾会馆恢复了往日的容颜。

  1993年,台湾会馆恢复为纪念场所。1993年,台湾会馆得到修缮,1994年7月18日举行揭幕仪式,会馆重新成为在京台胞交流聚会的活动场所。1996年举办了百年纪念活动。

  新建成的台湾会馆分为四个主要区域:1、京台交流史展示区——通过纪念墙和主题展厅,采取实物(文物)与图片、多媒体相结合等形式,再现历史上台湾人在京的活动,展现会馆历史及京台两地交流史。2、贵宾接待区——设有贵宾接待室,用于两岸高层和知名人士的接待活动,以提高新台湾会馆在海峡两岸和海内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首都标志性的涉台场所。3、多功能会展区——设有中小会议室和多功

  能厅,用于各种会展和联谊活动,开展两岸交流,为台胞服务。4、民俗文化体验区——设有民俗藏品厅和民俗体验馆,展示台湾民俗文化,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台湾的一个窗口。

  参考资料:《前门街道简志》、《前门传说》、《前门印象》。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