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食药虽“同源” 夏季养生要分清“嫡庶”

2015-07-30

  在养生保健盛行的今天,有两个名词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那就是“食疗”与“药膳”。这两者似乎都与中医养生有关,但似乎又有所区别,而这种区别还真不好把握。夏季养生,如何区分食疗与药膳呢?

  首先必须了解:无论食疗也好,药膳也好,都是建立在中医药学“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理论基础上的。都是通过科学搭配,充分发挥食物和药物的功效,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食同源”是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基础,这要从中药的起源有关说起。在“神农尝百草”的历史阶段,古人从采集的各种动植物过程中,发现有些动植物存在明显的“偏性”,吃了会出现诸如腹泻、呕吐、嗜睡、兴奋等等不良反应,便将它们排除在“食物”的范围之外。后来,人们又在医疗实践中发现,人生病是因为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出现失衡,形成了偏性。因而可以利用这些不能食用的动植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失衡状态,“以偏性制偏性”,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才产生了中药。所以,中药就是具有较强偏性的天然动植物。

  随后,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祖先又发现,被列入可食用的食物中,并不是完全没有偏性,只是其偏性还没有达到对人体产生明显影响的程度。

  从中药学的角度看,各种天然食物也具有药性。仅举几种最普通蔬菜为例:

  大白菜:味甘,性平,入胃、大肠经,具有消食下气、清热除烦之功效;

  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胃、大肠经,具有消积滞、化热痰、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效;

  芹菜:味甘,性凉,入肝、肺、胃经,具有提神健脑、润肺止咳、降血压等功效;

  黄瓜: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利尿、清血、美容、减肥降脂等功效。

  从中药学的角度看,动物性食物同样也有药性。仅举两种最普通动物性食物为例:

  羊肉:味甘,性温,归脾、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鸭肉:味甘、咸,性寒,归脾、胃、肺、肾经,能补肺肾、清虚热、利水湿。

  古人发现,如果能按照各个人体的具体症候选择对症的食物,也可以利用食物的药性,达到调理疾病的效果。这就形成了我们中华特色的饮食文化——食疗。所谓食疗就是以食物代替药物来缓解病痛,选择食物时同样要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例如,胃寒不适而舌苔不腻者,可在菜肴中添加大枣、生姜这两种食材;妇女小腹冷痛而大便稀薄者,可在菜肴中添加羊肉等等。

  可见,食疗的特点是应用普通食物,利用食物具有的偏性调理身体内部的不平衡。但是食物毕竟不是药物,其偏性是有限的,所以食用起来比较安全,一般人群都可食用。但同时食疗调理疾病时药理作用也不强,导致其调理效果需要一定时间,而且对已严重失衡的人体其纠偏效果也有限。

  于是,为了取得更快的疗效,人们便将偏性更强的中药加进膳食之中,这就是中华医药文化的特色——药膳。例如,常用的药膳当归炖鸡、天麻炖鱼头,其中的当归、天麻都是纯正的中药材。药膳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将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成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物美味,可以用于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独到的辅助治疗作用。

  与食疗相比,药膳具有以下特点:

  1、对疾病的针对性更强,不像食疗那样一般人群都可食用。药膳仅针对患某种疾病或处于某种状态的人群,所以选用药膳时必须对症,甚至需要专业医师的指导。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药膳,如清补凉、凉茶等都有相当广泛的适宜人群。

  2、药物的药性更强,因而同时也存在更明显的药物副作用。所以药膳如果选择错误,不但不能取得疗效,还可能带来副反应。

  3、因为添加了药物,使得药膳具有药物的味道,对口味会有所影响。当然,厨师可以通过调料或烹制技术来消除这些影响,这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食疗和药膳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今天的我们必须将其传承、发展。

更多精彩:科学master 科普健康伴随你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