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商於古道上的唐诗风云会

作者:田晓宏 · 2015-06-26 来源:凯风陕西

  一、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

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开拓此道。在唐代及以后曾经多次修缮,增设了仙娥、商於、洛源、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阳城等驿站。这些古时重要的驿馆,在当时的交通往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史记》记载雄关路,千年古道话苍桑 

商於古道,又名“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张仪穿梭于该古道周旋于秦楚,以商於六百里欺楚的经典事件开始被世人广泛关注。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就欺骗楚王说,如果楚王不跟齐国联盟就将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楚王相信了张仪的话,同齐国解盟,然后向张仪索要土地,张仪翻脸不承认,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商鞅变法革新,因军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使该古道有了第一个军事、商贸、管制的文化中心。四皓躲避秦焚书坑儒而隐居商山商山在哪里,可否给个图,又因助汉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广为推崇,此地也成为重要的文化通道。

 

2、历史地位——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 

公元前490年,楚昭王为了抵御北方秦人的侵扰,下令首设武关,因选址在少习山下,武关起初的名字就叫“少习关”。公元前422年,少习关失守,“关城附近500里”尽属秦国,为了向楚国炫耀武力,当时的秦灵公特地下令将少习关更名为“武关”。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顾群臣劝阻,入武关与秦昭襄王会面,结果却被秦国扣押,三年后客死异乡。公元前278年秦国起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此后,楚国的大片疆土被秦国吞并,而武关东西那道长长的“秦楚分界墙”也逐渐失去了意义,从此湮没在山川河泽中。

 

3、通行条件——仅容单骑,比于蜀道 

关于商於古道的通行条件,古诗中有不少描述。唐人孟郊诗曰:“一身绕千山,远作行路人……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倾。”白居易的《过仙娥驿》有云:“参差树若插,青崖屏削碧。”可见,商於古道虽然是重要的交通线,但通行状况一直堪忧,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条“仅容单骑,比于蜀道”的崎岖山路。

唐贞观七年(公元634年),商州刺使李西华带领商州百姓,沿着丹江河谷北侧开辟出一条新路,依着悬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李商隐曾即兴赋诗《商於新开路》,盛赞这项伟大的工程: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二、商山自古诗歌路 名家巨匠吟咏曲

商山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富,可以咏史;这里地结秦楚,诗风可以交融;。在唐代近三百年间,诗人们将商於古道当成了各种流派成长、发展的一个宝贵摇篮,在这吟咏、歌颂的过程中,成就了他们自己,更推动了唐诗的不断成熟和进一步走向辉煌。

 

1、王维——“驿路飞泉洒 关山落照深” 

王维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早丧,家世衰落,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自觉担当起家庭责任。自京城长安到东都洛阳,商於古道比较便捷,唐一代文士官宦南下北上,也多取道商山。所以王维多次奔走于长安和洛阳,对商山比较熟悉。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又以侍御使兼殿中身份出知南选,由汉水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也是取道商於古道。就在同一年,王维的好友李灵调任商州(上洛)太守,王维赋诗送别,诗中对商洛地域、山水、林泉作了生动的描绘。

《送李太守赴上洛》

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驿路飞泉洒,关山落照深。

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报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

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2、柳宗元——“不以险自行 遂为明所误” 

柳宗元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进士及第。柳宗元才华出众,又出身于仁孝之家,“兼济天下”是他一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挽救唐王朝的颓势,他毅然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成为政治革新的一个旗手。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初被贬为韶州刺史,但刚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都被贬为司马。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奉诏回京。但因宪宗皇帝对永贞革新耿耿于怀,加之刘禹锡畅游玄都观诗引起的风波,三月十四日,朝廷便做出了将柳宗元、刘禹锡等五人“量移”的决定,改任柳州、连州等远州刺史。途径商山,诗人看见路旁孤松,有感而发:

“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感而赋诗。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伤,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

诗人以饱经创伤的孤松入笔,对无故遭损而又被人救护的孤松寄托了无限同情和殷切希望。“不以险自伤,遂为明所误”,自然使人联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遭贬的际遇;“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流露出有幸还朝的喜悦之情;“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盼日后能如松之为人所怜那样得到朝廷宽释”,也道出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温庭筠——“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因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春闱,因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为随县尉。而《商山早行》就是从长安赴随县任时经商山而作。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被历代文人所推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千古名句。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

 

4、李商隐——“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境非常贫困。十六岁时写的《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得到文坛名公一致称赞。但在大和七年(833)和大和九年(835)两次进士考试中都名落孙山。后来,令狐绹在主考官高锴面前竭力奖誉推荐,李商隐才在开成二年(837)得以进士及第。大中元年(847)春天,李商隐成为朋党斗争的牺牲品,离开了朝廷。经商於古道远赴桂林时写下了《陆发荆南始至南洛》: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青辞木奴橘,紫见地仙芝。

四海秋风阔,千岩暮景迟。向来忧际会,犹有五湖期。

李商隐还有一首描写商於古道的怀古诗诗非常有名:

《商於》

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

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三、商山名利路 夜亦有人行

商於古道,见证过王宫权贵的雍容,包容过布衣书生的落魄,不完全统计,有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於道上的诗人,约二百余人。有的还往复多次,“憧憧往来皆出是郡”。如: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一大批诗人边行边吟,一路踏歌为伴,为后世留下了近千首古典诗歌。

1、白居易——“望秦岭上回头立 无限秋风吹白须” 

白居易一生,历经中唐八个皇帝,先后历官二十任,因奉公守法,正直不阿的品质赢得了士林的敬重。特别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与元稹同时倡导“新乐府”运动,留传后世的三千八百四十首诗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白居易还与商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经七年三走商山路,留下了二十余首咏商诗,使商山与白居易这位绝世文豪一起名垂千古。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走在商於古道上,望着秦岭坎坷的山路,写下了《初贬官过望秦岭》土绝一首:

“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路途。

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其实此时的白居易才44岁,由于遭受不公正的贬谪,再加上秋风萧瑟的氛围,越发显得悲凉而苍老。

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奉诏回京,又走上了商山古道。商州旧地重游,阔别六年,他百感交集,写下《商山路有感》:

“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

白居易又回到帝都长安,被授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十月十九日,又诏除为中书舍人,跨入高官阶层。但在党派斗争的风口浪尖之上,白居易因廉洁正直,而遭受排挤。于长庆二年七月被罢去中书舍人职务,诏除他为杭州刺史。白居易又登上了秦岭,七年间三次经此,为名为利,来去返复,此情此景,他写道:

“高高此山顶,回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

白居易七年中三走商山,他对商山充满了眷恋之情,晚年寓居洛阳,还写诗道:“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又以“商山四皓”自况:“黄绮更归何处去,洛阳城内有商山。”“商山老伴相收拾,不用随他学少年。”

 

2、元稹——“两纸京书临水读 小桃花树满商山”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世称“元白”。与白居易一起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要为现实服务,并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元稹对商山情有独钟,他两次遭贬,两次外调,均经过商山古道,这就是被后世称道的“元微之七度武关”。他的咏商诗多达20余首。

元和五年,因宦官仇士良、刘士良等人与元镇争宿驿舍正厅,击伤无稹,反贬无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是年三月二十四,行至商南层峰驿,晚上歇宿驿馆,回首往事,满腹忧愤,独对孤灯,微月、凋花、写下了《三月二十四日宿层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

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徊拂帘幕。

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欠春恨多,风清暗得薄。

是夕远思君,思群瘦如削。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

奏书金銮殿,步履青龙阁。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元和十年(815),元稹忽然接到朝廷诏书,调其回京。他怀着喜悦的心情,由唐州出发,溯汉江,浮丹水,水陆兼程,进入商山,又住进了商南层峰驿。写下《桐孙诗》并序,感叹新枝已老,年华易逝: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元稹一路西行,快马加鞭,春风得意。行至武关,忽然接到好友李复言、白居易的书信,欣喜之际,写下了《西归绝句(其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3、孟郊——“商山风雪壮 游子衣裳单” 

孟郊是湖州武康人,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一生潦倒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随波逐流,也不免于褊隘。韩愈很佩服他,说他“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荐士》),“内外完好,色夷气清”(《贞曜先生墓志》),由此可见他的为人。三十岁时离开了家乡,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求仕生涯。

唐贞观九年(793年)春。43岁的孟郊长安应试落榜后,从长安出发,独行于商於古道。在商於古道的秀丽山川和风光山色中,孟郊见景思人,一首《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诗油然而生:

一身绕千山,远作行路人。未遂东吴归,暂出西京尘。

仲宣荆州客,今余竟陵宾。往迹虽不同,托意皆有因。

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频。江汉沙泥洁,永日光景新。

独泪起残夜,孤吟望初晨。驱驰竟何事,章句依深仁。

贞元十一年(795年),孟郊不顾友人劝阻,风尘仆仆从汝州赶赴长安应试。此时已是严寒的冬天,大风卷着雪花向商於古道,向秦岭深处倾泻,如今他这个屡试不第的游子,被困在了风雪交加的商於古道旁的客舍,不由潸然泪下,于是愤然写下《商州客舍》: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他这次由商州到长安的第二年终于进士及第,登科之后,欣喜之余,文思狂喷,挥笔疾书《登科后》诗一首: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四、故事辅满古道路 一山一水总关情

 

1、阳城驿——改名之争情相同 

阳城驿是商於古道出陕西境最后一个著名的驿站,后改名为富水驿。地址在今陕西商南县东11公里的富水镇。

阳城驿的驿名,正好与唐德宗时的名臣阳城姓名相同。阳城为官廉洁,爱护百姓,声誉颇佳。阳城任谏议大夫时,宰相陆贽为用人、节财等事屡谏言,为裴延龄所谮。德宗于贞元十年(公元 794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错罢贤相陆贽,任用了权臣裴延龄。阳城闻而起曰:“不可令天子使用奸臣,杀无罪人。”他刚直不阿,犯颜直谏上疏论“延龄奸佞,贽等无罪。”上大怒,欲加城罪,经太子营救,才于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七月初一贬“国子司业”,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九月二十三日又降为道州刺史。阳城虽遭贬而终不悔。由于驿名与人名巧合,围绕驿之改名,在唐代几位诗人中曾出现一段趣话。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行经商山阳城驿,伫立馆前,闻名思人,感慨落泪,写了首《阳城驿》长诗:“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

他首议主张阳城驿应改名为避贤邮。并把这首诗寄给白居易,白很赞同,立即写了《和阳城驿》,除完全同意“改名避贤驿,大署于门楣”的同时,还认为元的诗写了阳公的行、迹、道、节“一一皆实录,事事无了遗。”“若作阳公传,欲今后世知。”

也有人说驿馆之名应该保留下来,以纪念贤者,同时警戒那些做官为宦的人,使他们看到这个名字,便想起阳城的为人,敬而畏之。如晚唐诗人杜牧于唐开成四年(公元 839年)由浔阳赴长安路过此地时,阳城驿已改为富水驿了。杜牧在《商山富水驿》诗中赞颂阳城的刚直有节:“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常欠一杯钱。”他认为:“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围绕着阳城驿的名称改与不改的论争,看似观点对立,实际上诗人们的良苦用心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对先贤的敬重仰慕,对奸佞的鞭挞憎恶,都是借题抒情的。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淳化二年(公元 99l年)九月谪任商州团练副史时,曾写有一首《不见阳城驿》的长诗,诗中指出:元杜两人“一以讳事神,名呼不忍为;一以名惊众,名在教可施。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这应该说是对诗人们关于阳城驿名改与不改之心曲恰当的阐发与总结。

 

2、层峰驿—一棵老梧桐,抚慰失意人 

层峰驿在今商南县皂角铺(一说是在现丹凤铁峪铺),驿馆中有一老桐树,唐代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章。元稹两次题诗“老梧桐”,白居易三次驻足层峰驿,韩愈葬女层峰驿,为层峰驿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白居易——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来无?

元和十五年九月中旬,白居易奉诏回京,途径商南层峰驿,看到元稹题名的桐树,他带着嘲笑意味向桐树道:

“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

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来无?”

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被罢去中书舍人职务,诏除他为杭州刺史,经过层峰驿,看到那一棵依然茂盛的老桐树。不禁概万千:

“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

惨淡病使君,萧疏老桐树。

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

韩愈——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元和十五年(820)九月,韩愈得赦由潮州返京再次住进层峰驿,做悼亡女诗《留题层峰驿梁》:“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剌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3、武关驿——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武关驿是商於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北依巍巍少习山,南临滔滔武关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杜牧生活在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封建文人,济世安民仍是他一生的追求。唐文宗开成四年(809)春,杜牧由安徽宣州团练判官任上,迁调京城任左补阙、史馆修撰。此前十余年间,杜牧一直过着诗酒风流的放浪生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实在也空虚无聊。这一次升迁进京,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所以他兴致勃勃踌躇满志。一路溯长江、汉水,经襄阳、南阳进入商山。时值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他触景生情,即兴写下了许多商山咏史诗,借历史盛衰兴亡,生发精辟见解。

诗人来到武关驿想起了当年楚怀王入秦不返的历史事件,写下了《题武关》一诗: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 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诗中对楚怀王宠信郑秀以致亡国的的行为觉得惋惜,对屈原被放逐的遭遇十分同情,最后歌颂唐王朝海内一统的情况下,希望不要重蹈前朝的覆辙。

 

李涉——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 

中唐诗人李涉,号清溪子,河南洛阳人。元和六年,李涉因此被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踏上商於古道,并留诗一首:

《题武关》

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

皆缘不得空门要,舜葬苍梧直到今。

公元825年,李涉被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第二次因贬谪而踏上商於古道。年近60的李涉,途经武关,又写下了著名的七绝《再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5、蓝关驿——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元和十四年,即819年。因宪宗皇帝遣使者者去凤翔迎佛骨,掀起了一片佞佛的狂潮。身为刑部侍郎的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详论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大为震怒,要对他处以极刑,幸有裴度、崔群等替他说请,才贬为潮州刺史。正月十四日,他得到诏令,只身离开京师长安。行至蓝田,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时值风雪寒天,他立马蓝关,英雄失路,悲怆慷慨地写下了千古名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大半生仕途蹉跎,五十岁才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屈,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现,他坚持说自己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可见其无悔且不屈之意。后四句悲歌当哭,沉痛凄楚却又慷慨沉雄,不卑不弱,境界宏阔,大气磅礴。

  五、 感怀四皓抒胸臆 商山丹水奏谐音

 

(商山四皓墓) 

“商山四皓”是两千二百多年前秦朝的四位讲授经传的博士,因躲避秦始皇毁书坑儒,相率隐居商山,号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和角里先生。唐代诗人凡经行商於道的,几乎都要去商山的四皓祠参谒拜见,留下诗文。由于诗人们的地位不同,感受不同,对四皓的认识差异较大。

1、李白——功成身不居 舒卷在胸臆 

公元742年的秋天,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于是溯江汉而上经商於古道“著鞭跨马”奔向长安。在商於古道上,借《商山四皓》抒发了自己的志向。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

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

称赞四皓“扶刘安汉”的举动和功成身退的做法“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这也是他“平交王侯,直取卿相,安社稷、济苍生,然后浮舟五湖,寄身尘外”政治抱负的写照。

李白入朝不到两年,天宝三年(744)春,玄宗便“优诏罢遣之”,或者说“赐金放还”。李白在一首《答杜秀才王松山见赠》诗中写道:“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他对朝廷“浮云蔽日”、“紫兰被秋风”的现实看透了,于是依然行歌大笑,从商山道上离开了长安。在经过四皓墓时,又写下了《过四皓墓》:

 

(商山四皓墓)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

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这回就不像两年前去长安时的心情了,不仅情绪低沉,而且也有牢骚和嘲讽。同样是写四皓,诗人的侧重点就是歌颂他们不染世俗,不慕名利,守糜鹿之志,耻于龙争虎斗,超然物外的高尚情操。

2、元稹——汉业日已定 先生名亦振 

元稹的《四皓庙》长诗,认为四皓不值得受到后世尊敬,在诗中大胆斥责四皓为了个人安危而避居深山、天下太平后又坐享其成。

《四皓庙》

巢由昔避世,尧舜不得臣。伊吕虽急病,汤武乃可君。

四贤胡为者,千载名氛氲。显晦有遗迹,前后疑不伦。

秦政虐天下,黩武穷生民。诸侯战必死,壮士眉亦颦。

张良韩孺子,椎碎属车轮。遂令英雄意,日夜思报秦。

先生相将去,不复婴世尘。云卷在孤岫,龙潜为小鳞。

秦王转无道,谏者鼎镬亲。茅焦脱衣谏,先生无一言。

赵高杀二世,先生如不闻。刘项取天下,先生游白云。

海内八年战,先生全一身。汉业日已定,先生名亦振。

3、杜牧——南军不祖左边袖 四老安刘是灭刘 

杜牧在《题商山四皓庙》一诗中,对“商山四皓”的做法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祖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4、许浑——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 

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一生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是建功立业与退隐江湖,所以他对商山四皓情有独钟。

《题四皓庙》

桂香松暖庙门开,独泻椒浆奠一杯。

秦法欲兴鸿已去,汉储将废凤还来。

紫芝翳翳多青草,白石苍苍半绿苔。

山下驿尘南窜路,不知冠盖几人回。

“商山四皓”的故事,《史记》《汉书》多有记载,曹植、皇甫谧、陶渊明等历代文学巨擘也多有评论,宋人王禹偁在《四皓庙碑》中写的:“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

 

  结语

漫漫六百里商於道上,既有生之欢乐,死之哀绝,亦有淡淡的哀愁,愤懑的呐喊,孤寂的傍徨,更有豪迈的壮歌。也是正是受这些人为壮歌的薰陶与感染,商山人自幼勤学苦读,涌现出贾平凹、京夫、孙见喜等一批现代作家和文化名人。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