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拍马屁”为何成为阿谀奉承者的代名词

作者:白正林 · 2015-06-28 来源:凯风陕西

  现代社会,当您听到“拍马屁”这个词时,第一反应就将其同阿谀奉承、奴颜婢膝、巴结讨好等词划上了等号。

  其实“拍马屁”最初只叫“拍马”,是蒙古族的一种习俗。其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一般百姓人家都会养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的马好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这也算是见面时约定俗成的一种礼仪。

  另一说蒙古族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特别是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

  不管这两种说法那一种正确,应该说起初人们都能实事求是,称赞“好”时那是真的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些人就出于奉承、讨好甚至别有用心的目的,不管别人的马是好是差、是优是劣,都一味地夸好。尽管夸赞的话不一样,但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所以天长日久,这一“动作”就演化成了“拍马屁”。 “拍马屁”也就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

  可以说,“拍马屁”只是个“动作过程”,实施的主体还是“拍”的人。所以相应地就产生了靠奉承别人为生、专门拍马屁的人——“马屁精”,甚至还产生了专门研究奉承别人的一门学问——“马屁术”。人们从调侃的角度出发,依据“拍马屁”水平的高低,将“马屁精”分为三等。

  上等“马屁精”,拍而无形,甚至起死回生。如《宰相刘罗锅》中场景,刘罗锅说 :“皇上啊,我可是奉了您的旨意投了湖了,可我这一去啊,没想到碰上一个人……”皇上就问“谁啊?”“是屈原……屈原就说啊,你怎么也投河自尽了呢?我是碰到了昏庸的楚怀王不得志才死的,你怎么也碰到昏君了呢?”皇上开始紧张。“我说,那可不对,我们的皇上可是万世的明主啊!我忽然又一想,不对啊,我这一死不要紧,皇上的名声受损啊!……我就挣扎着爬了回来,又回到了皇上的身边……”接着罗锅子开始了历史上最肉麻的表白“皇上啊,我这一去啊,思念皇上如隔三秋……”,说到动情之处,皇上的眼睛开始湿润,他喝斥和绅“一派胡言”,说“刘爱卿是到死还念着联的名声啊!我爱听……”这样,刘墉不但逃过一劫,反而得到了黄金百两和黄马褂。当然,刘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关乎身家性命呀!

  中等“马屁精”,低眉折腰,为人不齿。如南宋的工部侍郎赵师择,为升官百般巴结韩侂胄(tuō zhòu)。一次韩在南园饮宴,经过园内的一处山庄,看到人工布置的竹篱茅舍,对赵说:“这里真是一派田园景象,就是缺点鸡鸣狗吠之声罢了。”过了一会儿,忽听草木丛中传来了“汪汪汪”的几声狗吠,仔细一看,原来是赵师择蹲在那里学狗叫呢,逗得韩哈哈大笑不止。

  下等“马屁精”,遭受“马蹄”的蹂躏,甚至断送性命。如明朝初年,僧人来复应召进京建法会。在朱元璋的赐宴上赋诗一首以表感激之情:“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上天赐,自惭无德颂陶唐。”诗句说宴会上点的是来自异域的苏合香,喝的是只有天上才有的醍醐,各种佳肴罗列桌上,自己领受如此美味实在惭愧。本来是一首谄媚讨好之诗,猜忌心特重的朱元璋偏能嗅出异样的味道来。“殊域”本指异国,朱元璋却认为“殊”字拆开是“歹”“朱”,于是勃然大怒,来复因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不管怎么说,“拍马屁”是一种虚伪、奸诈的做人做事方法,既不光明正大,又上不得台面。人生在世,还当以诚待人,老老实实、堂堂正正,如此方可俯仰无愧!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