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高考语文该怎样出题

2015-06-12

  每年高考,作文总是能够引发全社会热论的焦点,学生、网友、专家学者,往往都会点评当年的作文题目,角度不一,观点众多。作文的评卷,没有标准答案,作文题目的评价,同样也没有标准答案。那么,究竟怎样的题目才算是好题目?或许,应该先问,究竟高考作文要考什么?

  熊丙奇(教育学者)

  材料作文思辨优先

  总体来讲,今年的各地作文,仍旧延续着材料作文的道路,材料作文考核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是否能够畅通而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材料作文题目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今年各地的作文,大体上和之前的水准差不多,出彩的不多,有的确实不错,比如说浙江的《文章和人品》,再如山东、安徽的题目都不错,具备比较宽阔的思辨空间。

  但恰恰是这些题目,被许多网友评价“很奇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还是和大家看作文的角度有关。觉得很难,很奇葩。首先,是以传统的命题作文的思维去看待的;其次,用概括性的简单标题,去理解材料作文,以为拿出其中一句话,引申发挥就可以。但是材料作文,显然不是这样的。这种命题作文式的意识和观点应该慢慢消除。

  从整体上来看,湖南的作文题很棒,《有一棵大树》,故事套路虽然比较老,但是给予学生想象和思辨的空间很大,再如广东的作文“自然很近,又很远”,安徽的作文“蝴蝶翅膀的颜色”,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念、想法,只要自圆其说,严密表达即可。

  北京的两个题目相对来说,都不算很好,作为材料作文,给出的思辨空间并不足够,有主题先行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很多学生的作文,可能沦为抒情、喊口号,没有发自灵魂的热爱怎么办?没有特别崇拜的英雄怎么办?

  所以,依旧要呼吁的是,不要再以命题作文的方式和观念去看待材料作文,这种观念本身并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同时也在消减高考改革的意义。

  今年作文题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并没有和时代联系很紧密,人觉得是“败笔”,笔者不以为然,语文作文不是时政题,也不是科技题、历史题,而是注重学生思想和表达的考题,因此,不与时代结合紧密,而是一些具有哲思性的题目,这会是今后材料作文的一大趋势。今年的材料作文就具有这一趋势。比如浙江的作文题《文章和人品》,就是一则很好的材料。

  秋风(儒家学者)

  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育要把文化知识教给学生,更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真实的情感,促使他们去思考,去自由地表达。

  有人说中国的数理化教育是最好的,不管怎么说,有多少问题,是否残酷,但至少教给学生真实而丰富的知识。相对来说,语文教育的问题就更多,不论是知识的培训,还是能力的培育,显然都远远不够。

  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对本国的语言、文字乃至文学,对自身的文化,有一个生动而全面的了解,比如说鼓励学生阅读经典,鼓励他们去观察自然,也关注人文,培养他们正确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做到,文化知识就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

  高考作文其实也正是考这些能力,真实的情感,独立的思考,自由地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作文题目,都很无聊,基本上都是无病呻吟,或者说,学生要无病呻吟才能写出来。比如说《智慧》之类的题目,就是如此。轻浮而酸腐的作文题,从根本上来说,反映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无病呻吟式的题目,其实也就是鼓励学生说假话,虽然美其名曰开发想像力,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编造故事,编造情感,确实是想象,但这是胡思乱想。

  一般来说,出题的人多是在语文教育中具有一定权威地位的人,他们根据教学大纲出题,但是如果出现太多没有意义的、酸腐的题目,说明语文教学非常疲弱,而这种疲弱,则会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无聊的方向狂奔。

  当然,有的题目无聊,但也有一些不错的,比如“举报父亲”的题目,这是一个伦理难题,父亲确实有错,那怎样处理这样的局面呢?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亲情、法律的矛盾,这就促使他去思考、去思辨,去做决定,同时要表达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决定。不管他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他都会在心理上、情感上进行辨析,进行判断和选择。

  叶匡政(诗人、评论家)

  保持公平很重要

  作文题目的好坏,第一能不能引起学生的真情实感,这个很重要。第二就是命题的视角,是不是比较适合学生的发挥。第三,因高考有时间限制,在短时间内是不是容易找到思考与联想的点。第四就是我们谈到命题的公平性,命题是不是容易出现套作。

  最后一点尤其重要,我们知道,不管高考遇到多少批评,有多少问题,但它依旧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公平的考核方式,或者说最公平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最大可能地保护高考的公平性,作文亦如是。

  什么样的作文不公平呢?就是容易套题的作文,一些老题目,学生们都熟悉的题目,那么背范文多的就占便宜,他拿几篇范文综合一些,写出来就是很符合标准的,而那些背的少的,或者没有背的,就吃亏。而生题,有趣的、新奇的题目,则更能显示出公平,大家都比较陌生,没有范文可以参照,没有过去写过无数遍的经验,那么就容易反映出来学生真实的水平。

  比如北京的题目,“跟英雄过一天”、“发自灵魂的热爱”,再如“等待”、“智慧”、“感受自然”等,这些题目我们小时候就在写,现在的学生依旧在写。一方面学生们都写过很多次,当然也就有可能有人背过很多类似的范文,考试的时候套进去就好;另一方面,题目没有变化,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信息的交流、生活的方式、习惯等全都变了,但是这些没有反映到作文中,学生们对于这些题目,有没有切身的感受,要么就是套用范文,要么就是说一些套话空话。

  所以,有新意其实很重要,比如安徽的作文,“蝴蝶翅膀的颜色”,网友评价奇葩,我不这么认为,至少在我的阅读视角里属于比较新奇的,是一个不常见的命题。这类作文题目相对来讲会公平一点,因为可能有准备的、或写过同类题目的学生很少,这就看学生的临场发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发挥。

  新奇可以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而在新奇之外,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也同样重要,高考作文对每个读了十几年书的孩子来说,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确定怎样的命题,能看出教育者希望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怎样的世界观或者方法论。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高考应该回归常态

  这些年来,高考作文普遍以议论文为主,从教育的规律上来看,应用文的训练在初中至高中初期已经完成,记叙文又比较简单,当然,小说除外。那么在高考的时候,考议论文就比较合适,这个规律,一段时间内应该不会变。

  高考的功能是考核学生是否能够适应不同高校学习的能力,高考作文的核心,一是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两个核心之上,议论文,考核的就是逻辑、思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考核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是否适应不同高校的学习这个本义上来说,最难的在于如何产生区分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展示出他应有的水准,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巧思的工作。首先不能太普通;其次,不能太难,要在平常的题目中展示出好的、新的角度,既让普通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又能够让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比如北京的“发自灵魂的热爱”,基本上不太能展示出学生自身的水平,没办法拉开成绩,实现区分度,因为这样的题相信绝大部分学生都写过很多,也背过很多范文,结果就是写出来大家都差不多。

  纵观今年的作文题,广东和山东的不错,很多人说山东的题,那个“肉豆须”学生不认识,其实这不是重点,这东西不必认识,也能理解个大概,题目所展示出来的思辨的空间,才是应该关注的,此外安徽的也不错。相对来说,北京的题目就差一点儿,两道题,一道太简单,很难分出高低;另一道太难,几乎不太可能在考试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的写作。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社会上对于高考作文的关注,其实附加了许多高考作文并不应该承担的功能,希望这些高中生成为时政评论家,希望他们成为大作家,把自己胸中的块垒全都加诸高考作文,这是不合适的。甚至有些出题的老师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在题目中显示出来。因此,最重要的是让高考作文回归常态,体现出它本应该有的功能。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