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刘高兴与贾平凹:“一个妈”的好兄弟

作者:王璐 · 2015-05-30 来源:凯风陕西

  刘高兴,是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及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中的主人公,原名刘书征。今年63岁、军人出身的刘高兴,在农村干过各种苦力活儿,当过厨师;在古城西安,蹬三轮车走街串户捡破烂、拉送蜂窝煤十数年……而如今,他高挑的身材仍显硬朗,耳聪目明,豁达开朗,爱说爱笑。正如贾平凹给他取的“高兴”这个名字,每次见他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高兴!

  作为自小在棣花镇一起长大、一起生活过多年的老乡,贾平凹在创作小说《高兴》时,选定刘高兴为最主要的人物原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以及他们两家,长期以来就结下了许多也许鲜为人知的不解之缘。

   

  跟平凹“一个妈” 

  刚开始,当看到刘高兴用毛笔亲手写在大红纸上的这一行字时,我们都颇感疑惑:怎么就“一个妈”呢,难道你刘高兴是刘家抱养的,本也姓“贾”?当面一问才知道,这一说还真有点意思!

  原来,刘高兴现已过世多年的母亲,名叫周小娥,而凑巧的是贾平凹的母亲,也叫这个名字,不仅同姓周,用字也毫无两样。所以,才有了这“一个妈”的有趣之说。大概正是这一原因,“小时候我和平凹即便玩翻脸了,相互间也不会用当地粗野的话去骂对方。骂不成么,骂他妈也就等于骂我妈。”刘高兴风趣地说。“当然,已经多半辈子了,我们一直相处得很好。要不,他咋能写‘哥俩好’外几个字给我呢!哈哈……”说着,他指了指高挂在堂屋正墙上那装裱得很漂亮的几个大字让我们看。

  住在一个院子里 

  1951年,刘高兴出生时,就和父母姐妹们一起住在位于二郎庙西北角贾家大院的老宅里。据说,这房子是他20几岁便英年早逝的伯父刘××,曾用三十多块大洋和一匹上好的老布从贾平凹的三爷手中换得的。房子不大,也不小,却只是偌大的贾家大院后院的一小部分。自那时起,刘、贾两家就一直合住在这里,早晚从一个门楼出入,虽然两个锅灶吃饭,却有事相互帮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谁家做一回好吃的,都要特地端一点给另一家孩子或老人尝尝;若有一家推石磨子磨粮食人力不足,被另一家人看见了,就赶紧上去伸手狠搭一把力。

  刘高兴与晚他一年出生的贾平凹,自小便在贾家大院的角角落落,在附近的荷塘、贾家及刘家祠堂,在村前的丹江河畔、西头稍远处的清风街上,光着屁股一同玩耍嬉闹、渐渐长大的。

  直至1966年,任教于夜村中学的贾父在别处盖起了房子后,他们才分开来居住。那时,他们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也就是说,他们居住在一起的光景,长达十五、六年之久。而即便是不在一起住了,其实两家仍是相距不过半里的近邻,他们小孩子间还是整天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起干活儿……你来我往,形影不离。

   

  在同一学校念书 

  由于年纪相仿,自幼就住在一起的缘故,刘高兴与贾平凹从小学到中学,几乎一直都是同学。刘高兴说,那时棣花没有真正的校舍,小学就设在西边不远处一个叫“法行寺”的破庙里。几年的小学生活,他们就是在这儿,一起恍然度过的。

  那时的小学,还实行的是五年制。而刘高兴因为小学毕业后未能考上中学,补习了一年后,去商镇中学上学时,便正好和贾平凹同级,又同班。学校距棣花约7公里地,早起晚归来回地跑,实在很不方便,他们只好又一起住进了学校四面通风唯一的宿舍里。刘高兴笑着说,他平凹身上那儿长有黡子,我比谁都清楚。

  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商镇中学也被迫停学停课。此时,初中还没最终上完的刘高兴他们,就不得不过早地离开学校,回到村子里,任凭政治狂潮和命运的摆布,不知何去何从。苦闷而无奈的他们,便找来《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等书籍,时不时地轮换翻阅,感觉其中精彩的片段和词句,贾平凹还用笔和纸认真地抄录下来。

  共同参加生产劳动 

  离校回到村里后,尚且年幼的刘高兴他们,就开始跟随大人们一起,起早贪黑地参加农业合作社里各种繁琐的生产劳动。不过,像那些抬石头、担粪尿、拉车子等等大人们所干的重体力活,他们稚嫩的身体一时还难以承受,谁又忍心让他们去干呢!他们所干的,便是牵牛犁地、锄地、割草等体力较轻的劳动。“大人们干一天十分工。而我一天挣四分,平凹身材矮小,一天只挣三分。”说起那段艰难岁月,刘高兴仍然记忆犹新。

  大约在1969年,作为全县重点水利工程之一的棣花苗沟水库开始着手修建。正直青年时期的刘、贾二人,便随大伙儿先后投身到该项工程建设中。在洪大的劳动号子声中,他们挥汗如雨地并肩劳动,一起抬石、修路、砌堤,建设水库大坝。重体力劳动,倒使他们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

  1970年底,年近20岁的刘高兴,走出水库建设工地光荣入伍,成为驻扎于吉林通化的三三一九部队的一名工程兵。尽管从此,他们长期相处的机会少了,而彼此间的友好交往却始终没有间断过。在部队期间,刘高兴还几次收到贾平凹的书信,告诉他当地的可喜变化、家里老人们的身体状况,还有某某娶了新媳妇、某某生了小孩等等村里村外的新鲜事。1976年,退伍后的刘高兴先是在县机关食堂做饭,后在棣花经营一家小饭馆,再后来又在西安捡破烂、拉煤出苦力,及至现在安居在棣花老家里……而在这近四十载的风雨岁月里,早已经从一个文学青年成为蜚声文坛的文学巨匠,并在省作协机关身兼要职的贾平凹,依然没有忘记抽出时间,或去刘高兴所在的食堂、饭馆,或去西安南郊他那狭小的住处,或借节假日去刘高兴家中,一次又一次地看望他,一如既往地谈天说地,嘘寒问暖,互拉家常。

  当然,刘高兴之所以能被贾平凹选作小说《高兴》中的主人公原型人物,恐怕还不至以上这些。作为贾平凹的发小、同学、老乡,刘高兴的勤劳、正直、质朴的生活秉性,也应该是他有幸被选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小说《高兴》的末尾,有这样几句令人过目难忘的话:“刘高兴,我知道你了……你是泥塘里长出的一枝莲。”“是的,在肮脏的地方干净地活着,这就是刘高兴。”我想,这既是贾平凹对刘高兴最好的礼赞,又是刘高兴倍受他所赏识的有力证词。

  (本文图片由刘书征提供)

  更多精彩:皇帝的礼物——黄马褂与勋章 

分享到:
责任编辑: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