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舌尖上的“一带一路”之西北篇

2015-05-15 来源:凯风网

1西北人对面食情有独钟,无面不欢

虽然长安曾贵为十三朝古都,关中作为京畿重地,在漫长的历史中曾涌现出过宫廷菜、官府菜、商贾菜等等尊贵显赫的饮食门派,但如果真的钻研起来,陕西的美食文化最后总归会落在一个“面”字上。不管最后在盘中变成什么形状,八百里秦地上生长出的小麦的根脉无疑已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了起来。

面食种类繁多 

西北人对面食的热爱程度,足可以用酷爱来形容,当中属陕西最具代表性。

 

陕西人从小吃面长大,从骨子里热爱面食。外地人对陕西人有一个带有戏谑姓的评论:打死不离疙瘩面!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品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名品最多,仅面条的种类就有50余种,除为美食家所推崇的岐山宽汤面外,还有疙瘩面、臊子面、油泼面、杂酱面、刀削面……至于农村家庭常食的面类就更多了,如其花面、清汤面、浆水面、米儿面……可谓异彩纷呈、变化无穷,因此关中人即使每天吃面,只要在品种上加以调剂则毫无单调、雷同之感。

除了面条,还有的礼馍、锅盔、馓子、石子饼等10余种特色面食早已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它们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 

兰州牛肉拉面做为兰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不能单纯的用“小吃”加以定义。对于某些人来说,牛肉面是每日的必须,是一天的开始。

兰州牛肉拉面原为西北地区招待高级宾客的风味食品。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兰州本地人一般称兰州牛肉拉面为“牛肉面”。年轻人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坊间传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已无法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人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即汤清、萝卜白、辣子红、香菜蒜苗绿、面条黄亮。在之后200多年的岁月里,兰州牛肉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闻名,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详细

2丰腴肥美的肉食享受

大快朵颐的肉食体验 

广袤的大西北,牛羊遍地。当地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人们因地制宜地择肉而食,最终繁衍出了强悍的肉食文化。中国西部民风淳朴粗犷,越往西越将这种风气和个性发挥得极致。从甘肃到宁夏,从青海到内蒙,食客们会发现,菜品以肉为主,崇尚肥厚浓烈,西北人夯实大气的性格早已经深深渗透进每一种食物之中,再补充进每个人的身体里。

肉食品是蒙古民族非常喜欢的食品,其主要来源是畜牧和狩猎所得,这种食品结构所显示出的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 黑挞事略》云:“其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黄鼠、曰顽羊(脊背可为杓)、曰黄羊(其背黄,尾如扇大)、曰野马(如驴之状)、曰河源之鱼(地冷可致)。牧而庖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宴会不刑马。”可见,自古以来,游牧民族的食品结构类型就与农耕民族有别。蒙古人认为热性畜类对人体有益,但具体食用时以羊肉最多,牛肉次之,至马肉则不常食。在长期的游牧生活过程中,蒙古族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食肉技能与知识。其中常见的有:烤全羊、羊背子、手把肉、涮羊肉、蒙古八珍肴、烤羊腿等。

“羊”气美食 

西北人民爱吃肉,尤其是羊肉 

新疆地区,更是羊肉一统的天下。烤羊肉串在新疆随处可见,更是风靡全国的一种小吃。从考古资料看,早在1800年前,中国内地就已有了烤羊肉串。《汉代画像》全集中就有烤羊肉串的石刻图像,马王堆一号汉墓还出土过烤肉用的扇子。正宗的烤羊肉串,首先将净肉剔下来,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的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维族汉子左手握着铁钎不停地在煤火上翻烤,右手娴熟地撒上精盐、辣椒面、孜然粉等佐料,数分钟即熟。其色焦黄、油亮。瘦肉入口香嫩,肥肉外脆而焦,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鲜嫩可口。

 

说到羊肉,不得不提烤全羊。《达斡尔蒙古考》中载道:“餐品至尊,未有过于乌查(即烤全羊)者”。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据史料记载,它是成吉思汗最喜爱吃的一道宫廷名菜,也是元朝宫廷御宴“诈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只有在隆重的宴会或祭奠时,才能品尝到烤全羊这道蒙古民族饮膳食俗的代表大菜。全羊面前,很少有人能守得住斯文细细品尝,挽起袖子动手撕扯才是最快意的吃法,最配得上这豪放美味的吃法。【详细

 

3少数民族美食别有风韵

少数民族多,饮食“任性” 

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聚居着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回民饮食禁忌比较严格。喜食牛羊肉及偶蹄类食草动物的肉以及鸡、鸭、鹅等家禽。不吃猪、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和凶猛禽兽的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不吃带鳞的鱼,不嗜烟酒等。

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新疆饮食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当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是清真餐饮。清真餐饮业是经营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菜肴、食品的饮食行业。“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谓之清真,其菜肴称清真菜。占新疆总人口的3/5的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维吾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详细

食俗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大 

西北地区有维吾尔、回、哈萨克等十个民族约有1800万人信仰伊斯兰教,食俗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很大。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成员吃清真饮食,不吃猪、狗、驴、骡、猛禽等家畜和禽类,不吃自死的、未经放血的、未经念经就宰杀的牲畜,同时也要求制作食物的刀、案、锅、铲、陈放食物的器具,过去未曾制作或陈放过所禁食物。这是由伊斯兰教律规范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早已内化为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故而清真风味的菜点占据主导地位,在陇海铁路沿线和大小镇集中,星罗棋布地缀满穆斯林饮食店,多达数十万家。

 

斯林群众炸油香迎开斋节 

在斋月期间,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从日出到日落期间是不吃不喝的,只在天亮前和天黑后各吃一餐,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我牺牲。斋月结束的第二天,便是穆斯林的开斋节。在这天穆斯林男女要淋浴、燃香、更新衣,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做完礼拜后,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馓子、麻花,有的还要宰鸡、宰羊,烹制本民族本地区独具风味的菜肴。如宁夏回民的清炖羊肉、粉汤饺子、手抓羊肉、糖醋鲤鱼;新疆的抓饭、烤全羊;兰州的牛肉拉面、清蒸鸡;西安的羊肉泡馍等。

新疆地区的穆斯林称古尔邦节为“大尔德”(大节日)。临近古尔邦节三天,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充足的美食。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详细

4大西北的沁心甜美

苍莽中的甜蜜 

说到蒙古,第一印象就是苍茫的大草原,遍地的牛羊。蒙古族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 ”,意为白色的食品,是牛、马、羊、骆驼的奶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到蒙古牧民家里做客,主人都要把奶皮子、奶酪、奶茶、奶酒等各种白食端出来请客人品尝。

马奶酒是牧民亲自酿制的传统的名贵饮料。每逢盛夏,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飘溢着马奶酒的清香。节日喜庆,接待宾朋,邻里欢聚,餐桌上总少不了独具特色的马奶酒。

 

各种乳制品 

藏族人民视茶为神之物,因其食物结构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而其中,酥油茶最受欢迎。

酥油茶,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 。藏族喝酥油茶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加,不能一口喝干。家中来了客人,客人的茶碗总是斟满的。【详细

上帝遗留在人间的甘露 

青稞酒,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唐文成公主从长安远嫁吐蕃,把汉地先进的酿酒技术传到藏地,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以青稞酒为载体的藏族酒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酒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酿造青稞酒无需复杂的程序。在藏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制。酿造前,首先要选出颗粒饱满、富有光泽的上等青稞,经淘洗干净后,用水浸泡一夜,在将其放在大平底锅中加水烧煮,大约两小时后,将煮熟的青稞捞出,稍晾一下后,把发酵曲饼研成粉末均匀地撒上去并搅动,最后装进坛子,密封贮存。如果气温高,一两天即可取出饮用。藏族饮酒的礼仪很多,在婚庆节日聚会时,敬酒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受酒者,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反复弹三次,口中要说:“扎西德勒”,意为对天地神的敬奉。饮酒要遵循“三口一杯”原则,受酒者先饮一口,敬酒者蓄满酒杯,受酒者再饮一口,敬酒者又蓄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详细

瓜香果甜惹人醉 

新疆位于北纬34~50°之间,这个区域内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是各类瓜果生长的最佳区域,成就了新疆这个“瓜果之乡”。凡是到过新疆的人无不被那里甜美无比的瓜果所陶醉。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新疆产有瓜果9000多个种类,风味独特的有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鄯善的哈密瓜、精河的西瓜、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大枣、阿图什的无花果、米兰的蟠桃、叶城的石榴、莎车的核桃、伊犁的苹果、库车的巴旦杏等。这里瓜果品种繁多,质地优良,一年四季干鲜瓜果不绝于市。新疆人买瓜果的方式也与内地不一样,内地人买瓜一次只买一个或几个,而新疆人买瓜是论麻袋装,用车拉回家慢慢吃。在吃瓜的季节,新疆人常常是以瓜代茶、以瓜代饭。新疆人几乎家家都建有瓜窖。即便是大雪纷飞之时,一家人照样暖暖和和地围着火炉吃瓜。

 

新疆吐鲁番地区,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并称为世界酿酒葡萄的“天堂种植区”。 一到夏天,吐鲁番室外的每一样东西如石头、墙壁、栏杆都是烫手的。因为天气太热,这里的墙壁建得很厚,所以室内比较凉爽。很多院落和屋顶都有葡萄架,只有吐鲁番人想得到,用甜蜜的葡萄阻挡从天而降的热浪。城外有大片的葡萄园,山头和山坡上到处都是葡萄晾房。在瓜果成熟的季节,整个城市里都充满了瓜果的香甜气息。【详细】

5结语

西北美食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人民的质朴豪迈、少数民族饮食的独特,让我们感受到了酣畅淋漓,也体会到了沁心的甜美。“一带一路” 的舌尖上之旅才刚刚开始,是不是意犹未尽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篇章——《舌尖上的“一带一路”之西南内陆篇》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