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深度:“汽车病”,能治吗

作者:言溪 · 2015-04-20 来源:凯风网浙江频道

 01 不论榜单是否权威,但越来越多城市确实患上了“汽车病”

“全球拥堵前30名的城市中,中国大陆有10个城市上榜”,此消息一公布,便在网上炸开了锅,不少网友表示不服,质疑其权威性有限,但也有的网友认为国内越来越多城市变成“堵城”,确实患上了“汽车病”。

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也沦陷“堵城”

榜单只是一个参考,但也说明问题

据悉,这次全球最拥堵城市排名是荷兰一家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发布的,报告称拥堵情况最严重的城市是重庆,其平均拥堵指数为38%,全球排名第12,其次是天津、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城市,排名第30位的是杭州。 【详细】

图为某公司发布的全球主要城市的道路拥堵指数

据了解,作为全球著名的导航服务商之一,TomTom每年都会依据其GPS模块上传的数据对全球主要城市的道路拥堵情况进行排名。今年的榜单是基于全球36个国家218个城市的测量数据得出的。那么,这份报告的权威性到底有多少呢?

除了网上一片质疑声外,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同样也提出了质疑。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李淑庆认为,依据车主因交通拥堵多花时间的百分比来获得交通拥堵指数,只能说明某一时段、某个路段的交通运行情况,这种方法不科学。杭州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这个排名更多地是关注到小汽车的出行,拥堵指数还需要参考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出行等多个因素。

事实上,早在这份全球拥堵城市排名发布前,国内高德也有类似的调查排名。其中最近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哈尔滨居首,北京、上海、杭州等传统“堵城”紧随其后。这一结果,也与这次全球拥堵城市排名有较大出入。 【详细】

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拥堵指数

目前,国际国内对于城市拥堵都没有权威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因此,我们有理由质疑其合理性和权威性。不过,从分析结果来看,全球最拥堵100个城市中,中国大陆有21个城市上榜,却提醒了我们越来越多的城市确实患上了“汽车病”。

“汽车病”是城市脸上的疤,也是身体里的病

住在北京通州区的刘梅在中关村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每周工作日她总会在5点钟准时起床,简单洗涮一下后,便开始急匆匆的往单位赶。这段近30多公里的上班路,她要换3次车,每天上下班需要6个多小时,这让她感到很疲惫。后来,刘梅狠了狠心买了辆汽车,但交通的拥堵,让她每天仍花费近5个多小时,并且昂贵的油费和用车成本花费了她近一半工资,让她觉得很不值得。刘梅说,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下班路上度过的,“汽车病”不仅在白白浪费她的时间和生命,也为她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高峰期的公交车拥挤是一种常态

刘梅的上下班经历并非个案,一些“北漂一族” 上下班甚至比她还让人心酸,这就是他们为城市的“汽车病”付出的代价。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显示,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时,分别有47.9%、46.1%和43.9%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好”是成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活的最重要指标,而顽固的“汽车病”却严重拖了城市宜居的后腿。【详细】

 02  “汽车病”的根源在于“汽车梦”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交通拥堵?面对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的给出相同答案:车多!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争着买车呢?

人人都有的“汽车梦”

来自安徽的王兵已经在杭州工作了8年了,在解决好住房问题后,王兵说,他现在最迫切需要实现就是自己的“汽车梦”。没错,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生活于城市一族早就告别了温饱问题,一旦解决住的问题,人们便迫切希望改善出行条件,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

成都71岁婆婆拿驾照圆汽车梦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进步的交通工具,凭着较好的舒适性能日渐成为人们的“宠儿”。可以毫不避讳的说,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汽车梦”,不仅梦想一家一辆,更梦想一人一辆。统计结果表明, 2014年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一亿四千万辆,平均每10人拥有1辆汽车;如果按照目前汽车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汽车总保有量将达3亿辆。

汽车社会飞驰而来,车上满载着自信、高速和舒适,让人类物质生活更上一层楼。然而,令人们没想到的是,它也给城市拉来满满一车“病”。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汽车梦”和“汽车病”原是一对亲兄弟,而且“老大”走到哪儿,“老二”就跟到哪儿,甩都甩不掉。 【详细】

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汽车使用率增加是导致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面对严重拥堵的交通,开车出行时的方便、快捷优势几乎荡然无存,那么为什么又难挡人们购买和使用汽车的热情呢?

这一问题如果从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或许更好理解。研究表明,当一项资源无需付费就能使用时,该资源将会被过度使用,从而由个体的理由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比如,我国的城市道路对于汽车拥有者来说,就属于一种共有资源,消费者只要购买了汽车,便可以自由使用城市道路资源,为了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在出行时,人们一定会选择个人认为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于是,购买和使用汽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不过,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选择的结果并非是集体效用的最大化,而是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其结果道路上的机动车越来越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这就不难理解,路再堵,也难挡人们买车和用车的热情。

 03 国民的“劣根性”在“汽车病”中被放大

汽车带来了拥堵,带来了污染,人们最原始诉求是汽车的速度和便捷,但现在的优势却越来越弱,但这好像对一些开惯车的人并不重要,因为这种舒适和优越让他们已经严重依赖,甚至哪怕出门就为买瓶醋,也习惯驾车出行。

喜欢迁怒他人,肆意发泄心中不满

去年8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某学校西侧一条小路上,因堵车引发口角和斗殴,在短短两分钟内,便升级成为一死一伤的惨剧。为何芝麻大的小事却顷刻间酿成大悲剧?对此,心理学家解释说,罪魁祸首就是“路怒症”在作怪。

一项调查显示,在2023名受访者中,有86.5%说自己身边有很多“路怒族”,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不少人坦言,开车遭遇堵车时,不但喜欢堵气超车,和其他车辆抢道,还习惯性的对挡在前面的车频闪大灯或狂按喇叭,甚至对不主动让路的骑车人、行人破口大骂。这种“路怒族”的驾驶陋习几乎每时每处都在上演,许多人买车之前骂开车的人没公德,买车之后骂行人不守规矩。不少网友调侃说:“汽车改变生活,开车改变脾气。”

某网站针对路怒症所做的一项调查

一旦遭遇堵车,为什么温婉贤良的女士也会忽然变得面目狰狞地大爆粗口呢?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病呢?而心理学家解释说,“路怒症”并不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遇到堵车后,心情不爽,容易引发烦躁、激动的情绪,为了排泄心中的这种烦躁和焦虑,一旦情绪失控,一切不利于自己行为的他人都会成为肆意发泄的对象,就容易做出出格之事。

爱占便宜,又痛恨他人占便宜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起交通肇事引发全国关注。一辆宝马车司机面对交警执法时,不但不停车配合,反而急加速拖倒交警,造成交警不治身亡。不少人觉得这位肇事司机像是丧心病狂。

图为事发时监控画面

事实上,并非如此。据介绍,孙某在该路段先后共有四次“加塞”行为,先后都被那名执勤交警拦阻了。接连的受挫让孙某情绪逐渐升温失控,最终酿成悲剧。可见,孙某并不是什么“怪物”,他只是想“占便宜”,被人揭穿后又气急败坏。不难看出,在他身上,只不过是各种国人恶习的集大成者。 【详细】

多项调查统计,在国人的众多驾驶陋习中,“加塞”是最被反感的,这和生活中“插队”行为一样,让人深恶痛绝。那么,既然人人讨厌、痛恨“插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加塞”呢?其实这也不奇怪,看不得别人占一点便宜、自己又想把便宜占尽,这本就是一些国人的习性。有些司机一看到别人不守规则,就骂骂咧咧,可骂声还没落,自己就在犯同样的错误。在网上,永远是众口一辞在骂“占用应急车道”;然而在高速路上,只要一堵车,应急车道上永远是车流如梭。

高速路一堵车,应急车道就被占用

 04 汽车大国需要成熟的汽车文化

按照国际惯例,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这个国家就进入了汽车社会。从目前的汽车保有量来看,我们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汽车大国。不过,让人难为情的是,接连爆出的豪车炫富、车展成“肉展”、市区飙车、驾驶变陋习等现象表明,我们的汽车文化远远落后于消费水平。

买车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理

从古代的轿,到今天的轿车来看,中国人对汽车的渴望,更多源于对能力和权力的渴望,中国人把小汽车叫做“轿车”,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对待汽车态度——满足虚荣心。目前,不少人从众消费心理很严重,总认为有车一族是“官”和“富”的象征,不管生活中需不需要,或是否达到消费水平,也一味要买车。更有些人不顾实际需求,不看功能只看价位、看牌子,买车时只求“贵”,目的就是想往自己脸上“贴金”。 【详细】

两年前,小王看到身边的朋友都买车了,所以总感到面子上过不去,后来就花了15万买了辆车。不过,小王离单位很近,走路上班不到十分钟,这样下来,一个月也开不了几公里,一年下来才开了几百公里。

事实上,和小王一样的“有车一族”并不在少数。在我国,私家车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在去年北京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一家租车公司统计分析称,目前我国有近8500万私家车,每年还在以1400万辆的速度在增长,其中有90%的汽车处于闲置状态,这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

把车当成炫富的工具

“开这款车不符合我的身份”、“这个价位的车才够档次”、“开豪车的人一定是有钱人”……这或许是我们国人的特色,为了区分他人,把豪车沦为炫富的工具,以为驾驶豪车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仰慕。如几年前曝光的“郭美美豪车炫富”事件,折射出的就是一种病态的汽车文化。

网传“郭美美豪车炫富”图片

此外,国人也向来喜欢把“豪车”和“富人”捆绑在一起。当“宝马女掌挝交警”、“奔驰撞人逃之夭夭”、“老人被千万跑车撞飞”这样的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时,“为富不仁”的观念就潜移默化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此时的汽车,往往成了公众迁怒的替罪羊。

争“裸”斗艳的变味的车展

“车展变肉展”一直是国内汽车文化的又一诟病。近几年,车模争相露肉,低俗之风大为蔓延。为博眼球和吸引人气,大小车展,香车美女成为“标配”,俨然把车展办成了“胸展”、“肉展”,而最终需要展示的汽车反倒成为配角。

 

去年广州车展期间,《车说》栏目曾做过一期话题调查:“你去车展是为了看车,还是看人?”参与调查的网友共计29947人,其中选择“看人”的有23668人,占比高达79%,换句话说,10个人去看车展,有8个人是冲着车模去的。

 

有人士分析说,争“裸”斗艳的美女车模是中国汽车文化走入异化的表现之一,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汽车消费文化还浮于表面,缺少内涵。与欧美国家车展相比,用车模来赚人气早已是一种过时的手段,他们的车展更多地是回归单纯的汽车文化交流。

此外,一说到“车德”,经常会有人把中国的汽车文化和欧美国家对比,认为原因在于“中国人素质低”。事实上这是误解,欧美的汽车文化是经过一百多年进化的,汽车对他们而言和家里的自行车一样,只不过是一种交通工具;但汽车在中国真正普及的时间仅有十几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还尚未从心理上做好将汽车迎进家门的准备。 【详细】

 05 结语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当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汽车就已经悄然走进千家万户,让城市不知不觉患上了“汽车病”,拥堵正日益成为中国都市的常态。因此,治疗“汽车病”不仅要从交通硬件升级或汽车限购上进行治疗,还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我们从交通出行习惯、理性汽车消费、文明驾车习惯和成熟的汽车文化做支撑。

责任编辑:湖一亭 李小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 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