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深度:春晚,是涅槃还是重生

作者:四两 今生 · 2015-02-09 来源:凯风网上海频道

 01 春晚近几年虽表面风光,内里却越来越显出颓势

“除夕夜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8年前,著名作家冯骥才如此评价央视春晚,并解释道,成为民俗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并至少传承三代。春晚符合这个条件,把全国人民的情感集中在一起,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在这个时间和它发生联系。冯老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可如今,冯老还会坚持当初的判断吗?

· 收视率逐年降低。

 

据央视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除夕当晚央视直播春晚收视率为9.03%,低于2013年的11.362%。这也是央视春晚首次收视率低于10%。

在最近的十二年中,2004年春晚以41.6%的并机收视率成为总收视率最高的一届,而备受瞩目的冯氏春晚则以30.98%垫底。就算以央视一套为计算单位,马年春晚也以跌破10%的9.03%成为收视率最低的一届。

· 春晚收视“北盛南衰”的情况愈发严重。

 

 

春晚在南北方境遇的不同,是春晚被诟病的因素之一。有一个对春晚收视率调查的数据显示,春晚在东北三省、北京、河北的收视率是90多个点,到山东是85个点,到上海只有25个点,而到广东不到10个点,从北到南,春晚的收视率一路下降。

春晚收视率在南北方的差异,和春晚本身的偏颇有一定关系。春晚节目的主题偏重于中国北方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比如节目强调中国人过年吃饺子,但是在南方大部分人过年不吃饺子;很多小品剧情以北方日常生活为主,语言也经常使用北方方言,尤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方言为多,而且在直播时大部分节目与主持人说台词时都没有字幕,以至于一部分南方的观众往往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内容。

· 经典很难复制。

如果说春晚曾是新年俗,是经典的摇篮,现在看来则鸡肋居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明敏作为被春晚首次邀请的香港歌手,在1984年春晚上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全国关注的焦点。“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这首《我的中国心》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张明敏自身也从一个业余歌手成为一名知名度极大的明星。

 

第一次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陈佩斯、朱时茂在1984年春晚上表演的《吃面条》开创了小品演员这一工种,而他俩合作演出的《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逐步在中国成了气候。陈佩斯在《吃面条》中尽心尽力,淋漓尽致的表演使他成了中国头号炙手可热的喜剧明星。

1990年的春晚,一曲颇具湘西苗族风情的《小背篓》让宋祖英这个当时年仅24岁的苗寨女孩的名字响遍了中华大地。从此,宋祖英成了春晚的“红人”,《等你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你好吗》、《越来越好》、《风景这边独好》、《美丽的心情》、《望月》、《飞》等歌曲不断从春晚的舞台传播出去。

 

1988年春晚,毛阿敏演唱了歌曲《思念》红遍大江南北,一夜成为经典,连她自己也没想到:“我对一夜成名是体会最深的了。当时参加春节晚会我特别激动,因为我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参加晚会的演员都是百里挑一最好的演员,我自己都没想到我能参加春节晚会。唱完歌,我自己都跟做梦似的,第二天坐飞机回上海,在飞机上很多人见了我都说:哎呀,这不是昨天晚上唱《思念》的那个毛阿敏吗?”搁在现在,还会出现这样的经典吗?【详细】 

 02 央视并非没有意识到颓势,并想努力扭转

一切都在改变,春晚虽然降温了,但仍有人关心春晚;春晚虽已不是最受瞩目的文化话题,但其仍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央视察觉了春晚的颓势,想尽办法意图扭转局面。以马年春晚为例,不仅大胆聘用冯小刚担任总导演,更是以微博为抓手,从年轻化、互动性、自媒体等方向寻求突破。

 

· 马年春晚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关注,这应该是央视近几年来取得的最大收获。

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马年春节有3447万微博用户参与春晚话题的讨论,80后和90后是其中的主力军,尤其是90后的比例超过一半。这既得益于李敏镐、张靓颖、华晨宇等在年轻人中人气颇高的明星加盟,也离不开微博的强大影响力。【详细】 

 

毕竟80后和90后是微博上最活跃的群体,而这也是网络视频兴起之后被分流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央视目前被诟病最多的地方,广告主虽然认可央视的影响力是中国的No.1,但在影响年轻受众的能力上尚显不足。能够借助微博的影响力让这批人关注和讨论春晚,无疑是微博和央视双赢的地方。

· 与观众互动形式的创新,让马年春晚拉近了跟观众的距离。

社交媒体兴起之后,“看电视、刷微博”成为很多人的习惯,马年春晚给观众提供了扫二维码参与讨论的机会,让线上、线下结合得更为紧密。春晚官微发布的引导观众扫描二维码参与互动抽奖的微博在除夕被转评赞64万次,充分证明了观众对这种创新形式的接受度。由新浪微博和春晚在除夕联合送出的5亿红包,也让观众在“看电视、刷微博”的同时又有了“抢大奖”的惊喜,创新的形式不但带给观众一些惊喜,更让春晚收获了一定人气。

· 马年春晚通过移动自媒体让春晚成为一个持续性话题。

 

顺便说一句,今年春晚最火的节目也和移动互联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除夕当晚在移动端讨论量达到230万,“央视新闻”发起的“晒老合影”活动话题吸引了350多万人次的参与。如果没记错的话,春晚已经很久没有过影响如此大的节目了。这首歌的MV中网友“大萌子”与父亲30年的合影,正是在手机移动端上流传起来。【详细】 

 03 涅槃还是重生,春晚何去何从

从“全民狂欢”到“全民吐槽”,央视春晚这场官方最大规模的文艺盛宴已不复当年辉煌。近年来,春晚的人气与口碑显著下降,春晚需要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经过30多年的市场考验,要想使每年的春晚都有所进步,成了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详细】 

 

虽然春晚近几年不论从舞台、节目编排、主持、制作等方方面面寻求创新和突破,但仍无法挽回逐渐流失的观众。春晚,我们的“精神年夜饭”究竟往哪里走?

· 春晚究竟是什么?

对观众来说,春晚是一道美味的文化年夜饭。但这饭怎么吃?是必须吃吗?不尽然。

二三十年前,春晚“垄断”了全国观众除夕夜的文化消费,那时候精神文化远没有现在丰富,不看春晚看什么?如今,老百姓选择已太多元化,远非只能选择看春晚。再说,见过世面的观众,早就有了更高鉴赏力,个个堪称“美食家”,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吃个够,口味越来越刁,面对老态龙钟的春晚年夜饭,当然更挑剔、更要说三道四了。这时,如果还端出不咸不淡的餐食,谁又会垂涎三尺呢?

其实,春晚虽然还不能称作“新年俗”,可是春晚和年夜饭一样,春会是一个合家欢的晚会,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而过年也是一家人团聚到一起,一起吃年夜饭。从民俗心理和民俗习惯上讲,它们都是一致的,是以欢乐为主,以喜庆为主。另外,春晚与过年都要熬过夜间12点,符合人们守夜的习惯。趋于这些因素,春晚迎合了民俗当中的年文化。

冯骥才认为:春晚注定要挨骂,春晚有一点弊端与民俗是决然相悖的。“看春晚”观众只能被动接受,春节联欢晚会演什么,观众只能看什么,观众很难参与进去。大众不能直接参与,只能被动接受。这是由电视媒体的性质决定的:在电视面前,观众永远成不了主角,它演什么你就看什么,大众参与不了。春节联欢晚会也是这样,你觉得今年的春晚又唱又跳,演得很好、很活跃,你也想进去跳两下,那不可能!或者是你觉得今年的春晚演得不好,干脆让他们别演了,那也没用,它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你参与不了。因此,春晚办得再好、质量再高也肯定会挨骂!

不过,现在春晚仍是中国人过年不可缺少的联欢活动,春晚年年演,每年都有观众不满意,每年都有人骂,但是如果真的弃掉春晚,不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了,那会有更多的人不满意,会挨更多的骂,所以春晚还得继续。骂春晚的人越多,恰恰说明关注春晚的人更多,如果哪一年春晚没人骂了,那才真正可怕呢!因为,没人骂就说明没人关注春晚了。只要再过20年,春晚仍在演,并且成为人们过年不可或缺的项目,那春晚就是我们的新民俗了。

· 春晚能否浴火重生?

一是可引入地方参与竞争,给观众更多的选择。

近年来,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多家地方卫视纷纷推出自己的春节晚会,与央视春晚“争奇斗艳”。据统计,包括网络春晚在内,马年中国共举办了162场春晚,今年数量更有上升之势。

地方春晚虽没有央视的星光璀璨,但也都有各自的“看家法宝”,节目内容“接地气”,对民众的消费需求呼应得比较好,近年来又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推出的春晚节目都各有看点。

例如,马年的安徽卫视春晚大打地方特色牌,充分利用黄梅戏、花鼓戏、地方民歌等本土文艺元素来展现徽文化。《超级笑星》导师蔡明更加将首度跨界,联手刘谦打造国内首个“魔幻喜剧小品”。

2014年的东方卫视春晚则主打温情路线,以“情暖东方,回家过年”作为晚会主题贯穿整场晚会,舞台设计以大型旋转木马作为背景呼应马年主题,邀请史上最多明星家庭档,主打温情牌。晚会还采用“回家”主题真人秀,全国首创。

在2014年的湖南卫视春晚中,《爸爸去哪儿》五组家庭亲密亮相,化身送礼小财神派送礼物,两届《我是歌手》众多实力唱将同台飙歌,多个精心设计的荧屏内外拜年互动环节温暖人心。节目组还利用高科技手法将30年前的“李谷一”穿越到春晚的舞台上呈现了两个“李谷一”同台演唱《乡恋》的创意场景,令现场观众们连连称奇。

 

因此,央视春晚想要“涅槃重生”,不妨引入更多地方电视台参与竞争,让“百花齐放”,给观众更多的选择,巧打地方特色牌。【详细】 

二是可鼓励民间欢庆活动,将节庆融于民间。

今天的民间习俗,如节日、婚丧、娱乐等,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组织灯笼会、高跷会。当年盛行在北方乡村的“二月二”、“三月三”和一年一度收麦后的各村自行庆典的“吃麦饭”等,这些节日除了县志上的记载外,似乎都已不再存在。

当春晚越来越多的被吐槽时,春晚的努力改变,不妨融入更多民间元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马年春晚通过微博使得大量的80、90后关注春晚,这就是一大进步,通过网络元素让更多人,更多群体关注春晚。春晚的改变需要一步步来,一步步前进。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春晚举办的场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鸟巢带来了一个令世界震撼的开幕式,我们是否能在鸟巢给全世界的中国人带来一个全新的春晚呢?烟花,灯光,是否更能震撼人心。

又比如我们既然已经开始接触网络,使用网络用语了,为何又不能把这些网络用语的来源请来春晚呢,《十万个冷笑话》《万万没想到》的演员或者制作组上一下春晚。

再或者,我们是否能在各地都录制一些民俗节目,让其在春晚的舞台上做一个PK?让观众投票来选择最棒的节目。

新华网前不久有一则新闻,《央视春晚民间挖素材“泥人张”或成春晚元素》,其中也说道,“之前,羊年春晚执行总导演杨莱莱来到天津,参观考察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和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对这两大天津民俗代表文化的历史和制作流程进行了深入了解。通过和相关主创人员沟通交流,春晚剧组从当地民俗文化中撷取了不少文艺精华,对春晚的创作有巨大的启发作用。”正说明了,春晚现在也在努力的一步步努力改变,让春晚更加接近民众,让民众感觉到“年味”和“民俗味”。

同时,春晚的节目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保密性,每年离春晚还有一周时间,春晚的节目就陆陆续续被曝光,这也是降低春晚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希望能在春晚的舞台上给我们带来节日的欢乐,而不是像侦探般的通过一个个小视频去猜测推理春晚的演员和节目。

 04 结语

春晚观众流失,不可避免。春晚剧组仍很努力,但难免回天乏术,时代使然。冯骥才其实已有感叹,观众看春晚只能被动接受,春晚演什么观众就只能看什么,很难参与进去。就像到饭馆去吃年夜饭,如果不允许顾客点菜,服务员端来什么菜就必须吃什么菜,顾客肯定不满意。

对即将到来的羊年春晚,很多人已表示无力吐槽。但请不要忘记:春晚,说白了还是一台晚会,它的身上实在承载了太多太多,太多的文化符号、太多的期待、太多的关注。现在,它累了,能不能让别人帮它分担?或干脆接过担子?

放过春晚。

责任编辑:李小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