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深度报道:Made in China 不丢人

作者:卢珊 · 2015-01-20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01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海量?廉价劳动力?

作为“世界的代工厂”,不管是奢侈品还是简单小物件,“Made in China”的标签遍布全球。或许我们曾一度为此感到骄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商品的背后是以无数中国工人的廉价劳动力以及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中国制造 海量生产、低质廉价

前几年,全球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发布了一份民意报告:英美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印象。结果,6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意味着“海量生产”;45%认为“安全水平低”;35%认为“质量差”;仅有20%的人认为中国商品“有趣”。

或许,真如网络上流传的那段话:不论是廉价运动鞋还是山寨手机;也不论是安全性低的玩具还是质量普通的衣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名字:“中国制造”。 【详细】

 

中国制造 背后的心酸

多年来,苹果几乎所有iPhone和iPad的装配线均来自于一家公司——富士康。

在富士康生产线上没有凳子,一般操作工都必须站立连续12个小时不停的干活。国家规定工人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9个小时,富士康的工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约为52至53个小时。

但是,这样辛苦的工作,换来的却不是等价的收入。就拿iPhone 6来说,16GB/64GB/128GB的市场售价分别为5288/6088/6888元,而富士康员工基本工资是2000块钱,就算通过加班也只能拿到三、四千元的月薪。 【详细】

 

中国制造 风光背后的阴影

阿玛尼、梅西百货、CK、家乐福、迪士尼……都是世界知名品牌,我们曾一度为它们进驻中国而感到荣幸至极,但最终,这些企业带给我们的到底是幸运还是厄运?

以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玛莎百货为例,其在浙江的一家供应商,从2003年以来,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当地居民频频向有关部门投诉抗议。近十年过去了,这家企业污水池、废气收集装置还是没有建成。

纵观这些年,不少代工厂、供货商污染环境的事件层出不穷。外企进驻中国,很多情况是,将最低端、污染最严重的产业链转移了过来,最后我们不仅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还把环境给搭上了。 【详细】

 02 Made by China 中国人的中国制造

在种种现实面前,遍地开花的中国制造,似乎变成了一件不那么光彩的事情,想象一下,当你兴致勃勃的出国购物,成箱成堆的购买进口商品准备回来小资一把的时候,拆开包装,发现全是鸟语的商标最后有一句竟然意外的看懂了,上面写着“made in china”,你会不会有种想要喷血的感觉?

但,中国制造,真的没有亮点吗?

 

ABC大战天空:国产客机,蓝天翱翔

2014年12月30日,注定是我国民用飞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在那天,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喷气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获得了型号合格证。

从2003年开始,经过243个试飞项目、1301个试飞点的审定试飞,3418份符合性验证报告,ARJ21-700终于获得了这张参与民用航空运输活动的“入场券”。

为什么是里程碑?

中国商飞ARJ21总指挥罗荣怀表示,世界上现在分为ABC三格局。A是空客,B是波音,C就是中国。ABC大战天空,我们总要分一点,一点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ARJ21-700就是我们迈向天空的探路者。罗总的话或许就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个宣言。 【详细】

中国制造,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高铁,震惊世界

2004年,规划运营。2007年,“和谐号”提速运行。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2011年,京沪高铁。2012年,哈大高铁、京广高铁……从联合生产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中国高铁已经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

只用了10年时间,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国际上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高铁列车制造领头羊。 【详细】 

 

“嫦娥”&“蛟龙”:上天入海不是梦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上天、入海,自古以来就是深埋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愿望。

从2007年到2014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探路“小飞”(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中国探月工程的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研发。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的嫦娥——“嫦娥一号”探测卫星,正式奔向太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背着“高富帅”玉兔号月球车进行月面勘测任务。2014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小飞)发射升空,为预计2017年发射的“嫦娥五号”铺路。

嫦娥奔月真的从神话变为了现实。 【详细】

 

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从2009年开始,“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7月,“蛟龙”号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5年1月12日,“蛟龙号”首次从海底取回布放科学仪器,充分展现了定点精细作业的能力。

中国制造的一条“蛟龙”,让我们自由穿梭,在大海深处探秘。 【详细】

十年磨一剑 国产手机笑傲江湖

再说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手机。中国智能手机从被外资巨头打压到反击突破,整整用了十年。

2003年中国手机在本土市场迎来了巅峰时代,占有率首次超过50%。但好景不长,当科技类产品实行进口零关税在2004年一推行,之前被国产手机品牌打压的外资巨头们纷纷卷土重来,开始了抢夺中国市场。毫无竞争优势的国产手机一度陷入低迷期。

所幸的是,2009年,我国3G正式商用,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化的换机潮掀起,“千元定制机”成为运营商攻城略地的神器,以华为、中兴、联想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借此  东风开始迅猛发展。

2014年第三季度,在全球5大智能手机厂商中,中国厂商华为、小米和联想占据三席。尽管前有悍敌,后有追兵,中国手机制造者们依旧勇猛冲到世界舞台,创造着属于中国的手机牛市。 【详细】

 03 中国榜样 道路的开拓者

破釜沉舟的通信帝国——华为

1994年,华为成立第六年,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电信展上,以自己的“娇弱”身躯就敢站在爱立信、西门子等电信巨头身旁,“华为人”坚信的是:哪怕一开始被人嘲笑,哪怕自己的员工都底气不足,但是,你们必须给我上!

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唯有华为所有。

20多年后的今天,华为的员工从6名发展到15万名 (其中外籍员工3万多名),从2万元创业起家到销售额2202亿元,华为将西方众多百年巨头纷纷斩落马下。中国最优质的一家民营企业,没有之一,华为,当之无愧!

虎口夺食——联想的国际化之路

从2004年收购IBM全球个人PC业务开始,联想集团就开始闯入全球IT市场。联想的国际化,与电信行业不同,PC制造业需要的是商务用户以及消费者的认可,简单来说就是盯上某个产业,然后逐步扩张做大,而并购则是快速发展的手段。

2011年1月,联想通过与NEC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当上了日本这一亚洲重要市场之一PC老大。同年6月,联想又收购德国电子厂商Medion AG,成为一欧洲最大个人电脑市场的第三大厂商。2012年9月,联想出手拿下巴西CCE公司,成为该国第三大PC厂商。2013年第二季度,联想终于在成立30年后,得到全球知名的两大调研机构IDC与Gartner的共同认定,成功登顶称霸全球PC业。但联想的国际化道路并不止于PC产业。2014年10月30日,联想集团成功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至此,联想集团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

联想,正以它特有的“买买买”方式,立足于国际IT这个大舞台。

跨界与链接的梦想——小米:顺势而为

早期从中端爆发,潮人引领时尚;中期在低端市场引爆,性价比为王,屌丝的狂欢;最后是高端市场繁荣,市场格局趋势趋于稳定。这就是小米的顺势而为,根据环境变化布局,正是雷军的节奏。

除了小米note外,今年1月15日,小米还发布了两个产品,一是通用智能模块,二是通用的控制中心小米智能家庭APP。也就是说,将来小米将以一种“生态链”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随着这两项产品的发布,此前美的与小米的合作模式也随之“浮出水面”:未来美的硬件产品将植入通用智能模块与小米智能家庭APP。

跨界与连接,或许对于小米来说还只是一个梦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走在拥抱梦想的道路上。

 04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离我们有多远?

从奥巴马演讲露“中国制造”说起

 

2013年,奥巴马到迈阿密发表鼓励“美国制造”演说时,一阵风将其身后一辆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吹掉,下面竟然露出了ZPMC(上海振华重工)的中国商标。

很多人瞬间觉得自豪感爆棚,不少国内媒体大幅报道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国的冷嘲热讽以及对“中国制造”的骄傲。但实际上,“中国制造”还无法让“美国制造”感到尴尬。毕竟我们离这一天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详细】

国产的“无名氏”

事实上,很多远销国外的高质量国产货都是“无名氏”。

中国在欧美唯一的品牌是海尔,但还是有不少美国人把它当成了“德国制造”。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好东西还有不少,比如长虹和TCL,美国人用了,但却叫不出名字来,即便叫出名字来,也不知所云,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出口的不能算作是好商品。 【详细】

“非主流”的中国动画

说起动画,好莱坞总是带着心灵救赎的色彩;宫崎骏总是让人有种情怀上的共鸣。再说说国产动画,总给人一种低幼化的感觉,让人看一眼就觉得是给小孩看的。就算是当前红极一时的《喜洋洋》、《熊出没》也因为不少孩子模仿片中的危险情节变成了“暴力动画”。 【详细】

 

中国出品窘境重重,问题在哪?

撇开“嫦娥”、“蛟龙”那些众所周知的中国制造不说,寻常生活的中的那些中国出品,怎么才能摆脱中国制造“无名氏”的阴影,真正的走向世界?

“中国制造”成为“国际名牌”,最大的障碍不是产品质量,而是在于支撑“国际名牌”的文化自信严重欠缺。我们输出文化是什么?土豪?大妈?雾霾?三座大山(住房、看病、上学)?如果我们依旧一味的输出这些负面符号,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中国制造”也能成为“国际名牌”,而只是像卖地摊货一样羞羞答答,那我们还怎么指望中国企业家奋发自强代表中国制造扬名海外?

不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需要一条从里到外的产业链的支撑,企业为主、政府为辅。不过,中国制造形象的改变,光靠树立良好的形象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整合社会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包括文化产业、科技、教育等,也包括社会民众觉醒,“中国制造”需要消费者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详细】

 05 结语

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Made in China”,不论是暂时的窘境还是一时的迷茫,我们要相信“中国制造”不丢人,也终有一天“中国制造”会成为我们的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万山红 李小白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万山红 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