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让莫言魂牵梦绕的东北乡

2014-12-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01 一、成就莫言,浓郁的高密东北乡文化情结

莫言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莫言不断地在作品中经营“高密东北乡”,描绘心中故乡的一段段历史,并向纵深挖掘,延伸向广袤的中国农村。让我们走进高密东北乡,向着那片火红的红高粱,一起追寻莫言文学作品里的东北乡往事。

魔幻与现实的高密东北乡 

莫言小说中所提到的地名,并非与现实中的高密地名一一对应,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关于“魔幻”的评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莫言小说“原始性的东西都是高密东北乡的”,有关高粱的一切,很早就在莫言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烙印。莫言21岁离开家乡,在外工作三十余年,但与家乡有扯不完的情结,正如他在《红高粱》所写:“我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有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读莫言的作品,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高密东北乡的独特气息,无论是《檀香刑》里面或悲凉或高亢猫腔(茂腔),还是《红高粱》里火红的大花轿、甘烈的高粱酒,家乡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都让他魂牵梦绕。

莫言旧居-从这里走向文学殿堂 

 

高粱地 

 

莫言旧居 

莫言旧居位于高密市东北部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平安庄村,距市区约10公里。旧居是一处方方正正的老院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五间青砖石基、灰瓦盖顶的旧房子,院外有一座简简单单的小门楼,这里就是莫言童年、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家,直到他踏入军旅之前,莫言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其中西屋的土坑上,当前曾陆续降生包括最小的莫言在内的兄妹四人,最多的时候,这五间房子住了全家三代十三口人。这座普普通通的农村院落却记录了莫言先生的童年、青少年,莫言从这里走进学堂,从这里步入社会,从这里踏进军旅,一步步踏入文学的殿堂。这里胶河的水,东北乡的土,孕育出了一代文学大师。

孙家口伏击战旧址-《红高粱》里的历史见证 

 

电影《红高粱》剧照 

 

孙家口青纱桥 

 电影《红高粱》中有个地方叫“九九青杀口”,这个地方就是在高密市的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孙家口村,电影中有座石桥,就在孙家口村北胶莱河上,据说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电影中伏击日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历史记载,此处确实发生过伏击日军的战役:1938年农历3月15日,刚刚组建起来的游击队曹克明部组织军民400作余人,根据可靠情报,伏击了由平度返回胶州途径这里的日军一个车队,歼敌39人,击毙在平型关大战中漏网逃生的敌板垣师团中将指挥官中岗弥高(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战场上被击毙的两个日军中将之一),缴获了一大批战利品。随后,日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公婆庙”惨案。该战役也被莫言写进小说《红高粱》,该战役的历史见证物—青纱桥,成为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拍摄电影《红高粱》的主要拍摄地之一,1988年电影《红高粱》荣获柏林金熊奖,中国电影由此走向世界。【详细】 

 01 二、喜欢莫言,聆听高密“东北乡”那些远去的故事

读莫言的作品,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一个感受:他太会讲故事了。莫言自己也说过:“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莫言正是立足于高密的黑土大地,以自己的聪敏与灵性,将真实的和传说的人物与事件,纳入了独特的艺术结构中,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的地域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格色调的佳作。

家乡的民间传说是莫言创作的源泉

 

《红高粱》电视剧中的余占鳌 

任何一个作家都与一特有的地域文化血脉相联。而莫言在12岁失学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以后,除了自己能找一些杂书看看以外,他接受文化素养大多数来自高密的民间传说。莫言曾坦然承认,他开始是用耳朵读书,听奶奶、爷爷等长辈讲流传在高密的传说,使他具有了一颗敏感的心灵和万物有灵的感觉。比如说《红高粱家族》中“我爷爷”余占鳌的形象就是曾经在高密东北乡出没的大大小小土匪的形象综合。小说《檀香刑》同样借助了高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原型。再如《丰乳肥臀》中的鸟仙的传说、《狗皮》中狐仙的传说、《生死疲劳》中阎罗殿的传说等等。高密民间传说培养了莫言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民间传说的原型为莫言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依据,通过莫言的艺术塑造,使这些仅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最终登上了艺术殿堂。

莫言作品中夹杂着家乡的黄土味 

与地理环境和传统脉绪相关,高密文化,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最为突出的便是刚健不阿,侠肝义胆,豪放旷达,体现出典型的齐文化的个性风范。也许正是得力于齐文化的潜移默化,高密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目光与艺术想象视角。红高粱大地的庄严与肃穆,齐文化的脉绪与渊源,奇异多姿的审美眼光,构成了高密大地的文化氛围,又正是这种文化氛围,孕育了高密人突出的个性形态。莫言作品中所宣泄出来的大恨大爱,大美大恶,以及赤诚坦荡,所流露出来的欢乐与悲哀,抑郁与抗争,梦幻与希望,与高密大地的历史与现实、生存环境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受害劳工刘连仁公祭仪式 

从生态环境来看,高密虽系平原地带,但因地势低洼,河道密集,每逢夏季,常常水涝成灾,于是高杆作物受宠,形成了著名的高粱之乡。高粱维系了高密百姓的子孙繁衍;高粱酿出了叫人心跳眼热的烈酒;高粱,为历代英雄好汉们提供了理想的活动舞台,也为土匪窃贼提供了杀人越货的屏障;也正是高粱,造就了高密大地特有的神秘与朦胧,庄严与肃穆。莫言正是立足于高密的黑土大地,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纳入了独特的艺术结构之中,从而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的地域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格色调的佳作。莫言在《红高粱》中写道:“爷爷是登峰造极,创造了同时代文明人类长期的穴居记录”。“爷爷1958年从日本北海道的荒山野岭中回来时,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典礼,连县长都来参加了,来向爷爷这位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光荣的老英雄致敬”。其历史本源是:被抓往日本的中国劳工刘连仁(高密井沟镇人),逃亡之后一直孤身穴居隐藏于日本北海道的山洞里。直到1957年,才被日本猎人发现。当时,他曾被诬为中国间谍,成为轰动一时的国际政治事件。后经我国政府的交涉,刘连仁才得以在1958年4月15日回归祖国。在天津,他受到刘少奇主席的热烈欢迎。据县志记载:当年,曹梦九曾以假招安计策,将高密地面的80多名土匪骗来,装上马笼车,拉到济南,韩复榘下令处决,只逃跑了一个,那就是高密东北乡的郭鬼子。莫言笔下的土匪司令余占鳌,也正是这样唯一的一位死里逃生者。另如《檀香刑》中那位被莫言纳入高密东北乡籍,率众抗德,而惨遭“檀香刑”的孙丙,原型即是高密西乡官厅村的抗德民族英雄孙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莫言是怎样从蕴含丰富的故乡大地获取了创作灵感和养料。

走进文学作品的家乡轶事 

莫言出生于高密,21年的农村生活给他带来很深刻的影响。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的“高密东北乡”这个地域名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这与高密的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高密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也有许多生长于此的历史文化名人,如晏婴、郑玄、刘墉,孔融等名人贤士也在此生活过。这些文化名人的活动,使高密这块土地充满了尚文的氛围和风尚,形成了特定的民风民俗,而这些风俗,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产生的土壤。可以说,莫言的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东北乡”日常生活之中,正是高密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对他的长期熏染才最终成就了莫言的创作。

高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为大禹封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地理称谓的“高密”就已经存在,早在汉文帝前元十六年,作为行政区域的“县”即已设立,至今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自上古至秦汉以后,各个时期在高密都有文化古迹遗存。【详细】 

 

郑公祠 

 

刘墉书法 

高密是一个文化繁荣富丽之地,这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世世代代生活其间、行吟其间、创造其间、贡献其间,他们像一座座文化的丰碑,共同支撑起了这一颇具高度的文化圣殿。这其中有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研究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齐国名相晏婴;有后汉、后周宰相、后封为莒国国公的苏禹珪;有明代兵部尚书张福臻;有清代台湾监察御史、诗人李元直;有博学多才、秉公执政的清代大学士、大书法家刘墉;有清代提督学政、著名画家、诗人李师中;有我国现代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有现代中外驰名的书画家张建中......其中晏婴、郑玄、刘墉被誉为“高密三贤”。高密历代人才涌现的共同效应亮点突出、“一门三进士”、“同朝三学士”、“蔡氏三杰”、“清代四解元”等,不胜枚举。【详细】 

 01 三、解读莫言,隐藏在莫言小说背后的文学密码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老家高密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如果说莫言是一颗高粱种子的话,那么高密民俗文化就是他成长的土壤、阳光和雨露。高密的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号称“民间四宝”,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密茂腔-高密东北乡的主旋律 

 

高密茂腔 

 “如果说我的故乡高密东北乡有一个主旋律的话,那个主旋律肯定是茂腔。”莫言的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的童年、少年的许多道德理念,都是在茂腔这种地方戏中学到的。茂腔当然滋养了莫言的文学创作,后来,莫言甚至用茂腔的笔法写出了他的小说《檀香刑》。高密茂腔最初是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的民间哼唱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又加以改进,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通俗易懂,深受民众喜爱。尤以女腔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俗称“拴老婆撅子戏”。 【详细】

扑灰年画-民间祈福文化的载体 

 

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从现有的资料看,只有高密市存在这一画种,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北部的姜庄镇、夏庄镇一带,堪称“世界一绝”。所谓“扑灰”年画,主要是根据它的制作技术而言。它是先根据所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使用柳枝烧成的炭条画出轮廓,然后,拿画纸在上面扑抹,一稿可扑数张,因此才有“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即开始手绘,先是平面涂色,后再勾画轮廓,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一整套工序,才能制作出一张漂亮的扑灰年画。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现在因其有独特的技法,粗犷的风格,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了研究收藏的珍品。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等均有收藏。

 

高密剪纸 

剪纸-拙朴典雅的金石意趣:高密剪纸历史悠久,取材广泛,风格独特,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魔剪”。莫言就曾专门拜访过高密的剪纸艺人,搜集购买了许多剪纸珍品,精美的剪纸还巧妙地编织进了他的小说《高粱酒》中。在普及于全国的剪纸艺术中,高密剪纸称“绝”,主要取决于它所表现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别样。高密剪纸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高密农家女齐秀花的剪纸“金牛奋蹄”被原邮电部选为1997年生肖特种纪念邮票图案。近年来,高密先后有30多位剪纸艺人应邀到日本、瑞士、法国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被誉为“中国魔剪”。

泥塑-艳而不俗的中国一绝 

 

泥塑艺人聂希蔚

泥塑是指用泥做的动物和人物等造型的玩具或欣赏品。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以制作泥塑而闻名。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古朴夸张,粗犷豪放,构图完整,注重写意神似。聂家庄泥塑的色彩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近年来,聂家庄泥塑曾到国内外许多地方参加展出并获奖,销往美国、韩国、新加坡、墨西哥、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借鉴和收藏。

 01 四、追随莫言,亲近那片火红的“红高粱”

高密出了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紧接着,红高粱、东北乡,一下子成为人们心目中向往的文学圣地。游走高密,追寻莫言文学作品里的世界,找寻莫言文学地理场景中的现实风貌,吸引的不仅是普通的旅游者和文学朝圣者,还有象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也曾前往莫言的家乡探访,睡一睡高密人过去的土炕。《红高粱》电视剧在这里开机拍摄乃至播出后,来高密游览的旅客更是络绎不绝。

青草湖(红高粱)影视基地:位于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以影视拍摄和高档旅游休闲为主题,结合莫言文学作品场景,打造集影视拍摄、学术交流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根据莫言《红高粱家族》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秦海璐、于荣光等人联合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于2013年9月16日在这里开机拍摄,开播后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之一。

  

电视剧《红高粱》剧照 

  

单家大院 

红高粱文化节:位于胶河畔的高密文体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每年的金秋10月,中国红高粱文化节都要在此举行,吸引了八方客人参加,观者如潮,成为外地游客了解高密丰厚历史底蕴与体验民艺民俗的好去处。

 

中国红高粱文化节 

莫言文学馆 

 

莫言文学馆 

 

莫言作品展 

位于高密市第一中学院内,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馆名“莫言文学馆”为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所题,门柱上的楹联“身居平安里心忧天下,神游东北乡笔写华章。”由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该文学馆主体部分由“文学成就”、“成长道路”、“文学王国”、“故乡情结”、“文化交流”等展览板块组成,附设影视室、创作室、莫言书法手迹展室、莫言部分作品展示室,集中展示了莫言部分珍贵手稿、获奖证书原件、不同时期照片及莫言影像资料、书法、书信等实物。

 01 五、品味莫言,感受高密东北乡的饮食文化

莫言在谈到当初走上文学之路的初衷时,多次不无幽默地说“他是为吃饭才走上写作道路的”。莫言只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辍学之后的莫言被安排放牛,并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在东北乡附近劳动改造的“右派”单亦敏。莫言问单亦敏,怎样才能吃饱饭?单亦敏说,当作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济南的作家都很有钱,一天三顿都能吃饺子。这对于饥饿环境中的莫言影响很大,这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也时有体现。如他写散文《吃相凶恶》,写小说《粮食》,写中长篇《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都离不开“吃”,“吃”成了莫言作品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莫言对家乡的美食也津津乐道,单饼卷鸡蛋,炉包、大蜜枣、高粱面的窝窝头、高密美酒等。

 

莫言关于高密炉包的打油诗 

 

高密炉包:民间传统名吃高密炉包历史悠久,风靡城乡。据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手下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而成。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炉包已遍及城乡,成为高密人民的大众食品。

大蜜枣:高密大蜜枣是山东高密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因形似大枣、外挂蜂蜜糖浆,故名,距今已有300余年生产历史。大蜜枣选料以蜂蜜、香油、芝麻、蔗糖和面粉为主料,玫瑰、冰糖、红绿丝、桃仁、米稀为辅料。以皮薄酥脆、清香蜜甜、食而不腻著称于世,深受消费者欢迎,成为馈赠亲友、日常食用、酒席宴会之佳品。

高密美酒:一部《红高粱》,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部关于酒的史诗,在《红高粱》电视剧中,关于斗酒大会、单家酿酒都有浓墨重彩的描写,美酒三十里红更是高密酒的生动代表,其甘烈纯香正是高密人豪爽纯朴的生动写照。《红高粱》插曲《酒神曲》中唱道:“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莫言曾清楚地记得故乡酒作坊里散发的阵阵酒香:“村子里就有3个酒作坊,每到春节,就有许多车来拉酒,那时候村里到处散发着酒香。”游莫言家乡,读莫言作品,不能不品一品高密的美酒。【详细】 

 01 结语

莫言说:“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莫言用文字逼近故乡,一次次拆解又一次次重构,最终建构起一个文学的故乡。高密,这块孕育生机与活力的热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蕴含在其中的厚重人文,积淀在其中的历史岁月,期待着我们再一次的亲近。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