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世界语:眼科医生创造的国际语言

作者:金杰 · 2014-09-16 来源:凯风上海

 01 眼科医生创造的国际语言

 

世界语创始人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 

“为世界而痛苦”的波兰孩子

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1859-1917),是个波兰籍犹太人。他在童年时代目睹了身边的俄罗斯人、波兰人,日尔曼人和犹太人,都讲着各自语言,相互不友好。敏感的柴门霍夫发现语言的隔阂会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并进而认为语言的不同是使人类大家庭破裂、甚至分化成敌对阵营的主要原因。在写给一位好友的信中,他坦承:“这种认识时时刻刻强烈地折磨着我那颗童心,虽然许多人大概对这种小孩子的‘为世界而痛苦’会付之一笑,……,待我长大成人,就一定要消除这一灾难”。

创立国际语言的理想在柴门霍夫的头脑里扎下了根,长大后,他为这一理想献出了毕生的心血。【详细】

 

全人类要团结一致,友爱和睦亲如一家人 

19岁青年独立创造的一种语言

16岁时,柴门霍夫便开始对新语言的构造进行了各种尝试,臆造出了大量复杂的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等形式。然而多得漫无边际的人类语言语法形式,成千上万的词汇,曾使柴门霍夫止步,但最终他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研究。柴门霍夫在童年时代就学会了波兰语、俄语、德语,进入中学后又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语法结构简单的英语等多种语言。当他注意到俄语后缀的巨大的语法作用后,他感到语法系统和那庞然大物般的词典在眼前骤然开始缩小了。

1878年,柴门霍夫创造的这门新语言基本成型,尽管与今天的世界语(Esperanto)还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却是重要的突破。那一年,他19岁。

他的创造引起了同班同学极大的兴趣,纷纷相互传授。柴门霍夫和同学们还在自己家里举行了这种语言的诞生仪式,这批年青人,用这种新的语言,满怀激情唱起了自创的颂歌:

Malamiketedelasnacjes

Kado',kad',jamtemp',esta'!

Latot'homozeinfamilje

Konunigaresodeba'.

(快消失,消失吧,各民族间的仇恨!现在已经是时候。全人类要团结一致,友爱和睦亲如一家人。)

 

 《世界语第一书》 

爱情的力量 拯救世界语

然而令柴门霍夫沮丧的是,他的创举并没有马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遭到了嘲笑。为了不影响学业,他的父亲也严厉予以制止。然而这一切都动摇不了柴门霍夫的意志。无论是大学期间,还是毕业以后从医,他一直对国际语言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并用这种新的语言,进行翻译和创作实践。他打算出版一本介绍世界语的书,可是经济据拮的他却无力出书。

正当一筹莫展之时,爱神为他打开了幸运之门。一天当他向朋友诉说痛苦时,有一位姑娘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她就是这位朋友妻妹克拉勒·捷尔宾妮克。两人相识后都感到相见恨晚,柴门霍夫常向她倾吐内心的烦恼。克拉勒被他那种百折不饶的精神深深折服,爱情之花也在开放。1887年早春,他们订婚了。克拉勒的父亲虽是个商人,却很欣赏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对柴门霍夫的出书计划鼎力相助。他说:把赚来的钱攒起来,何用之有?应该给一个学识比我深,而对于人类比我更有价值的人。

1887年7月26日,《世界语第一书》正式出版了。几天后,28岁的柴门霍夫与克拉勒正式举行婚礼,每位参加婚礼的客人,都得到了这本书。柴门霍夫还马上发表声明,宣布放弃这本书的著作权,以便于这本书的推广。1888年,他又声明自己不愿做世界语的创造者,只当一个发起人,宣称要把世界语交给所有的人,让它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发展。

 01 世界语在全球

何为世界语

世界语旨在为人类带来和平,希望在人们在使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间的“无障碍沟通”。它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经不断改进而成的一种人造语,共有28个字母,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一个字母只发一个音,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也没有不发音的字母,语音和书写完全一致。每个词的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只要学会28个字母和拼音规则,就可以读出和写出任何一个单词。世界语基本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印欧语系的各自然语言,其中大部分来自拉丁语族,少部分来自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其语法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基本规则只有16条,因此比较容易掌握。

褒贬皆有之

世界语创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经过国际社会一代又一代爱好和平的世界语者的辛勤努力,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现在世界语在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科技合作等方面已成为一个有效的载体,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世界语也受到了一些质疑,特别是来自其它的辅助语言团体的批评,认为其并不是是国际辅助语言的理想解决方案。

虽然如此,世界语仍然获得了极大的肯定。

国际性:由于世界语的词汇尽量采用自然语言中的国际化局部,词汇的粘合性及前缀、后缀的使用,丰富了构词能力。这些简单明了的世界语词汇的特点减轻了人们记忆单词的负担。

中立性:世界语不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和国家,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它的功能是一种中立的语言,不排斥、也不企图取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是为人类在进行国际交往时提供一种国际辅助语,目的是使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

平等性:使用世界语时,无论国家、民族大小,都以同一语言交流,让人感觉到相互间的平等。

简易性:世界语它吸收了印欧语系各语言的共同合理因素,并更加加简化和规范,具有声音优美、科学性强、富于表示力的特点。学会了28个字母和拼音规则后,就能读写任何一个单词,易学,易用。

发展性:世界语和其它语言一样,是活的,能不断发展演进。国际上不少世界语组织,很多国家的热心世界语者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宣传、推广并使用世界语,推动世界语不断完善发展。

然而,也有不少人们对世界语发出批评的声音:

一是认为世界语中有6个在ASCII编码中没有的字母,这给世界语在电脑上的输入带来麻烦,需要专门的键盘布局或输入法辅助。虽然这种情况在Unicode和X-system中得到了解决。

二是认为世界语的词缀表达方式带有男性主义色彩。世界语如同德语,通过在阳性词语后面添加-in来表示阴性词语,对欧洲语言的过分依赖。虽然中文译名为世界语,但其基本上只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而少有世界其他语言的成分。

三是认为世界语的语序过于自由。由于语言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有些单词不符合构词法,显得累赘。例如,在世界语里,“自由”一词是libero,“自由主义”一词却是liberalismo;而根据构词法,“自由主义”应为liberismo。又如,在世界语里,“组成联邦”一词是federi,而“联邦”一词却是federacio;其实按照构词法,“联邦”应为federo。federacio=federo。

国际社会推动发展

世界语问世100多年来,世界语组织和世界语者已遍布全球。国际世界语协会于1908年4月28日宣告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从1955年起,国际世协的总部设在荷兰鹿特丹。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正式把国际世界语协会列为教科文组织B级咨询关系单位,确定了其在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的正式地位。

 

国际世界语大会 

国际世界语大会是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不用翻译的国际会议,也是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办的,推动世界语发展的最重要活动之一。每年轮流在各国举行,到目前为止,已举行了95次,但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中断。参会最多的一次超过五千人,参会国数也有五、六十个不等。中国于1987年和2004年两度承办了第71届和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

 

世界语标志:绿星旗 

1887年爱尔兰人RichardGeoghegan设计了绿星旗,他也是编写英语世界语教材的第一人。1905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语者大会上,此旗被确定为世界语的标志。

在世界语的推广应用上,圣马力诺共和国走在了最前面。2012年该国宣布将世界语作为其官方语言。世界旅游组织也支持在旅游事业中采用世界语,并力行推广。还有一些宗教团体以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如巴哈伊教、雍仲本波佛教、韩国圆佛教、日本大本教等等。现在,很多世界经典名著都已经有了世界语版本,例如《圣经》,《古兰经》、《莎士比亚全集》、《唐吉坷德》等。2012年谷歌公司也对外宣布,“谷歌翻译”加入了对世界语的支持,这将是“谷歌翻译”所提供的第46种翻译语言。【详细】

 01 世界语在中国

多渠道传入中国

世界语从清朝末年由俄国、日本和西欧三个渠道,传入我国。经商的俄国人把它带到哈尔滨,并于1905年前往上海开办了世界语讲习班,陆式楷(被称之中国世界语先驱)等人参加了该班的学习。1906年陆式楷开始组织上海世界语学社,同时创办了世界语夜校,并与国外的世界语者建立了通信联系。1909年与盛国成等人发起成立中国世界语会,成为中国世运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世界语团体。从此,世界语便从上海向全国各地逐渐开始传播。日本是世界语在亚洲发展最快的国家,赴日的中国留学生刘师培、张继等人向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先生学习了世界语。他们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世界语传习所,推广世界语,还把推翻满清建立中华作为自己的目标,至死不渝。同时留学法国的华南圭、吴稚晖、褚民谊、许论博等人,以及留学英国的杨曾诰,也在欧洲受到了世界语影响,投身于传播世界语运动,创办《世界语科学文学》杂志和《新世纪》周刊,回国后也热心世界语的传播。【详细】

文化巨匠的世界语情结

由于世界语能入乡随俗,同我国的进步文化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很快在中国扎下了根。尤其得到蔡元培、鲁迅、胡愈之、巴金等一批文化巨匠鼎力支持和积极传播。【详细】

 

 一生致力于推广世界语的蔡元培先生 

蔡元培:“为振兴我中华而用世界语”

1907年,39岁的蔡元培留学德国,第一次地接触了世界语。1911年他带着学到的西方文明和先进科学技术,带着传播世界语的激情返回祖国。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蔡元培成为首任教育总长。他即通令全国师范学校开设世界语选修课,并安排在教育部举办世界语传习所,与职员们一起学习世界语。1916年,在天津南开中学的世界语班上,周恩来曾多次聆听蔡元培的授课。蔡元培追求世界语言大同的胸怀及观念,给周恩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致后来,周恩来一直铭记着蔡元培先生对他的早期教诲和影响,对中国世界语运动非常支持。蔡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在北大开设世界语课,邀请了世界语者孙国璋担任讲师,并亲自为孙国璋的《世界语高等课本》、《世界语高等字典》作序。为了发展北大的世界语教学和研究,蔡元培发起成立了北大世界语研究会,并兼任会长。由此北大成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摇篮。1923年,蔡元培与吴稚晖、李石曾、陈声树等社会名流一起创办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蔡元培兼任校长,鲁迅担任“董事”,并讲授《中国小说史略》等文艺理论课。尽管学校只办了两年,但培养了一大批世界语者和翻译人才,在华夏大地上播下了世界语的种子。

蔡元培对世界语曾说过一句名言:“世界语是促进世界大同的有力工具,我们要为振兴我中华而用世界语”。

 

世界语最坚定的支持者鲁迅先生 

鲁迅:“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语言”

鲁迅曾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受到国际世界语界的赞赏。特别有三件事令人印象深刻。

其一,参加《新青年》的专题讨论。由于世界语是一项新生事物,当时许多国人对它并不了解,在文化界也引起了争论。《新青年》杂志曾为此开展过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讨论。当时作为记者的陈独秀,针对杂志刊登的一位读者来信,写了答复,表示支持世界语。接着,钱玄同发表文章高度赞扬世界语的科学、合理和实用。但钱文遭到陶履恭、朱我农、胡适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世界语为已死的私造文字”,前途短命。由此一场争论在《新青年》展开。1918年11月,鲁迅用唐俟的笔名,发表《渡河与引路》一文,表示“要问赞成的理由,便只是依我看来,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所以赞成Esperanto”。鲁迅的观点是,世界语就如“独木小舟”,没有“汽船”的情况下,便只好先坐“独木小舟”,倘若因为预料将来有汽船,便不造或不坐独木小舟,那人类也不能渡水了。历史证明了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世界语得到了较快的传播,正是因为它顺应了社会对于国际通用语言的需要。

其二,热忱支持世界语者爱罗先珂。曾同鲁迅共同生活了大约十个月,并结下深厚情谊的瓦西里·爱罗先珂,是俄国著名的世界语学者和盲人作家。1921年他应上海世界语学会负责人胡愈之的邀请,来到上海担任讲师。他过去的不幸遭遇,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同情和关注,为了“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鲁迅先生决定向我国读者推介爱罗先珂作品。先后翻译了爱罗先珂的童话《狭的笼》、《池边》、《春夜的梦》等作品,并亲自向蔡元培推荐爱罗先珂到北京任教。1922年2月,爱罗先珂赴北大任世界语课讲师,并且住在鲁迅家里。鲁迅全家给予这位远道而来的盲诗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1922年北京世界语学会合影,鲁迅(右三)、爱罗先珂(右四)、周作人(右六) 

其三,全力扶持青年世界语者。1929年3月,鲁迅先生收到了一封来自杭州的青年邮电工人孙用的信件,随信还附有6首从世界语译成的中文诗稿。鲁迅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没有丝毫低看,立即回信,并从这6首诗中,择取了4首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诗,在他主编的文学杂志《奔流》上刊登。孙用没有辜负鲁迅的厚爱,从此笔耕不辍。同年9月,他又将裴多菲的长诗《勇敢的约翰》从世界语翻译成中文。鲁迅先生对此十分欣喜,决定帮助孙用出版单行本。为此鲁迅不辞辛苦,四处奔波,为之垫付制版费和译文稿费,并亲自为译稿校对、设计版面。当孙用捧着散发着浓浓墨香、日夜企盼的第一本译书时,止不住地流下了热泪。他写信给鲁迅先生:“先生乃吾良师,铭感大德,学生不敢忘。”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巴金著作的世界语版本 

巴金:奋力学习世界语的少年

巴金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投身于世界语进步运动,成为华夏一位杰出的世界语者。巴金在14岁时,被《新青年》介绍的柴门霍夫创造世界语的故事所感动。两年后,巴金开始学习世界语。这年冬天,少年巴金第一次给上海《东方杂志》的翻译、上海世界语学会负责人胡愈之写信讨教。不久,胡愈之亲笔复信,勉励巴金勤奋苦学世界语,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从此以后,少年巴金一边学习,一边奋笔疾书,为世界语的传播摇旗呐喊。1921年巴金在成都《半月》杂志发表了《世界语之特点》的文章。1927年,他拿着世界语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赴法国留学,并与欧洲世界语者建立了广泛联系,翻译、发表了不少世界语文章。1928年12月,巴金结束在法留学返回祖国后,就加入了上海世界语学会任教员,还兼任会刊的编辑。巴金的投笔救国之梦,不但驱遣着他以汉语创作文学作品,也促使他用世界语去鞭挞旧世界。他陆续从世界语翻译了俄国民歌、托尔斯泰剧本等,还用世界语撰写了《在黑暗中》、《世界语创作文坛概观》等文章。短短的数年时光,巴金通过世界语翻译文学作品就近30万字。

新中国建立后,巴金当选为中华世界语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继续致力于促进中外世界语者友好文化交流。“文革”结束后,刚刚恢复自由的巴金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胡愈之的鼓励下,又开始与中外世界语者书信往来和晤面交流。还率中国世界语代表团赴瑞典参加第65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后又当选为国际世界语协会荣誉监护委员。在1991年的第二届中国世界语大会上,巴金虽然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参会,但仍当选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

新中国带来了世界语的春天

新中国建立后,世界语在国内的推广、服务于对外宣传事业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绩斐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活跃的世界语者约1万人,曾学习过世界语的有40多万人。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关心和支持世界语在中国推广、应用,十年动乱时期,周恩来在病中还指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关心世界语工作。上世纪60年代,在陈毅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高教部在北京举办世界语教师培训班,为11所大学培养教师,使这些大学开设了世界语课。新中国最早的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于1950年创刊,图文并茂的报道中国。2000年《中国报道》创办了网络版。1951年,中国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一批大中城市,北自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自上海,西到成都,都纷纷建立了世界语组织,并定期开展活动。1964年开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广播至今保持着每天1小时的广播时间,拥有广泛的世界语听众。除官方和半官方刊物和网站,中国各地的世界语者也有自己的刊物和网站。其中纯文学刊物《三色堇》曾获得国际世界语协会的文化奖。

 

1985年第一届中国世界语大会 

 

1987年,海南的第一枚世界语邮戳 

 

上海世界语协会机关刊物 

改革开放促进了世界语在中国的大发展,为国际世界语运动的复兴,作出了贡献。

1979年秋,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世界语座谈会。肯定了建国以来中国世界语工作取得的成绩,确定了新时期世界语为中国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世界和平服务,促进中国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等工作任务。

1982年,教育部再次下达文件,重申世界语可作为第二外语,并批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同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八期高等院校世界语教师进修班,培训了132名教师。北大、南大、复旦、中科大等许多全国著名学府都坚持开设世界语选修课,并按学分制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北京广播学院还为专业单位培养了几批世界语专业毕业生。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语的中国元素日趋显现。1986年,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发源地欧洲以外参加人数最多和最成功的一次大会。2004年,东道主北京再次迎来了参加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的各国代表。此外,1992年在青岛举行的第5届太平洋地区世界语大会和1996年在上海举行的第1届亚洲世界语大会,也取得圆满成功。这些都加深了中国与各国、各国际组织的广泛交流,中国已融入了国际世界语大家庭。【详细】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