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等你在黄河口

2014-09-01 来源:凯风网

1几易更迭,细数黄河口的前世今生

早在150万年前,黄河尚未形成现在的统一大河,中国的西部被许多内陆湖泊和盆地所占据。那时候的黄河属于断断续续的内陆河,后来湖泊之间因为地壳变动互相连通、袭夺,水量逐渐集中开始在西部高原形成下泻的趋势。黄河,这个跳动着脉搏的伟大生命,开始了她的胚胎孕育期。孕育中的黄河在其中上游实现袭夺连通后,东出晋陕、晋豫大峡谷,最终投入到大海的怀抱,统一的大河基本形成,一个伟大的生命诞生了。

黄土地上的大量泥沙由大小沟壑冲入支流,由支流带入干流,使黄河由一条原本并不浑浊的河流,变成一条浊浪滔滔的泥河。从战国起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已是“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到清代泥沙更是与日俱增,在暴雨季节出现了浆河现象,大量泥沙尤其是粗颗粒泥沙竞相泻入黄河,使河水的含沙量急剧增加,黄河如牛负重。

泥沙的淤积、悬河的形成是造成黄河决口改道的直接原因。处于河海交汇处的沙地,名为拦门沙,不断地淤积,抬高了黄河进入大海的口门,将黄河来水拒之门外,迫使黄河不得不一次次地来回摆动,寻求它的最佳入海口,使河道和大海形成一种新的平衡。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粗略统计,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3000多年里,黄河下游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593次。按沿河百姓的习惯上说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详细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详细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黄河桀骜不驯的性格,水沙参半,善淤、善决、善徙的特性,让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始终生活在黄河带来的大恩泽和大劫难的交替中。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国的宿命之河。它的血脉,蕴养造就了中华民族最灿烂的中原文化;它的暴戾,也给中国人带来了从古至今的敬畏之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黄河无数次的改道让无数文明成为过去式,也让无数新的文明诞生。

2美丽丰饶的黄河口,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但黄河似乎更加钟情于下游人民,她从中上游裹挟着泥沙,千里迢迢来到入海口,然后小心翼翼的将泥沙均匀地分布于河海之间,一寸寸地为人类扩大着生存空间,也创造了摄人心魄的美景,带来了丰富宝贵的自然资源,这的确是黄河最慷慨的馈赠。

河海交汇,美不胜收

黄河入海口自然风光神奇独特。滚滚黄河川流不息,滔滔渤海万顷碧波,河海交汇,碧波黄流,泾渭分明,让人不能不震撼于天地造化的神奇。河口日出,彩霞满天,流光溢彩,幻象纷呈,分外奇伟壮观。暮色苍茫之际,长河与落日齐辉,河水共彩云一色,天地间出奇的绚丽。

 

填海造陆,新生土地

每年黄河将黄土高原达10多亿吨的泥沙裹挟到这里,在河海交汇处形成气势壮观的填海造陆运动,茫茫沧海变桑田。仅一百多年的历史,黄河这个搬运夫已日复一日地在入海口造就了6000平方公里的平原,这在整个世界的大江、大河三角洲造地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随河而来的泥沙,正是以它那精卫填海的韧劲,继古黄河三角洲之后,又在山东鲁北地区营造出了一个新的黄河三角洲。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是一块依然在增长着的土地。置身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它,在150多年前还浸泡于海水之中,是黄河将它托出了海面并孕育出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今天在黄河正常流量的年份,它仍然以每年向大海延伸2.2公里,年平均造陆32.4平方公里,每天淤出一个足球场面积的速度向大海推进着。

魅力湿地,地球之肾

在黄河入海处有一块总面积达15.3万公顷色彩斑斓的土地,这就是中国东部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一块湿地,也是世界上形成年代最晚的大河三角洲湿地。

这块湿地在水土专家的眼里,是反映黄河治理成效的晴雨表;在生态学家的眼里,是研究生物衍化及替代规律的基因库;在鸟类专家的眼里是研究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栖息、迁徙规律的特殊地域。三角洲的湿地是黄河入海之水与海浪握手的杰作。从造地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海迁陆沉的过程。这里的棵棵植物天生成、地造就。在沿海滩涂,一簇簇赤碱蓬组成的巨大的“红色地毯”宛如一团团烈火,红遍了沟沟坎坎,翻飞于上空的百鸟惬意、悠闲。

遍布于湿地内的芦苇具备与森林同样的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特别是对水的净化作用,远远高出森林的数倍。滔滔黄河自上游而下沿途携带的非良性排泄物,当来到横膈于海河之间的三角洲湿地,正是经过了像芦苇这样诸多的植物种群,对它们入海前实施的严格过滤,才有了“河清海晏,百民来归”的境界。

 

大概正是因为与森林、海洋并称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地、过滤水质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才被誉为“地球之肾”。

物种丰富,资源丰饶

黄河三角洲这块黄与蓝交汇的沃土、陆地与海洋的交错地带、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地方,每年有几百万只鸟儿在这里栖息觅食;上百种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而这一切都得利于这条生生不息大河的养育。入海口两岸拥有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几十万亩的天然芦苇荡、天然柽柳林、人工刺槐林,以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风吹草低,狐兔出没,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的特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黄河口成为东北亚内陆河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拥有各种鸟类36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63种,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在这里进食、栖息、翱翔,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详细

 

3  灿烂的黄河口文化,母亲河的收官之作

  文化是民族兴起的渊源。大河对其流经区域文化发育的影响,一向是学者们关注和承认的事实。尼罗河畔有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畔有巴比伦文化,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印度文化。而中国的主体文化则是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沿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与世界各国的古流域文化相比,黄河流域文化的涵盖范围更广泛。以至于黄河与每一支流相交汇的三角洲地区,都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黄河集沿途各支流三角洲文化于大成,一路奔来,在入海口与渤海相汇,使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与博大雄浑的海洋文化融为一体。在这块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体系。

  孙子故里

  境内的广饶县古称乐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腹地,是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孙武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圣典,也是该地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详细

  傅家遗址

  傅家遗址位于广饶县城南1.5公里的傅家村,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遗址面积3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3米。1985年起,经4次局部发掘清理,共揭露面积650平方米, 发掘各类建筑基址、窖穴和灰坑180处,墓葬34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470余件。

  经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全面考察和鉴定,认为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文化面貌与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有明显差别,代表了大汶口文化的鲁北地方类型,对鲁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吕剧故乡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的,自成戏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吕剧这一民间艺术所以发源于时家村,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时家村地处入海口处,时常受到黄河泛滥的威胁,黄河每一次决堤,都给沿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拖儿带女,背井离乡,以四处乞讨为生。洪水使人们饱受苦难,苦难让人们聪明起来。渐渐地人们把伸手乞讨改为唱着小曲求舍,由单纯乞讨变为艺术与食物的交换,使少数人由讨饭人变为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这些民间艺人在走村串乡中,学到了外地的许多曲调,将其揉合到自己创作的曲调中,逐步形成了吕剧艺术。

  移民文化

  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黄河三角洲先后出现过三次移民迁入大潮,源源不断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发展打上一道浓重的移民文化烙印。移民涵盖的宽泛性孕育了文化的多元性,黄河三角洲移民以其持续时间长,涵盖地域广而在中国移民史上极具典型性。在贯穿古今的漫长岁月中,黄河三角洲移民波及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黄河三角洲因多种文化的交汇而展现着多元文化的魅力,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注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也处于黄河三角洲,油田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其它地域的人们来此淘金,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域语言、餐饮和娱乐等民间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是丰富了和宣传了黄河三角洲的独特之处。

  革命文化

  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共产党宣言》;1925年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支部;1940年就建立了中共垦区委员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垦区几万人先后参战,上千人英勇牺牲,数万人拥军支前,为人民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军装等军用物资,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垦区的光辉历史,铸就了垦区人民爱党爱军、以国为重、不怕牺牲、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构成了革命文化的主旋律。

  这时期的文化,是以爱党爱军、崇尚革命、参军支前、无私奉献为基本特征的。老区的革命文化,是在血与火的熔铸下塑造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奠基的,是黄河口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她把老区文化建筑在了先进理论的基础之上,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结语

  黄河,中国人的母亲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和温暖的臂膀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在万里征程即将结束的时刻,她依然难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用特殊的温情频频回顾,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入海之地。等你在黄河口,等你在心上。就让我们跟随此曲的律动,细细体味黄河口的情怀吧。

那是一个飞翔中候鸟迁徙的地方,

那是一个旅途上感情依偎的海港,

当所有的梦想汇成海浪,去簇拥太平洋,

夕阳亲吻着波浪,轻轻摇醒芦苇荡,

我在黄河口等你,等你在路上,

我在黄河口等你,等你在心上,

等你在路上,给你一片春光;

等你在心上,散下一片金黄;

一条大河,流淌千年的梦想。

一生等候,等你回到我身旁,

你是我爱的呼吸, 我是你心中爱涌出的波浪。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health.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