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千古苏轼:唯大英雄之本色!真名士自风流

2019-06-08 来源:读史-茉莉花开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36年阴历12月19日,大雪纷飞,寒梅吐蕊。在四川眉山一大户人家的院落里,随着一声清脆的“哇哇”婴啼,27岁的苏洵不禁热泪盈眶,因为老苏家终于添了一口男丁。

  在一番认真的考虑后,他给婴儿取名苏轼。轼者,是为车上扶手,含虽默默无闻,却能扶危济困之意。令苏老泉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儿子的确能扶危济困,但却非默默无闻之辈,千百年后依旧名扬天下,令世人景仰。

  生于书香门第的苏轼,自小聪颖过人,青少年时期,便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才华。但与此同时,个人生活上却遭遇了数次惨痛的经历。

  21岁那年,正当他和弟弟双双金榜题名时,却惊闻母亲去世的噩耗。而立之年,他深爱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和父亲又相继去世,在巨大的悲伤面前,他几成忧郁。

  为了寄托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他在三年丁忧期间,在埋着家人的山岗上,种植了整整三万棵松树。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也慢慢疗愈了心头的创伤。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当苏轼的事业顺风顺水之时,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因为反对急功近利的方式,苏轼遭到群小的弹劾。

  他自请外调,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每到一地,政绩斐然,兴水利、除蝗灾、收弃婴、抗洪水。走到哪里,便为哪里的老百姓谋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因为在基层工作,让他更清楚地看到,因为变法给老百姓们所带来的不幸。

  嫉恶如仇的个性,让他“如蝇在台,吐之而已”。不料却被奸佞小人捕风捉影,诬告他的诗作有侮慢和影射朝廷之意,由此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然而,劫后余生,刚一出监狱的大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他立即忘乎所以,“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在他眼里,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我只为坚持真理而战。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贬黄州,这里地处荒僻,他先是寄居定慧院,后暂住在临皋亭。住所简陋,然而苏轼却觉得日子惬意得不得了。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这样的描述,让多少人心驰神往啊!

  生性乐观豁达的人,走到哪里,眼里所看到的,都只有美好的一面。

  生活中除了诗和远方,当然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面对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有条件最好,没条件怎么办?那就创造条件。

  一身诗意的大学士,脱下长衫,化身老农,他在东坡垦荒种地,躬耕于垄亩之间。

  当看到挖的井出水了,或者针状的绿芽伸出地面了,他高兴得跳起来。他看见稻茎随风摇摆,晚上沾了露珠的稻茎有如月夜的珍珠晶莹可爱,心里充满自豪与满足。

  他有时穿草鞋出门,雇小舟陪渔夫和樵夫过一天,常被醉汉推挤谩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作为一个建筑专家,东坡居士开始造房子了。他在坡上亲自动手建了三间房舍,房子向南不远,是临皋亭,西边则有山泉叮咚。

  因为诗人的浪漫与想象,他在四面墙上绘了一幅幅雪景,美其名曰“东坡草堂”。哇,如此高雅的居所,有没有被惊艳到呢?

  “民以食为天”。爱生活的人,必定是热爱美食的。咱们的苏大学士,自然是吃货一枚。可是,生活的贫寒,让他享受不起那些山珍海味。

  呵呵,这也难不倒东坡居士呀。经过观察,他发现黄州这地方,猪肉卖得极便宜,因为富贵人家不屑吃,而普通百姓又不知该如何做。

  于是,苏轼又开始了他的创新研究。他将肉放在锅中,少水、多酒、慢火,慢慢烹煮,直至肉质酥烂,外形仍不破碎。

  那香气呀,满屋子飘溢,闻起来都令人垂涎欲滴了。入口呢,自然是汁浓香糯而不腻口了。说到这里,我的口水都已经流了一地了。

  被贬谪的岁月是无奈的。但乐天知命的苏轼,却能随遇而安。正如他在《定风波》词中所描述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都不会预料到,生命中的瓢泼大雨何时会突然而至。既然遇到了,与其惊慌失措,不如坦然面对。不畏风雨,面带微笑,何妨吟啸前行。在荒凉的人生旅途中,走出最美丽的风景。

  4.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随着新法的被推翻,苏轼也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但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变法派再度卷土重来。苏轼再次被迫走上贬谪之路,还没到任,就连贬四次,直至惠州。

  其实,对宦海的数度沉浮,苏轼早已不以为意。

  当时的惠州,属于岭南蛮荒之地,瘴疠横行。但是,苏轼心中装得更多的,是万千百姓的生存大计。

  在姐夫兼表兄程之才的协助下,他为军营修建瓦房;替州府设立药房,并采购药物,为百姓免费治病;修堤筑桥,引泉水入广州;重新安葬无主的孤骨等等。

  他走到哪里,就将光和热带到哪里。

  当朋友们担心他的生活状况时,他却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很好呀,这里美食这么多,我还想赖着不走了呢。爱生活的人,到哪里都能发现生活的乐趣。

  他有时午后小睡一会,凉爽的江风吹进窗口,房顶的鸟鸦打断他的幽梦,他突然觉得自己卸下了一切责任,无比畅快。

  在惠州期间,他的侍妾朝云,不幸染上瘟疫而芳华早逝。面对着红颜知己的离去,他也曾伤心欲绝。可是,对生命已走向暮年的苏轼来说,任何磨难都不能再将他击垮。

  好好活着,或许才是对亲人最好的安慰。

  由于他曾写诗描述自己在春风中小睡,聆听屋后庙院钟声的情景。政敌章惇读到这诗,认为苏轼太惬意了,就再下颁布令,让他移居海南儋州。

 

  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虽说现如今的海南蓝天碧水,风景宜人,但当时却远离中国文明世界的范围,岛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一句话,非人所居。

  但苏轼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依然不容许他失去生活的乐趣。

  在暂居官驿时,每逢下雨,屋内便无一处干燥。可就是这样的环境,苏大学士也能安然入眠。出于自我解嘲,他随手记录:“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惨吧,如此窘迫的境遇,让粉丝们都为之心酸。饶是如此,造反派们依然不放过他。一个戴罪之身,怎能栖身官所呢?于是又将他驱逐掉。

  而苏轼呢,他只是淡然一笑。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自岿然不动。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他自建陋居“桄榔庵”,此后两年半,过着无忧无虑却十分贫穷的生活。

  在解决了个人温饱问题后,他又毫不例外地开始散发光和热。

  他深知,再穷不能穷教育。于是,办书院,开海南教化之先河。

  从此,这蛮荒之地也有了朗朗的读书声。在他不遗余力的努力下,走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他带领老百姓掘土挖井,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并倾尽自己所有为百姓采药治病,救济贫困。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越是活得恣意潇洒。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这就是苏轼,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即使生活虐他千百遍,他依然待生活如初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