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清朝能臣升迁的秘诀:别人干的事他都不干

2019-03-13

  清末能臣铁良的祖父担任过江西某县知府,但铁良七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没几年父亲也撒手人寰,于是家境每况愈下,渐渐无法供其读书科考。不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到二十岁,铁良便参加工作,出任工部笔帖式,从事文书、档案的记录及整理工作,成了一名公务员。

  任职期间,铁良眼疾手快、心思缜密,不仅能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还经常帮上司出谋划策。时间一长,这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进入了大佬们的视野。终于有一天,时任直隶总督的荣禄大笔一挥,推荐铁良担任户部员外郎。很快,铁良便青云直上,到1905年时,已经升为户部尚书。这一年,他才42岁。

  除了靠山力挺,铁良能跻身“正部级”领导行列,还在于他优于常人的办事能力与行事风格。首先,他为人勤恳谨慎,做事讲求效率。清朝大臣每天凌晨3点至5点上朝,8点左右退朝。之后,大部分人要么回家睡回笼觉,要么去喝茶听戏,唯独铁良径直到部里办公。他一到衙门,下属便抱着一堆公文,请其批阅。若换了旁人,看到这么多文件,早就抓狂了。铁良却不慌不忙,一件件看。虽然每天公务繁忙,但他仍可以做到案无留牍。

  之所以处理公务如此迅捷到位,铁良有独到的诀窍。他认为,看公事要重点看头、尾,头就是事由,尾就是公事的目的,头尾一看,这件公事的纲领已经了然于胸。如果有问题,可以再仔细看看中间所叙事实经过。可见铁良深谙“抓大放小”之精髓。

  铁良还是一位学习型领导,爱读书,会读书。有一回,铁良给下属做报告时说:“读史的目的在于应世。所以我们读史的时候,每逢一件历史上的大事,都要在读完后,把书本放下想一想,假设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应当怎样办。这样一来,我们将来做事就有根据了。”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铁良做事情也往往非常有原则。

  一次,他奉命赴江南考察军队建设,恰好经过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下属的一家铁厂,负责人是铁良的老部下张士珩。遇见上司来访,张士珩自然极尽逢迎之事,好酒好菜招待。铁良不吃这一套,坚持要先去厂房看看。一进铁厂,铁良发现厂内废铁堆积如山,便问道:“这么多废铁,怎么不送到废铁处理厂呢?”张士珩以为铁良有索贿之意,于是回答:“这些虽是废铁,但还有利用价值,待废铁化为新铁,一定先孝敬您。”铁良听后勃然大怒,指着张士珩骂道:“你本身就是废铁,怎么也成不了宝贝!”说罢,拂袖而去。不久,朝廷便将张士珩从铁厂总办的职务上撸了下来。

  此外,铁良对朝廷极为忠诚。每次面圣,铁良都实话实说,不谄媚,不邀功。1904年,为缓解朝廷与地方的关系,铁良亲赴江苏等地,将当地的地方大权、军队大权收归朝廷;又不顾自己与袁世凯义结金兰的友谊,毅然将应该归朝廷的各项利益从袁世凯手中夺了回来。他因此深得慈禧与光绪的认可。

  后来,无论对于贸易、税收,还是陆海军建制、训练等,铁良“皆深研之而沿窥其奥秘”,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清末的残局尽了不少努力。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