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穿越千年的守护 白瓷在泥与火的淬炼中重生

2019-01-09 来源:品鉴彭州

  从宋代的金城窑,

  到后来的国营东方瓷厂,

  再到如今西部最大的日用

  陶瓷生产地军乐镇,

  以及彭州白瓷文创基地——

  西部瓷谷•陶工户,

  从不起眼的泥土,

  到精致的陶器,

  注入彭州匠人心的泥土,

  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彭州,就是白瓷故里。

  彭州白瓷的

  前世今生

  1跨越千年,周游世界

  厉害了,我的“彭州白瓷”

 

  白瓷茶仓

  四川烧造白瓷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早期主要靠在胎体上施化妆土来达到“君家白碗胜霜雪”的效果。到了北宋早期,成都平原与龙门山交界地带的优质瓷土,开启了成都平原大规模烧造白瓷的盛况,也诞生了一个四川地区烧造规模最大且专烧白瓷的窑场——磁峰窑(又称“金城窑”)。

 

  宋代金城窑遗址

  唐宋时期磁峰白瓷的烧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准,并利用彭州丰富的水网运输渠道远销海内外。在宋代沉船打捞中也发现过大量磁峰窑产品,磁峰窑的出口外销瓷是定窑(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外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彭州白瓷在原料配制、成型工艺、装饰手法以及烧成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成就,是中国西部陶瓷重要产区,直至宋末因战乱而断烧。

 

  宋代金城窑白瓷

  磁峰窑产品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具有定窑风格,所以大部分研究学者都认为磁峰窑是定窑窑系的一个分支,后期由于技术引进和北方窑工南下入川,使得大量的制瓷技术人才加入到磁峰窑场,磁峰窑的白瓷烧造工艺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如采用石英砂间隔叠烧,这与定窑的芒口复烧工艺有很大的区别。磁峰窑是彭州白瓷发展的开端,是宋代四川地区瓷业大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窑业技术交流与发展的典型例证之一。

 

  在唐宋以后,磁峰镇的制瓷技艺先后流传到附近的桂花镇和军乐镇,由于泥土特性的不同,从清代开始,桂花镇以陶器生产为主,而白瓷的生产则转移到了同样拥有瓷土资源的军乐镇,清末年间翰林院霍姓大学士就在此创办“霍家碗厂”,重新开始了白瓷烧造。

 

  彭州博物馆

  六一厂釉上彩绘瓷坛

 

 

  民生厂釉上彩绘瓷坛

  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瓷都景德镇受战火影响,生产规模不断缩减,部分匠人也开始寻求新的生存环境。而中国西部的彭州拥有优质瓷土和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上世纪30至40年代,一些外地制瓷作坊开始迁到彭州,已知可考的有福川、磁鹿、六一、民生等瓷厂,形成了后来的思文窑场,并将当时流行的釉上彩绘装饰手法运用在了产品之中。在民国后期,思文窑场中的几大瓷厂又合并成立了“新兴瓷业公司”。

  2泥与火的青春继续绽放

  军乐是彭州白瓷重新起航的地方

 

  如今,彭州依托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底蕴,加上得天独厚的天然气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依然吸引着众多的陶瓷行业企业家在军乐镇投资建厂,千年的窑火在几经风雨后依然得以延续,并结合广东、江西等地工艺延续了宋代陶瓷文脉,以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多元化产品呈现,且形成西部较为聚集型的陶瓷产业园,产品大部分以白瓷为主,即今天不一样的彭州白瓷。

 

  彭州的现代白瓷艺术立足于对人的思考,表述了陶瓷艺术的另外一层语境,对传统陶瓷审美既是一种打破也是一种延承,以唯美的装饰哲学与诗意的绘画意味,向观者娓娓道来。而促成这一华丽蜕变的,就是彭州白瓷文创基地——西部瓷谷•陶工户。

 

  陶工户展厅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