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唐朝皇帝历经100多年为何无法铲除藩镇割据

2018-11-29 来源:兴替镜

 

  在唐朝的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复杂局面,而且尾大不掉。甚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政权,都是唐朝遗留下来的藩镇势力建立的。在公元8世纪中期,唐朝爆发了影响巨大的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又存在了100多年时间。可是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唐朝皇帝都干什么了呢?为何没有考虑削弱、铲除藩镇势力。其实,唐朝皇帝没有能力铲除藩镇,也不能铲除。

 

  府兵制逐步瓦解,募兵制和节度使出现

  唐朝建立之后,沿用了之前的府兵制度。府兵们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向朝廷缴纳赋税。战争爆发以后,府兵们集结出征。在战争结束以后,还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因此,府兵的生活普遍高于普通农民。唐朝初期的战争,距离都比较近,而是时间短、规模小,府兵们的耕地还能继续耕种,而是一年有一半的时间能够和家人团聚。但是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大,开始面对吐蕃、突厥、契丹等一系列强悍的对手。战争的时间延长,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动辄就是10万人以上的大战。由于对手很强,唐朝需要在边境上驻扎大量的军队。久而久之,府兵制度撑不住了。由于长期驻扎边境,府兵们的耕地荒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很少。随着府兵的大量伤亡,府兵的人数越来越少。

 

  在武则天时期,府兵制度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因此,朝廷同时出台了好几种兵役制度。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已经基本上名存实亡。当时,北方的回纥、西边的吐蕃,都会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战役的规模非常大。依靠一支军队,根本就无力迎战,朝廷派往边境的将领可能并不了解实际情况。因此,在唐玄宗统治的后期,先后册封了10位节度使,被称为天宝十节度。与此同时,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这些节度使就像10位战区司令,在自己的管辖区内招募官兵,所以说,官兵们对节度使的认同感更强。节度使制度建立之后,确实帮助唐朝中央解决了很多烦恼。唐朝的军队逐步形成了边塞系和中央系,唐朝中央控制的军队,战斗力逐步堕落。

 

  节度使逐步尾大不掉,唐朝中央无可奈何

  起初,节度使只有军事指挥权。但募兵制出现以后,为了方便节度使,朝廷逐步下放了财政使用权、人事任免权和赋税征收权。在节度使的管辖区,逐步形成了半割据的王国。由于各种权力都在节度使的手里,朝廷根本就没机会插手,这就形成了藩镇。由于周边的政权也很强悍,出现了一个大将兼任好几个战区节度使的情况,例如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能够指挥20多万军队。唐朝的边塞军总计只有40多万,安禄山自己就占了一半以上,这是他发动叛乱的最大资本。在8世纪中期,安禄山发动了叛乱。由于中央军团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唐朝依靠其他节度使的力量,用了8年时间才平定了叛乱。

 

  虽然安史之乱被最终平定,但并不彻底,而是形成了一个良性肿瘤。安禄山是北方地区的节度使,唐朝依靠西部地区的节度使平定了叛乱。虽然其他的节度使没有叛乱,但如果朝廷想动撤销节度使的心思,那藩镇肯定不答应。因此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们一直采用安抚的态度,削弱一两个节度使。如果有节度使发生叛乱,其他的节度使还会出兵镇压。面对藩镇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唐朝皇帝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其实唐朝后期的皇帝中,并不缺乏英明的君主,例如唐宪宗,李商隐称赞说“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但是即便是英明圣武的唐宪宗,也没有能解决藩镇问题。

 

  面对一系列外部威胁,唐朝也不能撤销藩镇

  还有一个问题制约了唐朝中央,那就是外部威胁。在唐朝的中后期,唐朝有机会削弱大部分藩镇势力,可是唐朝中央不能这么做。那就是外部威胁严重,尤其是西边的吐蕃帝国。唐朝需要这些藩镇抵御外来的挑战,在吐蕃进攻唐朝西部的过程中,唐朝皇帝命令各路节度使抽调部队开赴战场,就连与唐朝最不对付的河北三镇也派遣了1万多军队。唐朝中央和藩镇势力就是相互利用、相互对抗的关系,同时一损俱损。唐朝统治的末期,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各地藩镇镇压农民起义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农民起义打破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平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藩镇势力越来越强,也出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

 

  藩镇势力越来越强,同时相互混战,逐步形成了一些实力雄厚的藩镇。这些藩镇已经不需要再听命于软弱的唐朝皇帝,正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实力最强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杀掉了唐朝皇帝,自己建立了后梁政权,五代十国的乱局开始。其实,五代十国的大部分政权,都是唐朝遗留下来的藩镇逐步形成的。例如后唐、后汉、后晋三个政权,都是河东藩镇建立的,后来的后周也算这个体系之内。五代十国基本上就是一群放大版的藩镇继续混战,直到北宋王朝的统一。由于对藩镇心有余悸,北宋王朝用提高文官的方式去制约武将。结果,出现了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低下的负面作用。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