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曹操至死不敢做这事 辛苦1生为他人做嫁衣

2018-09-17 来源:倔强的史官

  曹操生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从此开始自己主持朝政的生涯。

 

  汉献帝作为傀儡不甘心受制于曹操,他曾有过抗争的举动,建安四年(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献帝密令,联合刘备准备一起杀掉曹操。第二年春天,事情败露,董承等人均被曹操除掉,还被灭了三族。刘备借故逃走,才幸免于难。献帝身边的伏皇后和已有身孕的董贵人统统被杀,罪魁祸首汉献帝曹操却不敢杀。

  汉献帝过的生不如死对曹操说:“你如果要辅助我,就请宽厚一些,要不然,求你开恩,把我抛开罢。”几句话说得曹操大惊失色,连忙找个借口退出去了,出宫以后还心神不宁,之后也不再去朝见献帝。

 

  曹操已经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可为什么他不敢杀汉献帝,取而代之呢?总结起来有一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如果曹操贸然称帝,就会给他的敌人,早期的袁绍、吕布、张绣、刘表等人,后期的刘备、孙权,还有那些拥汉派势力一个攻击他的借口,如果他篡夺了汉室江山,他在政治上就陷入了被动。汉虽已名存实亡,但汉室几百年的威望还在,继续打着献帝这块金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孙权怂恿他称帝时,曹操大笑道:“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孙权想把我往火坑里推,这种小把戏我早就看穿了。

  原因二,鉴于袁术等人的前车之鉴。三国时期想打皇帝主意的人很多,但最后都身败名裂,这对于曹操来说都是前车之鉴。例如,袁术于公元197年在安徽寿春公开称帝后,立即成为众矢之的,天下诸侯争相讨伐他,最终为此丧命。这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皇帝封号两年不到便终止了,历史上根本不承认。曹操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况且他手中有着汉献帝这张王牌如同“大伞”一般庇护着他的政权。

 

  原因三,曹操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重视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力,那些虚名他虽在乎但也没有那么重要,曹丞相也行,魏公也好,魏王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称谓,只要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一样过的是皇帝般的日子。那个所谓的汉家天子汉献帝,不过是他掌中的一只小鸟而已。

  原因四,曹操一直以来对外不断地向汉献帝表露忠心,说他绝对没有产生过代汉自立的企图,言辞特别情真意切。他这样说了差不多有十多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废掉献帝自立为帝,不是让人说他伪忠,等于自己抽自己的耳光,会大大有损他的声誉和名节,不如坚持把这出戏演到底。

 

  原因五,曹操最终都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这也给他一生的辉煌事业和雄图大略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他只统一了北方,没有统一南方。西南有蜀,东南有吴,虽然都不如魏国强大,但毕竟都割据着一方,没有统一而称帝,皇帝做的也名不副实。

  原因六,与他的年龄也颇有关系。建安二十四年时曹操已经65岁了,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他能活到65岁已经是高寿了,而且他的身体也不好,不知道还能活几年,还不如把拥汉忠君的口号喊下去,做个有口碑的人,给后世竖立一个忠臣的形象。

  曹操在口头上不称帝,但是他称帝的想法却有很多表露。他曾说“有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即使我不称帝,如果我的子孙有幸做了皇帝,那我就是周文王了。

 

  曹操“挟天子”后做了权利最大的丞相,213年,曹操称魏公,后来又称魏王,事实上曹操一步一步的为曹氏取代汉朝奠定了基础。曹操没有走的最后一步,他的儿子曹丕走了。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并立刻逼早就形同木偶的汉献帝“禅让”。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同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还惺惺作态,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勉强答应接受。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成了魏文帝,同时追尊他的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曹丕封已经退位的汉献帝为山阳公。190余年的东汉至此宣布结束,三国时代的魏国正式建立。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40年以后,篡位的一幕再次在同样的地方上演,只不过主角却换了别人,被人逼着退位的变成了曹操的孙子——魏元帝曹奂,上位的人是司马炎,他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曾经为曹操及曹丕立下大功的名臣。

  一代枭雄曹操,怎么也料不到自己竟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