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周王室最后一次努力 四国联合军没打赢1国

2018-08-31 来源:史路雨丝

  夏商周为上古三代,周武王领诸侯灭了商纣王领导的商,从而开始了统治中国长达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周朝建立之初,以姜太公为师,姬旦为丞相,再加上召公、毕公等功勋名望辅助,四海臣服,诸侯朝拜。

  转眼西周到了宣王时期,因为他的父亲厉王颇有商纣王之风,著名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说的他,周国的子民被他搞得不得不起兵反抗,想杀厉公,厉公是个孬种,抛下妻儿老小逃了。国民还想杀宣王(此时还是太子),好在厉王有一个好臣子召公,召公把自己的儿子拖出来,对国人说是太子,救了宣王一命。

 

  周武王(雕像)

  十几年后,周厉王死了,宣王即位,励精图治,任用贤臣,意图中兴。宣王也算是有作为的天子,周朝一度中兴,但也远比不上武王时的盛世,特别是周厉王晚期,两次兵败,把周王室的精兵损失得差不多。

  厉王之后是幽王,幽王比他祖父还厉害,居然为了小老婆,玩起了有实权的诸侯,还得罪了北方的姜戎,直接导致西周灭亡,幽王之后平王。

  周平王东迁,原来还算可以的周,彻底成为比大诸侯还弱的小国,外交上弱也就算了,内政上周王也没有实权,权力归于执政的郑庄公。平王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谁叫自己这个王是靠着庄公和外祖父通过各种政治交易得来的呢。

 

  郑庄公

  郑庄公跟周平王是从兄弟,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郑桓公传武公到庄公。按道理关系还是挺亲近的,但毕竟王权不容分,周平王还是极不愿意的,所以平王宠信虢公,虢公也是周王室宗亲,不过很远了。周平王想把庄公的权力分一半给虢公,这下郑庄公不乐意了,你平王落难时,是我的爷爷和父亲保你出来,你现在刚坐稳江山,就翻脸不认人。

  郑庄公一生气,平王就怕了,现在郑国正强势,庄公又是执政,平王只能认输,还跟庄公互换质子,开了天子与诸侯换质子的恶例。

  平王死后,因为长子早死,传位给孙子桓王,桓王对爷爷委曲求全的态度很鄙视,他想学曾祖父一样,再次中兴周,奈何他没有宣王的本事,反而因为把执政给了虢公,得罪了郑公,郑公于是不再理会桓王,周天子于是纠结蔡国、陈国、卫国等诸侯一起攻打郑国。

 

  周平王迁都

  桓王领着周王室的六师居中,虢公领蔡国人、卫国人居右,周公统陈国人居左、三路大军浩荡荡奔往郑国,没想到郑国公子元是个高人,他分析了周王室的军队,觉得虽然联军很强,但是军队中的诸侯陈国刚经历过动乱,国人没心思战斗,只要郑国军队先攻击陈国军队,肯定一触即溃,其它诸侯的军队一见陈国军队败退,也会跟着逃跑,而周王室的军队也会因此而乱。

  事实果然跟公子元分析得一样,郑军一攻击陈国军队,陈国军队马上就跑路,其它军队一见陈国军队跑了,也跟着跑,周桓王大败,周王室想崛起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四国联合军没打赢郑国一家。

  周桓王伐郑,是周王室为自己江山作的最后一次努力,也是他们不甘心失去天子的权力,不甘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拼的最后一把,可惜周桓王能力平平,一方面做的事安全没有天子的风度,不顾周礼,像夺郑四邑,同时把原属温国的十二邑给了郑国,使得周天子失信于诸侯,自毁长城,维系周天子与诸侯的最后一根纽带也丧失。

 

  东周地图

  另一方面,桓王也不任贤臣,用良策,以图使得国家强盛,反而学会了宣王的穷兵黩武,认不清形势,不会利用诸侯的力量,同时错估自己的实力,轻启兵祸,进攻郑国并败于郑国。郑国是周最亲近的诸侯,周伐郑,连最后一块屏障也失去了。

  历史上很多这种有大志却无大谋的帝王,表面看他们作的决策很正确,事实上却是认不清形势。郑不朝见周天子,周桓王以此讨伐他有错吗?表面上看完全没错,因为桓王是天子,庄公是臣下,臣下必须定时朝见天子,这是礼法,也是规矩。

  但是桓王忽略了一个事实,所谓礼法,规矩都必需以实力为前提,没有实力,周天子就是玉皇太帝也没人理你。后世也出了这么一位,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máo),领着几百人去打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杀害,不过曹髦的行为还可以理解,因为他知道曹氏被司马氏所替,也就他这一代的事情,早死晚死都一样,作最后一博,也算有脸去见先祖。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