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小说《他们那些年》连载四:让孩子有个家

作者:侯春霄 · 2018-05-04

  田春发刚被判刑,就有几个媒婆登门试探黄月芳的口气。四川来的姐妹们更像是串通好了似的,前脚踩后脚的登门劝她改嫁。她们的理由很简单,正如嫁到紫柳镇上的何彩萍所言:你山高路远的到这边来,难道就是为了吃苦受罪?你这么漂亮,年龄又不算大,随便找一个就比田春发强,干嘛非要为个没法指望的“打锅”守活寡?

  罗杏芳是唯一一个没有劝她改嫁的四川姐妹。出事后她第一次来家里,两人刚一见面就抱在一起抽泣起来。这是潜藏在心底的亲情,它使人温暖并产生依赖。哭罢多时,罗杏芳又竭力找出更多的宽心话来安慰她,对她说今后的路还很长,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潘富友是和罗杏芳一块儿来的。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进门,黄月芳竟生出些许艳羡之意。她想到自己的两任丈夫,第一个虽然不犯大事,可整天除了吃喝就是赌钱,一点正事都没干过;这第二个倒是精明,前几年还是个“跑外的”,可跑来跑去却跑进了监狱。难道自己就是跟这种人渣在一起胡混的贱命?

  潘富友说了许多宽慰的话,话里话外都透着真诚。他说:“嫂子,你放心,我和杏芳会一起帮衬着你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孩子不能没有爹,更不能没有娘。离开这个家,孩子就没了根,走到哪里都会觉得低人一等。”

  黄月芳感到自己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震颤了一下,她把英君搂在怀里,无声的淌着眼泪。

  转眼间就到了秋收时节。各家各户都在忙着秋收种麦的事,那些媒婆也不再到家里来问黄月芳有什么打算。然而,关于她早晚要往前走一步的猜想还在继续发酵,最能证明这一猜想的是潘富友和罗杏芳过不了几天就来帮着她收秋。棉花白了,三个人一晌就能拾上二百多斤。潘富友分几次把装着棉花的塑料袋子从地里扛出来,然后放在牛车上拉回到黄月芳家;棒子熟了,潘富友便套上牛车拉着两个女人把棒子掰回家来。于是村里就有人说:看来田春发这小子早就该去坐监了,他即便在家也是吊儿郎当,什么活儿还不是仗凭黄月芳一个人干?现在没有他,地里活儿岂不是干得更快?而那些爱琢磨闲事的人,也终于明白田春发坐监后黄月芳为什么没立即拔腿走人了,原来这个女人是惦记着今年的收成。也是的,田春发被判刑的时候,棉花将要结桃、棒子将要秀穗,谁会傻的把快要到手的东西给扔了?现在,黄月芳终于着忙了,她要赶紧把地里的东西收回家,然后再急着卖掉,最后卷铺盖走人。甚至还有人传出谣言,说黄月芳正跟某个邻居私下里谈卖房的事。

  就在人们等着验证各种猜想的正确性的时候,有人却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天,这三个人用镢头把地里的棒子秸全撂倒了,有好事的问这是要干什么,黄月芳说是要种麦子。这种怪现象让部分好事者产生了疑惑,于是有人把猜想往前推进了一步,说煎饼屯的“鏊子友”要来种黄月芳这几亩地,黄月芳先是请他来帮工,临走再用这几亩地答谢他。这则谣言一出炉,有人就开始捂着嘴偷笑:黄月芳一走,她家的承包地就要被收回,煎饼屯那个“鏊子友”就算种上麦子也是白瞎,早就听说这家伙心眼不十全,看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就是在这样的流言和冷眼中,潘富友和罗杏芳帮黄月芳完成了秋收种麦。累是累点,但他们心里很坦然,完全不似后来劝黄月芳脱离“门徒会”时那么心焦。

  忙完地里,黄月芳又想起那个糊涂男人。天冷了,总得去给他送件棉衣。临去之前,她把英君送到煎饼屯,托潘富友两口子照管。

  在黄月芳的想象中,田春发一定会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蔫扑哧的没一点精神,可见到他时却发现与自己想的正相反,这个没心没肺的东西还是以前的老样子,仔细瞧瞧好像比在外边还胖了点。

  看见黄月芳,田春发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怎么还没另嫁人哪?我还以为你早就走了呢!”

  黄月芳含在眼眶里的泪还没流出来,田春发就接着说:

  “真的,最怕的是你不等着我……”这样说着,硬撑着装出来的嬉皮笑脸的模样没了,话语里带出了几分感激。

  “我不走,走了英君就没家了。”说完这话,黄月芳的泪下来了,田春发的眼泪也想往下落。

  提起英君,田春发不禁自言自语起来:

  “英君哪,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好给你娘做个伴儿。别惦记爹,爹在食堂里做饭,天天吃着大米白面,每星期都能吃上肉,饿不着……芳啊!家里的地怎么整的?”

  “我正要对你说哩!多亏了杏芳和富友两口子,他们帮了秋收帮种麦,有时扔下自己的活儿先顾咱家的。富友说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家……”

  田春发也开始哽咽了:

  “芳,你好好等着,我出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他说的是真心话,但他不会想到黄月芳会那样“报答”潘富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