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康熙为何下令将75岁的乡下教书先生处死呢

2018-04-19 来源:老黄说史

  细数大清的皇帝,康熙算是比较开明的一个。康熙本人也很自信,生前曾多次自称“圣主仁君”。确实,康熙8岁上位,秉政60余年,除鳌拜、平三藩、驱逐沙俄、扬威漠北、统一台湾……在他的治下,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难怪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仁君”,也干过许多缺德事。其中最令人腹诽的是,一件事干得最损,他竟下令将一个75岁的老汉以谋反罪凌迟处死。当有人质疑一个隐居乡下的垂垂老者何以能谋反时,康熙随口说出那句令人哭笑不得的名言:“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结果,那位老者被凌迟500余刀而死。

 

  康熙为什么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者下如此毒手呢?因为,那位者并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背景的前朝人物——明朝崇祯皇帝儿子朱慈焕。

  朱慈焕幼时被封为永王,在成大长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12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开始了乱世飘零。他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王乡绅见他气质特别,就收留了他,给他改名王士元。

 

  王乡绅死后,王家人不愿继续收留他,他只好流浪到江南当了和尚。后来浙江余姚一位胡乡绅到庙里游玩,见二十出头的朱慈焕气质不俗,就劝他还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结婚后,朱慈焕以教书为业。岳父去世后,随着生儿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处寻找教席,勉强维持生活。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哪里风声紧,他就赶紧带着一大家逃亡。虽然一辈子受尽委屈劳累,不过毕竟活过了古稀之年,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又有了孙子,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康熙为了争取民心,六次拜谒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礼。特别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拜了明孝陵后,还向大臣表示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

  虽然朱慈焕不敢出头去接受康熙皇帝的这个好意,但是皇帝对故明的态度如此“亲善”,他认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善终了。

 

  环境险恶,敌情不明,朱慈焕应该守口如瓶才对。但是,人总是有倾诉的欲望,尤其是遇上像康熙这们样的“仁君”朱慈焕觉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气了,所以有一次酒后向一位交往很久的老友透露了一点自己的“身世秘密”。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有爆炸力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这个消息被一个反清复明的和尚利用了,他假冒朱三太子(朱慈焕)的旗号,在大岚山起事。朱慈焕闻讯大惊,立刻带着一个儿子由浙江逃到山东,没想到两年之后还是被抓了。在抓他之前,官员曾到余姚他的家中搜查。他家中还“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当官兵赶到其家,除了一个儿子外,其他六个人“皆投缳,六命俱尽”。

 

  朱慈焕被捕后,也极力为自己辩护:“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审问官员也觉得朱慈焕所供有理,将审问结果上报给康熙,坐等最后的判决。不料,康熙帝所说的“查访明朝后裔”,其实是叶公好龙。如今,真的“朱三太子”落网,他大喜过望。虽然康熙一生都以“宽大仁慈”闻名,对手又是一个七十五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他却绝不放过。康熙发下谕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康熙的谕旨中还有一句话特别刺眼:“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这该是中国史上的又一“莫须有”。

  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也没能逃脱与家兄弟姐妹一般的命运,最终被押上了刑场,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