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以中国文化的视角 考察全球化的问题

2018-04-11 来源:炎黄传承人

 

  全球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世界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的发展过程。这种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

  从历史上考察,随着新航线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全球范围的殖民活动,客观上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近代的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可悲境地。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一千多年里,创造了古代灿烂的农耕文明,其成就使中国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坠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饱受列强欺凌。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质疑和批判。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唤醒了中国人,打破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求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历史的全面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不现实的。

  五四运动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的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中国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中国踏上了跨越性发展,主动跟上世界潮流的征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从那时候起,中华民族终于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平等的身份和世界各国交往。 不可否认,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状态,使一部分人产生了仰视西方,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信心的自卑心理。而这种心态,对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化过程是有害的。

  两次世界大战,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在怀疑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出了问题。早在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主流文化。 历史发展到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中国正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的19大明确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根据。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产生出许多感天地泣神鬼的精神成果。例如其中之一的“长征精神”,体现了在考验人类生存极限的自然环境中,革命者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冲破了数倍于己重兵的围追堵截,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这是全世界革命者的楷模,是一笔留给一切为公平正义自由而奋斗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创造性、时代性、实践性为特征,为全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一带一路”的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中国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江河行天、日月行地,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在世界四种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延续发展5000年而未中断,这绝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依据在于,中国文化具有发展变化,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被称为“五经之首”的《易经》,以占卜的形式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易”即变化。《大学》中第三章,引用商汤《盘铭》中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引用《诗》中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都强调要变革维新。 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看,具有亲和性、包容性,不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仁”、“和”,是一种圆融的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

  早在春秋时期,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此后,尽管汉朝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在不同朝代也有提倡某种学说的情况,但从总体上来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儒、释、道”三家并存的局面。

  特别是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吸收,充分反映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博大的文化心态。最典型的是东汉时期引入佛教,此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影响,实现了佛教的本土化,又辐射到东亚、东南亚。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唐朝,唐太宗接纳了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他说“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就是说宗教没有统一的名字,但只要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就允许他传教。

  明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日益增多,尽管其间有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斗争的背景,但总体上看,中国人对外来的宗教并不排斥。中国恰恰没有那种视自己不同宗教为异教徒,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宗教极端主义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爱。“仁者爱人”、“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处处体现人类要相互爱护的悲天悯人情怀。“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则是中国的政治理想。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是精忠报国、崇德向善、孝悌忠信、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文化人、俭约自守、中和太和的人文精神。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21世纪的人类在解决当代如环境保护、防止核战争等重大问题时,应该借鉴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

  综上所述,中国人在全球化的问题上应该充满自信。这种自信的深刻源泉,正是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来自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以中国文化的视角,考察全球化的问题,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其一,当今的全球化应该是去霸权,去中心化的全球化。应该是各个主权国家平等相处,合作共赢,各种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共同繁荣发展的全球化。

  其二,当今的全球化应该是一个更加包容,更加理智,更加强调建设性的全球化。特别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有不同历史背景,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要善于发现不同文化的积极因素,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果说在政治上要走多极化的道路,在文化上,则更应该强调多元化。

  其三,当今的全球化应该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是要和平,不要战争。其次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视角下,从“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原点出发,强调人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创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