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汉语“衣”和“裳”有明显区别

2017-12-28 来源:语情局

  裳 ,古音读作“cháng”,表示下衣、下裙。《左传·昭公十二年》有云:“裳,下饰也。”是指男女都穿的一种裙子,通常不包含上衣或者裤子。

  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意为,将芰荷拿来作为自己的衣服,把芙蓉作为下裙。当然,这是一种浪漫表达,也有互文的解读,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衣和裳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泛指衣服。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从狭义上来说,衣指的就是上衣,跟“裳”相对。如《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衣”和“裳”

  《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意思是在行大礼时,上衣为玄色,即青黑色,下衣为白色、浅色的裳。

  在古代,上衣包含衣、襦、袄等,而下衣包含裳、绔、裈等。自两汉后,裙的出现让裳、裙成为下衣的主要部分。下裳通常由布帛拼合而成,看起来比较像我们今天看见的民国时期的旗袍,在腿的两边有两道分叉,而裙则是被做成完整的一片,没有分叉,穿时从前面围向臀后。

 

  与“衣”相比,“裳”的使用更具普遍性

  古代人对穿衣说讲究也讲究,说不讲究也不讲究。怎么说呢?我们知道古代有关衣服的称呼有很多,如裙裾、小袄、下裳等,而且分类细致,各有所指。

 

  但是对于“裳”,古代人用得十分普遍。各种衣服都可以与“裳”配对,甚至与“服”一样,可以与别的字联系起来,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比如:

  “鞠裳”(jū cháng)指的是有封号的妇女的服饰

  “冠裳”(guān cháng )指的是官吏的全套礼服

  “兼裳”(jiān cháng)则指代厚重的服饰

  在这些用法中,“裳”都读作“cháng”,并没有“shang”的音。相比起“衣”,“裳”似乎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代表性,是一个重要的常用字。

 

  △玄衣纁裳

  有趣的“裳”

  古人的诙谐常常藏在字里行间,只有特别注意才会发现。任何一个字都有自己有趣的小事,“裳”也不例外。

  翻阅字典,我们会看见“倒裳”“颠倒衣裳”,这是何意?陶潜《饮酒》诗之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其中就提到了“倒裳”。我们不禁想问,“裳”还能倒?难不成是穿反了?

  答案相近了。“倒裳”指的是把衣服穿倒了,而不是穿反。闹了笑话却也能如此文雅,也只有中国古人能做到了,“倒裳”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指代衣服穿倒了。

  不过,“倒裳”还有另一种意思,即倒提衣服,如《邓析子·无厚》:“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其中“倒裳”就指“倒着拿衣服”,形容不顺常理,反其道而行之。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

  到了今天,“衣裳”就成了“裳”最普遍也几乎是唯一的用法。衣裳泛指衣服,已经没有上下衣的区别了。

  有趣的是,很多人以为“裳”读“shāng”,然而查阅字典,我们会发现,“裳”只有"shang" "cháng"两种读音。平日里我们使用时,一般都念作“衣裳”(yī shang),“裳”为轻声。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