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如果马谡活着… 但历史不存在如果

2017-10-20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对于大众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蜀汉的灵魂人物非诸葛亮莫属,他不仅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又是蜀国的“台柱子”。不仅独占军权,而且竭力光复汉室,有着一统中原的野心。但诸葛亮并非无忧虑,因为他深知:有生之年不能实现自己宏大的愿望,再加上刘备东征孙吴,以惨败告终,蜀国损失了大量人才,后辈无人可用。如果不尽早培养接班人,那么他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眼看着自己建立起来的基业,他真的不甘心!普通人才诸葛亮看不上,接班人才华能不能太过单一,为了大局着想,必须选择与自己想法一致、才华比较全面的优秀后辈。这个时候,有个人让诸葛亮非常中意,重点培养,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曹魏江山危在旦夕。

   

  这位让诸葛亮看中的后辈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徒弟马谡、马幼常。这位马谡与军师是同乡、荆州代表、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并有着过人的才华与器量,生平喜欢为军事出谋划策,而且他比较全面,顾全大局。最重要的一点,马谡的思想与诸葛亮较为一致,这点实在难能可贵。综上所述,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重点培养,并对马谡有提携之意,但对马谡有待观察。

   

  马谡表现非常好,当时担任荆州从事的他跟郑齐备进入蜀地,步步高升,先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后又任越嶲太守。但这些才华的展现非未得到刘备的肯定,就连主公临死前留下的遗言还说:“马谡说话太过浮夸,他浮夸的状态远远超出此人的实际才能,万万不可委以重任,应该对他多加观察再做决定。”很可惜主公的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并未引起诸葛亮的重视,反而对他赞赏有加,不仅让他参军,经常连夜与他商议军事谋略,可见诸葛亮对此人的重视程度。

  不知不觉到了建兴三年,诸葛亮预率领大军讨伐雍闿、孟获。这个时候马谡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想要在战争中大展拳脚,于是提出“攻心”法以防南中反复叛乱。诸葛亮听后觉得可行,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大军本次战争的中心思想就是攻心,一定要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南中人心归顺蜀汉,通过战争买下几年的太平,至少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不会再次叛乱。

  通过这次的表现,诸葛亮认为马谡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接班人,统一天下的重任非他莫属,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将他带在身边,让他多积累经验,多经历一些事情,以便为将来打好基础。因为马谡完全可以担任统战工作。

   

  到了建兴六年,诸葛亮预出兵祁山北伐魏国。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他们的任务是占据箕谷。军师自己点十万大军对魏军据守的祁山进行突袭。就在这个关键时候,诸葛亮重用了马谡,让他任先锋大将,督大将坐镇街亭,以面对曹魏援军。没想到这次战争是马谡的遭遇战,也是生死劫!因为他私自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放弃水源,致使部分战略调度异常混乱。副将王平多次劝马谡,可惜马谡独断专行,根本不听副将的意见,导致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大举进攻,马谡大败,士兵们四散而逃,马谡自己突围逃跑,最终获罪入狱判处死刑,在斩他的那一刻,诸葛亮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因为他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因为马谡的失误,诸葛亮想象的大好局面前功尽弃,光明之路一去不复返!没办法,军师只好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汉中,这场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应看到两个方面,假如马谡不死,凭借这位年轻人的才华,面对张郃的进攻,诸葛亮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惨败。军师第一次北伐就能成功夺取陇右这块军事要地,为蜀汉提供新战士、新马匹、充足的粮草和战略资源,这种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很显然,如果马谡不死,曹魏江山危在旦夕,历史大有被改写的可能性。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虽然刘备并不看好他,但马谡身上有着难以掩盖的名气和才华,他能够给予诸葛亮很高的战略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唯一懂得诸葛亮心思的人,也是诸葛亮的“男闺蜜”,为军师分担很多事,不会让诸葛亮凡事都鞠躬尽瘁、身体力行。也许当年不斩马谡,诸葛亮就不会五十三岁就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也许马谡不死,曹魏被覆灭的希望就会大一些。也许马谡不死,他就能将天下统一。不过说什么都有些晚了,因为历史是不存在如果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