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难当的太子:太子生涯极其危险 而且痛苦

2017-07-03

  前两天写过一篇小文《儿子的可怕》,说了从帝王的角度来说,儿子是他潜在的敌人。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给帝王当儿子,尤其是当太子,也并非易事!

  太子的难当,首先是因为他的那个老子皇帝在骨子始终都在提防着他!太子是未来的天子,太子的面前有一幅非常美好的愿景,而要实现这一愿景,只有一个条件:他的那个老子皇帝龙驭上宾!说白了就是他老子不死,他的愿景就是一个画饼。太子和皇帝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太子想早一天登基,而皇帝则想着多活一天是一天。所以皇帝不可能不对太子有所提防。

  这就决定了太子的地位非常尴尬而且敏感。假如太子非常温顺低调地耐心等候,这个时候老皇帝就会想自己所立的太子是不是太懦弱无能了,把天下交给他能放心吗?假如太子充分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老皇帝就会觉着,你小子是不是要抢班夺权?

  西汉初年太子刘盈性情温顺,刘邦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儿子,总觉着这个儿子不像自己。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对刘盈说道,你长大了需要历练,而且养个儿子就是要为父分忧,我老了,这一次英布谋反,就由你去处理吧,也让我歇歇。其实刘邦早就想换掉这个太子,但是太子一直也没什么过失,刘邦就想让刘盈出去带兵,等他失败了,刘邦才好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撤换太子。吕后只得哭哭啼啼地去找刘邦,对刘邦说道,英布也是一个枭雄,征战多年,这次起兵来势汹汹,不可掉以轻心。而陛下的将领都是跟着您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太子未必能指挥得动,如果英布知道太子出征,肯定会士气大振,没准就会危及我们的江山,还是请陛下辛苦一趟吧!刘邦听了,怒气冲冲地说道,我就知道这小子不能成事!

  汉武帝刘彻二十九岁的时候才生了他的大儿子刘据,汉武帝对这个儿子也非常喜欢,很早就立他为太子。汉武帝不仅注重对太子的教育,而且他还很注意对太子能力的培养,很早就让他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太子年长以后,汉武帝每次外出巡幸都会把朝廷的日常事务交给太子来处理。不过刘据治国的理念显然和汉武帝并不完全相符。汉武帝头脑冷静的时候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自己身后并不能持续,国家需要在将来实现从进取到守成的转变。他曾经对太子的舅舅大将军卫青说:“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他也能对太子给予一定的保护,很多试图陷害太子的人都被他杀掉了。不过,潜意识中对权力的贪恋逐渐战胜了理智,也吞噬了亲情,这就给小人以可乘之机。

  汉武帝晚年身体不适,住在甘泉宫里。这时候一个叫江充的小人对汉武帝讲,长安城中有巫蛊之气,而汉武帝身体不适的原因就在于别人的魇镇。汉武帝一听,立即就派江充进长安城寻找巫蛊之气的源头。江充回到长安城后,甚至连皇宫的御座都要掀起来挖掘一番。汉武帝一看江充如此卖力,还另外派了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人协助江充。江充过去得罪过太子,眼下是个掀翻太子的好机会。于是江充来到太子宫中,宣称挖出了一个写着汉武帝姓名的小木人儿,太子情急之下杀了江充、韩说,章赣脱逃,跑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太子反了。最后,太子在逃亡了二十一天之后,被人们发现,自杀身亡。

  汉武帝其实对太子的才干还是欣赏的,但是越到晚年越是表现为对权力的贪婪。他年事已高,身体偶有不适,本来很正常的事情,他却怀疑有人谋害他。当长安城里传出太子谋反的消息后,他震怒不已,下令全力追杀。最后,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两个皇孙都死于非命。等到太子死了,权力的威胁消失了,汉武帝也从一个不愿意放弃权力的皇帝向慈父回归。他下令修建了一座思子宫,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在追捕太子的过程中,有几个人立了功,根据汉武帝此前颁布的通缉令,汉武帝不得不封赏了这些人,其中的几个还被封为侯。到了这会儿,汉武帝就把这几个人当成了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汉武帝或者宣布他们谋反而杀掉他们,或者干脆派刺客把他们除掉。其实,杀死儿子的真正凶手,就是汉武帝本人对权力的贪婪。

  太子的难当,他还会不断遇到来自兄弟们的明枪暗箭。自从有了家天下,老子死了以后,这份家业并不是平均分给每个儿子,只有一个人可以成为新的天子,其他的孩子只能成为普通的贵族。巨大的差距会使得儿子们会了夺取太子之位挣得头破血流。西周王朝建立后,摄政的周公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于是制定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标志的周礼。这一制度规定,所有的儿子中,只有皇后所生的大儿子才具有王位继承权,他就是想当然的太子。这样一个制度的好处在于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个貌似客观的制度,并不一定就是公正的制度。即便是客观公正的制度,也未必对所有人都有利。利益受到伤害者,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一制度,凭什么投胎决定命运?虽然根据礼法确立了太子之位,但是其他的儿子们并不甘心就此出局,他们都或明或暗地在争取一搏。汉武帝末年太子刘据的巫蛊之变发生时,太子杀死了江充,同时试图控制长安城,却没有能够成功。丞相刘屈氂在听到太子杀死江充的消息后就立即动员长安城的部队讨伐太子,最终将太子赶出长安。刘屈氂之所以如此卖力,就是因为他的儿女亲家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则是汉武帝另外一个儿子昌邑王刘髆的舅舅。太子之死对于刘髆来说是最大的利好,至于刘髆后来没有能够成为太子那是另外的原因了。

  汉宣帝在即位七年之后立发妻许皇后之子刘奭为太子,但是刘奭生性懦弱,汉宣帝对这个儿子并不是十分满意。而汉宣帝宠妃张婕妤所生的儿子刘钦脾气性格却与汉宣帝十分相似,张婕妤母子也一直没放弃努力。最后,汉宣帝还是不忍有负发妻,才没有更换太子。汉元帝刘奭即位后,立王皇后之子刘骜为太子。汉元帝当了十多年的皇帝,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是,他有一手绝活,如同黄药师的弹指神功,他也能发射石子。不过,汉元帝发射石子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用来演奏音乐,他能用手投出石子来击大远处的钟鼓,敲击出音乐的节奏来。他的这一手绝活,只有二儿子刘康才学得会,大儿子刘骜怎么教都教不会。刘康的母亲傅昭仪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他们母子也几乎夺嫡成功。

  一代明君李世民也是在经历了一番搏杀之后才登上帝位的。根据礼法,他的哥哥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李渊的长子李建成通常留守长安协助高祖处理军国大事。次子秦王李世民领兵出征统一全国。当然并不是说李建成就是一个毫无能力的人,不能领兵打仗,而是因为作为太子,他是不能轻易出动的。只有实在抽不出人手的情况下他才会出动。而且他出兵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他也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唐朝杀害了窦建德以后,还迫害窦的旧部,结果窦的旧部在河北重新燃起烽火,很快就恢复了窦建德时期的规模,李世民再次用兵河北,虽然打败了他们,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世民走后,他们又卷土重来。后来李建成领兵前来,李建成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很快就彻底的平定了河北地区的反抗。不过在整个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还是李世民所建立的功勋最大。随着李世民在征战中屡建功勋,威望日增,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二人争夺皇位的斗争日趋明朗化。早在武德二年他们兄弟之间就已经产生了矛盾,最后终于发展到了兄弟残杀的局面。在这场斗争中,四子李元吉一直站在李建成一边。李建成与李元吉企图除掉李世民,高祖同意这一预谋,由于军事行动未停,不便下手。当然,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斗争中并不是被动的一方,他对于自己的地位也是不满意的,他在不断的征战中也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武德六年以后,双方的矛盾逐渐尖锐。在武德七年的杨文干叛乱事件以后,甚至发生了李建成在李世民宴饮的过程中下毒的事情。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李元吉加剧了预谋活动,想以李元吉做出征元帅,削夺李世民的兵权,然后除掉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蔚迟恭杀死了党附太子的李元吉。而且就在当天,李世民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全部儿子。唐高祖李渊在一天之内失去了两个儿子十个孙子!六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本人的嫡长子李承乾也在八岁的时候就被太子,不过李世民夫妇却非常宠爱第三个儿子李泰。父母对李泰的宠爱,使得李泰产生了幻想,于是李泰开始了他的夺嫡之谋。面对着弟弟咄咄逼人之势,李承乾慌不择路,选择了发动政变逼宫下策。最终李承乾因谋反而被废黜,抑郁而终。

  到了唐玄宗时,太子李瑛也因寿王李瑁母亲武惠妃的陷害被唐玄宗废为庶人并赐死。

  清朝康熙皇帝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很早就立了第二个儿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礽也很早就成了众矢之的!他的那些兄弟们为了掀翻他这个太子,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皇长子胤禔不仅勾结蒙古喇嘛试图对太子胤礽施以巫术,而且还曾亲自向康熙皇帝奏请除掉胤礽,他说如果父亲不忍下手,可以交给他来处置,足见其处心积虑,必欲置太子于死地而后快。最终,胤礽也是被兄弟们给逼上了一条绝路,他也试图逼父亲及早让位,结果被废黜圈禁。

   

  太子难当,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愿意太子顺利接班的。太子顺利接班,太子只会感激一个人,这就是他死去的爹。这一切都是出于他父亲的恩典,以及他本人投胎的技巧。群臣并不会从太子的顺利接班中得到任何好处。假如,我能辅佐一个本不是太子的人登基称帝,所建立的功勋不亚于当年的开国功臣。这叫定策功,汉宣帝即位后所颁布的第一个诏书就是列出了一个长达二十二人的封赏名单。这么做,当然有点儿风险,但是与巨大的受益相比,也值得一搏。比如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中,众多皇子周围都如同苍蝇逐臭一般聚集了大批党羽,他们追随各自主子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牟取富贵。

  太子难当,自从他被立为太子的那天起,可以说步步惊心,如履簿冰。要防着老子皇帝改变主意,要防着兄弟们的陷害,要防着大臣们的非分之想。当太子,真不是那么愉快的经历。东汉初年光武皇帝刘秀称帝之后不久,就立长子刘强为太子。过了十多年,光武帝刘秀和皇后郭圣通感情失和,废黜了郭圣通,另立阴丽华为皇后。这时候刘强的位置很尴尬,当时他并没有什么过失,所以刘秀并没有废黜刘强的太子之位。但是,摆在刘强面前的似乎只有两种结局,第一种是父亲对他产生疑心而废黜他。第二种是兄弟们的陷害,尤其是阴丽华的儿子未必会臣服于他。他们知道,假如刘强当了皇帝,皇太后只可能是郭圣通而不是阴丽华。而母亲失势的结果是自己所不能承担的。刘强大概也厌倦了这种步步惊心的日子,索性向刘秀提出让出太子之位。刘秀一开始不忍心接受刘强的辞让,刘强却是真心要把太子之位让出去,如此两年,刘秀终于接受了刘强的辞让,从而避免了一场宫闱之祸。但是在巨大的权力诱惑面前,又有几个人会选择推让呢?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