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鸿胪井刻石确系前日海军大臣斋藤实窃走

2017-04-12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大连鸿胪井刻石是被日海军大臣斋藤实偷走的

  核心提示

  在我省的文化遗存中,有一件原在旅顺的重要文物,它在上个世纪初被日本侵略者盗走,现存放于日本皇宫内。这就是鸿胪(读lú)井刻石及唐碑亭。

  大连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证实盗取刻石的是日本海军大臣斋藤实,而盗取的目的是为了向天皇祝寿、为自己表功,进而进行殖民文化侵略。

  侵略者斋藤实向天皇表功

  4月初,在旅顺博物馆的大连历史展厅中,有一个橱窗里陈列着根据碑文拓片制作的碑。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俊勇告诉记者:“人们很长时间里都认为鸿胪井刻石是一块碑,与相关展览所造成的误解不无关系。实际上,鸿胪井刻石是一块其大如驼的巨石,它的外形像是一只轻握的右拳。”

  作为国内长期追踪、研究鸿胪井刻石的专家学者之一,刘俊勇通过多年研究、访查,进一步揭开鸿胪井刻石被盗的详细经过,也让人们对鸿胪井刻石所经历的往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刘俊勇告诉记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是根据鸿胪井遗址上留下的一块遗迹碑上的文字,推测当年盗取刻石的是日本海军中将、曾任侵华日军旅顺海军镇守府司令长官的富岗定恭。有关学者研究判定他盗取刻石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历史遗迹,进行殖民文化侵略。

  在富岗定恭留下的碑文中,他将原碑中“敕持节宣劳靺鞨使”歪曲为“奉朝命使北靺鞨”,使得唐鸿胪卿持节加封大祚荣的行程被歪曲为两国之间使节往来的关系,其罔顾历史的侵略者嘴脸由此暴露无遗。

  然而,刘俊勇通过研究发现,日本海军盗取国宝的真实目的更令人气愤:是日俄战争日方获胜后,得意洋洋的海军大臣斋藤实为了炫耀而向当时在位的日本明治天皇祝寿表功。

  上个世纪初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沙皇俄国,夺取了大连、旅顺。日本岛国上下都弥漫着洋洋自得的情绪,这种情绪甚至在夏目漱石当年的作品《我是猫》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作为立下首功的海军当然要向他们的主子天皇表功。

  当时的海军大臣斋藤实为了在占领区找到一件能够向天皇表功的宝贝,特意用重金请来了日本的“中国通”内藤虎次郎。

  内藤虎次郎,又名内藤湖南。作为一个汉学造诣很深的日本人,他经常受聘于日本的军界和企业界,来到中国搜集文献、文物情报。为了盗拍《满文老档》等古籍,他曾将暗房架设在沈阳故宫里,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间谍。

  受日本海军聘请,内藤虎次郎两次专程来到中国。1905年7月,他到旅顺实地调查鸿胪井刻石,确认其史料价值。

  1906年,内藤虎次郎再次来到我国东北。在调查的基础上还查阅了《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旧唐书》,并征求了奉天中国官员的意见。此后他写出了调查报告,认为鸿胪井刻石“于史有益”。

  他给出三个理由:“第一,应当说辽东稀有的一通石碑,与渤海有关。”“第二,匡正《大明一统志》及《大清一统志》的疏谬。”“第三,鸿胪井碑是唐使节经由陆路山东、海路,再经旅顺到了今奉天地方的渤海国王居城的证据。”

  经过内藤虎次郎的调查、考证,明确了鸿胪井刻石和石亭的重大价值后,日本海军随即实施了盗宝行动。

  刘俊勇查找到了日本《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战利品寄赠文件》中附着的《唐碑亭记》。在这份文件中,海军大臣斋藤实向当时日本侍从武官长报告:“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战利品最近向宫城内提出关于唐碑亭之事,如别纸,已经查核完了,请核实。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我军占领旅顺,后在此地设镇守府管辖防备,乃将此唐碑亭搬移到东京,今放置宫城内。谨此布达。”这份报告有斋藤实的签名、画押,时间是明治四十一年四月,即1908年4月。

  刘俊勇说:“人们以前认为盗宝者是富岗定恭,他在1908年8月才到任,那时鸿胪井刻石早已经到了日本皇宫成了寿礼。盗取鸿胪井刻石的主谋是斋藤实,实施者是侵华日军旅顺镇守府。”

  刘俊勇说,这段更清晰的史实表明,拥有坚船利炮的日本侵略者,当时根本就没把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放在眼里:你的东西我认为好,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明清高官在石头上题款

  刘俊勇说:“鸿胪井刻石被盗往日本后,世人很少能见到,因此对于刻石大小题字内容一直处于朦胧状态,直到1968年才出现转机。”

  他告诉记者,这一年里,日本人渡边谅发表了《鸿胪井考》,根据他本人1967年5月12日在日本皇宫内的亲眼所见,并结合他的研究形成此文。

  根据这篇文章及此后一些日本研究人员的文字,我们现在知道,鸿胪井刻石现存放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皇宫建安府前院,仍由石亭覆盖。当时渡边谅观察,刻石正面宽300厘米,厚200厘米,高约180厘米,因为有部分埋于地下,可能还要高些。整块刻石呈椭圆锥形,很像一只轻握的右拳。

  这里所谓的建安府,就是日本皇宫收藏日俄战争所谓战利品的纪念馆。

  刘俊勇介绍,目前知道最早的记述是于明嘉靖十六年成书的《辽东志·地理志》,里面记有“鸿胪井二,在旅顺口黄山之麓,井上石刻”。

  鸿胪井刻石在明清时期引起人们的注意,唐鸿胪卿崔

  言刻字周围又陆续增加多幅刻字,而且多是当时地方的主政者。

  明嘉靖年间的刻字为“嘉靖(缺字)渤海(缺字)松李钺,因圣母至黄井观太石,(缺字)故迹何其壮哉,何其盛乎。余南巡至旅顺,观风访古,临黄井登奇石,因得览崔鸿胪故迹。曰壮兹(缺字)游畅焉(缺字)。嘉靖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布政司右参议姑苏查应兆记”。这位查应兆当时任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当时的旅顺正归属山东登州府管辖。

  清乾隆年间的题刻内容为:“镇守奉天等处地方,统辖满汗蒙古(缺字)陆路都统将军、总管事务督理六边世袭一等轻车都尉加五级纪录七次。额洛图于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己未秋七月二十八日记”。这个额洛图又名额勒图,时任奉天将军。

  清道光年间的题刻为:“道光二十年秋九月,督兵防堵英夷,阅视水阵中有巨石一方,开元崔公题刻尚存,因随笔以志。嘱水师协领德特员觅匠镌刻,以垂其永。太子少保、盛京将军、宗室耆英书”。后有两方印“宫保尚书”“宗室之印”。

  唐朝时朝贡走水路

  鸿胪井刻石中,唐鸿胪卿留下的29字题刻如今已经广为流传:“敕持节宣劳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这段文字是崔言圆满完成册封使命后的刻石记事。公元713年,即唐玄宗先天二年(同年改年号开元),鸿胪卿崔言前往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在大祚荣管辖地区设置忽汗州都督,从此去称号,专称渤海,正式隶属于唐王朝,成为唐朝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忽汗州都督府。大祚荣成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他既是唐王朝的地方官吏,又是地方的最高统治者。

  刘俊勇说:“大连的历史文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海洋相关,鸿胪井刻石不仅用实物证明了唐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还见证了当年途经大连的一条畅通的海上朝贡路。”

  据介绍,在唐代,从中原进入东北共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营州道,一条是陆路加水路的渤海路。

  唐代的营州在我省朝阳一带,契丹兴起和“安史之乱”以前,营州道是从中原进入东北的主要通道,但是随着契丹屡屡侵扰唐王朝边境,营州道变得时断时续。这时,从陆路山东经由海上进入东北的通道就变得繁忙起来。

  刘俊勇查阅了《新唐书》中引述的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贾耽《道里记》的文字:“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二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过青泥浦、杏花浦、桃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自鸭绿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东北三十里至泊口,得渤海之境……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城”。

  这里提到的唐代地名已经有专家逐一进行考证,登州即现在的蓬莱,乌湖海即今天的渤海,青泥浦在现在的大连,渤海王城在现今的吉林省敦化市。

  唐代的鸿胪卿崔

  言册封大祚荣时走的就是这条途经大连的海上、陆路通道。刘俊勇说:“这条从中原经山东陆路、海上进入东北的通道在唐代一直非常繁忙。”(本版照片均是资料片)

  文物

  鸿胪井刻石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唐鸿胪卿崔言完成册封粟末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使命,回长安途经旅顺时,开凿两眼井并刻石记事。明清时期地方主政官员也附有题款。日俄战争后,被日本海军盗往东京,现存放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皇宫建安府前院。

  □本报记者/郭平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