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共享经济时代这些年的“车”

2017-03-19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原标题:共享经济时代的那些“车”

  共享经济时代来临,市场不断涌现出新事物,而交通工具形态转型更是成为商家们竞相角逐的关键领域。尽管共享交通工具刚刚起步,但是自身的发展一点儿也不逊于传统经济发展态势。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产业,共享经济时代里的那些“车”完美阐释了“互联网+交通”的涵义。不管争议声有多大,至少从有效利用闲置资源的角度来讲,这些“车”不仅符合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道路,也契合消费者节约消费成本的价值需求。2017年也势必成为“共享车”家族奠定市场格局的一年,让我们拭目以待。本期《移动·互联》为您展示共享经济时代下我们用过的或即将要用的那些“车”。

  共享单车:上演“免费大战”

  近日,共享单车刚刚上演了一场“免费大战”。免费之举,对于共享单车的运营方而言,也许是烧钱之举;但对于用户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优惠,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共享单车的用户行列。

 

  3月10日,ofo推出了“周五堵车不用愁,不迟到,骑小黄!3月10日~12日,全国小黄车免费骑!”的活动。随后,摩拜单车迅速接招,也推出了“北京全城开启免费模式,周一到周四,骑车天天免费!”的活动。两家主流公司的针锋相对,显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事实上,如果说2016年是共享单车元年,那么2017年则是奠定市场格局的关键一年。也正因为如此,共享单车市场才会不断上演“免费大战”。

  那么,“免费大战”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从笔者的切身感受来看,的确非常有助于吸引用户。过去,笔者出门时总能轻易就找到一辆共享单车;现在,无论是在小区门口,还是在公司楼下,要找到一辆共享单车都变得很不容易了,看着马路上一辆辆“小黄车”“小橘车”呼啸而过,笔者却只剩下羡慕的份儿了。甚至有一次,在下车等待过马路的间隙,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还向笔者咨询如何使用共享单车的问题。显然,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不断吸引着新的用户,而免费策略无疑是催化剂,加速了发展用户的进程。

  不过,共享单车在快速发展用户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产品的质量。伴随着用户越来越多,故障车辆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多,这必然会影响用户体验。

  共享汽车:15元开奔驰不是梦

  能不能在家门口租车?能不能按小时租车?共享模式可以解决城市租车价格高、不灵活等“痛点”吗?目前,共享汽车给出了答案。

 

  “扫码支付随时随地租车”“15元开上奔驰”等“厉害了的噱头”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记者下载了一款共享汽车软件发现,在附近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两个共享汽车停车点,来到停车点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停车专用牌,车身涂有奔驰smart的标识更是格外显眼。

  租用共享汽车和租用共享单车的流程类似,不过租用共享汽车的门槛要高很多,以Togo共享车为例,用户不仅要先交1500元的押金,还需要是驾龄超过半年的“老司机”。而15元开走指的只是最低消费,用户每次使用时还需要按使用时间和行驶距离付费,以Togo为例,行车里程费是1.88元/公里,此外还有一定的时长费。对于用户担心的加油等问题,共享车上配有加油卡,用户在使用中如需加油可以前往加油站用加油卡免费加油。

  然而,共享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众多“吐槽”。首先是开走容易停车难,用户使用后如果还停在指定的位置,就无需交停车费,而如果不停在指定地点,则要付距离费;如果选择接力的模式,还要给上一位使用者交停车费,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其次是覆盖范围有限,不少用户吐糟:“简直是骑着共享单车找共享汽车。”

  尽管“槽点”众多,但人们对这种灵活的用车方式还是充满期待,在汽车都能共享的年代,说不定以后就不用再买私家车了。

  共享电动车:有效推广成发展难题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出行工具都可以共享,除了腿。近期,电动自行车也开始在合肥、南昌、上海等地出现共享局面。

 

  合肥临泉路、亳州路附近投放了一款名为“小黄蜂”共享电动自行车。车身颜色黄黑相间,使用者扫一扫车把手上的二维码,按提示操作就可以使用。该共享电动自行车10分钟内免费;超过10分钟后,每30分钟收费1元,12个小时内封顶费用9.3元;超过12个小时,每小时收费2元。去年12月中旬,南昌第一批电动自行车“小绿车”在南昌航空大学投放,共40辆。上海闵行区也出现了一批共享电动自行车,有近200个点租赁点,5000辆车。运营方表示,到2017年年底前,预计将建设6000个点,投入20万辆电动自行车。

  共享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运营有很多共同之处:都利用二维码扫码进行取车和还车;都按使用时间计费;都要收取押金,并且可以退还;都有相对较为自由的使用方式。同时他们遇到的问题也很类似:对公共空间的占用,车辆面临被私用的风险等等。

  当然,共享电动自行车也有独特的运营方式。例如,电动自行车需要充电,所以取车地点和还车地点需要相对固定。合肥的“小黄蜂”,取车和还车地点,都设在电动自行车销售店铺。此外,电动自行车成本远高于自行车,因此很难在整个城市大范围迅速铺开。目前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范围都集中在特定区域,例如大学校园里。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远高于自行车,因此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据了解,运营方会为共享电动自行车骑行者购买保险。

  共享滑板车:要共享更要酷炫

  在共享单车风靡全国的时候,共享滑板车这一新兴事物也出现了。电动滑板车作为一种新的代步工具,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一些公司针对这一需求推出了共享滑板车服务。

 

  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滑板车也旨在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过,共享滑板车的用户群体和共享单车的目标用户是不同的,对于广大中国用户而言,绝大多数人都会骑单车,但是能够驾驭滑板车的不算多,主要是追求时尚和酷炫体验的年轻人。因而,有观点认为,共享滑板车更适合在高校校园中投入使用。

  事实上,国外在共享滑板车上也已经展开了尝试。去年一家名为Telepod的新加坡创业公司就获得了5.4万美元的融资。Telepod公司在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启动了Mobot滑板车的首次试行,得到了很多大学生用户的喜爱。而除了提供共享滑板车,Telepod公司还打算建设滑板车停靠站,在解决车子停靠问题的同时,方便用户定位。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各界一直存在电动滑板车安全问题的讨论。去年,多地交管部门发布了“禁止滑板车上路”的规定。以上海为例,《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电动平衡车”不具有路权,不得上路行驶。上海市交管部门对在机动车道使用滑行工具的,将按上限处以50元罚款;在非机动车道上使用的,一律处以20元罚款。

  看来,如何在符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满足用户的出行需要,并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服务,是共享滑板车厂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共享房车:走,一起去旅行!

  当滴滴、Uber的风潮逐渐退去,摩拜、ofo等共享单车又迅速占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总是带着危机感和紧迫感生存的互联网行业又在思考,下一个共享的角色又会是谁?

 

  说到共享,一般观点认为其本质无外乎共享资源、节能环保,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当中国人钱包渐鼓,观念更新,自驾或是自助旅行正在成为生活品质提升的标识。有关旅行,在国外早有Uber解决“行”,后有Airbnb解决“住”,而当两者融合,就产生了“共享房车”的新概念,一举两得,共享房车逐渐让旅行者“趋之若鹜”。

  在房车文化比较盛行的欧美,共享房车起步较早。人们不仅将闲置的房车拿到互联网共享,有心人还将与房车文化紧紧相关的露营、越野极限运动等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让旅行者享受到一站式服务的方便快捷,用户黏度大大提升。

  在国内,房车旅行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限于文化和互联网思维的滞后,还未真正走向大众。但在共享经济洪水猛兽般地推动下,共享房车也被推上了岸。目前,已经有不少专业房车网站开始重视共享出行这一垂直领域。有提供共享房车的平台,并且配套建设房车交流社区,专业人士解答各种疑问,提供有关车辆、旅行、医疗、救援等各种专业服务;也有为私人房车提供托管服务的专门平台,这其中有一项服务很有创意。鉴于房车售价不菲、利用率相对较低,有专门共享平台还提供“众筹”模式购买房车,将购买者的投入转成“时间银行”的资产,每年分时段轮流使用,而平时则由共享网站提供托管。

  共享拼车:进入合法运营时代

  拼车相对于共享单车而言,是出现较早的共享经济形态之一。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拼车变得更加容易,覆盖的人群也更多,相关的保障措施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近日,嘀嗒拼车作为全国顺路搭乘的拼车平台,成为目前唯一一个获得政府备案的拼车合乘平台,由此拼车也正式进入合法运营时代。那么,嘀嗒拼车是如何做到的呢?事实上,嘀嗒拼车通过一系列的运营规则,杜绝了营运性车辆的加入,值得借鉴。一方面,嘀嗒拼车采用顺路搭乘机制,只按公里数收费,没有等待费和堵车费,也没有动态加价,确保乘客只是帮助车主分摊油费,从而依靠低价在源头上杜绝了营运性车辆的加入;另一方面,嘀嗒拼车建立了“两审一提醒”的认证体系,制定了严格的车主审核流程标准、车主资质标准和车主考核标准,从而保证了用户体验。此外,嘀嗒拼车还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参与拼车的车主和乘客提供最高达100万元的“公众责任险”,甚至在春运拼车中提供了高达150万元的城际本车保险,从而保障了出行人的安全。

  事实上,嘀嗒拼车与此前推出的顺风车业务有些类似,车主的目的并不在于赚钱,只是分担油费。而营运性车辆推出的拼车业务,则显然有助于车主提高收益。之前,笔者曾经体验过滴滴快车的拼车服务,好处是花费更少,但劣势也很明显:拼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时间成本的提升,比如车主需要绕路去接下一个乘客,再比如按照系统的优先级计算,你如果是最后一个被送达的乘客,那么付出的时间可能会更多。因此,除非不赶时间,否则快车的拼车业务还是少体验为妙。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