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塑料做紫菜”?谁让我们成为谣言帮凶

作者:王健 · 2017-03-01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号

  原标题:“塑料做紫菜”你转发过吗?是谁让我们成为谣言帮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 毕井泉:

  “塑料紫菜”这种谣言,我看这是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你们说,你吃了第一口发现是塑料,还会吃第二口吗?

  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昨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关于如何遏止食品谣言时说的。而这件事的起因,是近日在网络上热传的一段“紫菜是废旧塑料做的”视频。受谣言事件影响,不少紫菜企业的相关产品在一些超市下架。

 

  面对诸如“塑料紫菜”这样的食品安全谣言,食药监局局长毕井泉回应的态度很强硬:“对这种造谣者,食品安全法里面是有明确规定的,要给予治安拘留的处罚,要严厉打击,这是造谣惑众。”

  谁来做食品安全的“谣言终结者”?

  一条“塑料紫菜”的谣言在网络疯狂传播,甚至需要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在国新办发布会的讲台上予以回应,足见谣言的传播力和杀伤力。近年来,类似的故事总在上演,谣言总能插上翅膀、不胫而走。究竟谁给了谣言以空间?又有谁该站出来做“谣言终结者”?

  辟谣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

  “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小龙虾浑身是虫”、“这些食物不能混搭吃”……,见到这些标题,公众都不会陌生。食品安全的谣言,往往套上“养生知识”或“爆料”的马甲,在网络上病毒式复制并传播。中老年朋友,常常成为这些谣言的受害者,也往往成为它们的传播者。面对谣言,相关部门会做出回应,但却总是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塑料薄膜不吸水,不光滑 (图左);而 真紫菜泡水后吸收水分,光滑(图右)。日前,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在实验室对紫菜和塑料进行了鉴别,认为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

  “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谣言传播往往具有先入为主的效应。与谣言相比,辟谣总是慢半拍,就会造成传播中的被动局面。尤其是在辟谣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有一个取证调查的过程,让辟谣的“反射弧”变得更长,也让辟谣慢吞吞地走在了谣言的后面。

  公众惊弓之鸟的心态需要时间消除

  另一方面,前些年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一些恶性案件,“皮革奶”、“毒生姜”、“三聚氰胺”等事件,让公众面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爆料”时成了惊弓之鸟。即便“爆料”再夸张,公众往往也本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造成了“辟谣”往往处于下风的局面。可以说,这是前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所种下的恶果,需要我们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去买单。

  时至今日,中国奶业在质量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甚至超过了国际品牌,然而国人在面对国产品牌时仍然缺乏信心,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信心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去慢慢重建。

 

  △资料图

  食品安全谣言杀伤力大 要认真对待

  食品安全的谣言,危害巨大。它不仅让相关产业遭受巨大损失,也让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牌常常在一夜间轰然倒下。更重要的是,谣言干扰了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拉低了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在朋友圈中,一些披着“常识”外衣的谣言,往往标题惊悚、话题高调、赚足了眼球。与此同时,这些谣言还常常在“推广”层面用足力气——“果断转发”、“转发并提醒家人注意”等字眼,让这些谣言在朋友圈中的阅读量动辄冲上“10万+”,也让辟谣的帖子“英雄气短”。

  面对谣言,没有退路可走,只能迎难而上。一方面,要果断运用法律武器,严厉制裁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以震慑更多的“后来者”;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大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和信心,让公众在面对谣言时不为所动,甚至能够果断分辨出谣言并指出其谬误。

  常言说,谣言止于智者。假若我们每个人都能主动成为“谣言终结者”,就会逐步筑起牢固的心理防线,也会推动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步步为营、再上台阶!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分享到:
责任编辑:易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