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最严国考开考 有多少人考试是为了当官?

作者:阚枫 刘锐 王秀宁 · 2016-11-28 来源:新华网微信号

  今日(27日),2017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将开考。本次国考最终有148.63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较去年增加9.17万人,最热岗位的竞争甚至达到“万里挑一”,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报名人数今年反弹 平均55人竞争1个岗位

  今天上午9点,2017年度的国考笔试将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和个别较大城市同时开考。今天上午9点至11点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的考试,下午14点至17点进行“申论”科目的考试。

  今年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计划招录人数与2016年持平。从报名的情况来看,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通报,本次国考报名,共有148.6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较去年的139.46万人增加了9.17万,同比增加6.58%。从招录比来看,在报考的考生中,平均55人竞争1个岗位。

  至此,国考报名已经连续9年在百万人以上,其中2014年度国考报名人数达152万人的峰值,2015年和2016年国考的报名人数分别下降至140.9万和139.46万,本次国考,报名在连续两年降温之后再度反弹。

 

  “弃考”现象需关注 将有多少人参加考试

  今天到底有多少考生走进国考考场?预计或不足148万人。历年国考,都有不少报名考生最终选择放弃考试。据中公教育的统计,2014年度国考弃考人数逾40万人,2015年度国考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2016年度的国考有超46万人弃考。

  今年国考前夕,国家公务员局考录司副司长彭忠宝在接受媒体访谈中提到,近几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招录计划数之比一般在50—70之间。

  “从这几年情况看,参加考试人数都在100万左右,报名人数和参加考试人数有些年增加几万、十几万,有些年减少几万、十几万,都属于正常的浮动范围,很难用趋热或趋冷、降温或回暖来形容。”彭忠宝称。

 

  民盟中央一职位“万里挑一”

  本次国考,竞争最激烈的岗位为民盟中央办公厅“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据统计,截至报名结束前半小时,该职位竞争比就达9837:1,其竞争热度已超过2013年度国考最热职位的9411:1,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民盟中央的这个最火职位,其具体工作内容为“从事机关公务接待的服务工作,机关会议和活动的筹备工作”。有分析称,每年国考报名中,最热岗位都是在报名中随机出现,今年民盟中央的这一岗位能“脱颖而出”,也是因为其报名要求相对宽松。

  有岗位“万里挑一”,也有些岗位无人问津。彭忠宝在接受媒体访谈中就透露,今年中央机关招考报名结束后,仍有一百多个职位无人通过资格审查。这些职位,一方面,主要还是条件相对艰苦,另一方面,也有对学历、专业和相关工作经历等职位条件设置还不够宽等方面原因。

  “最严”国考来临 多部门联合打击作弊

  本次考试也是新版《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实施后的首次国考,一些媒体用“最严”来描述本次国考纪律的严格程度。

  根据《办法》规定,对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报考者取消当次报考资格、不予录用,并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视情形记录5年或者长期记录。报考者如果有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等特别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或将永远不允许进入公务员队伍。

  考试前夕,彭忠宝也表示,今年笔试时,将向各考点和考场选派经验丰富的监考老师,配备身份证识别仪、手机信号屏蔽仪、视频监控等设备。此外,还将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坚决查处利用网络散发虚假信息、蓄意干扰和破坏正常考试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高科技作弊和助考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考试环境。 

  国考为普通人提供流向高层的机会?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长辈对晚辈光宗耀祖的期待,往往就是获得某个政治身份。公众认为公务员职业能够获得安全感,与户籍、养老挂钩,旱涝保收,是相对稳定的“铁饭碗”,因此,当公务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然而,随着政治秩序的日益完善,特别是自党的“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公务员的特权在不断收缩。当权力和责任的天平重新调整之后,是否当公务员成为很多人纠结的问题。

  尽管当公务员并不意味着就能当官,但公众往往还是将公务员与官员等同起来,国考也就让普通人获得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对一些人来说,这一过程蕴含着类似“范进中举”的戏剧性。这也反映了国人心目中“官”与“民”身份的天壤之别。

  公务员考试提供给大家一种对“官”的想象。“国考热”的舆论表达正投射出这样一种群体心理:官员应该具有怎样的资质?如果我成为官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当官真的可以成就人生吗?国人之所以对公务员产生这种想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有关,一些人依然习惯凭帝王将相的历史剧来想象政治运作。

  国考外衣镶嵌着“一劳永逸”的徽章

  非公务员不当的人是少数,看重编制的人却不在少数。可以说,哪里市场经济越弱势,哪里对公务员编制的追求就越疯狂。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缺乏一种活着的安全感。国人的焦虑本身非常有特点:在求学上,极度追求考试分数;对婚姻,非常看重对方当下的条件;在求职时,则对稳定的公务员岗位格外青睐。这些行为偏好共同的特征是“严进宽出”。

  何谓“严进宽出”?即被好大学录取很难,从好大学毕业却容易许多;找个金龟婿很难,婚姻的质量依旧不被一些人看重;考公务员很难,但考上之后被开除的几率很小。所以,高考(精品课)、相亲和国考,背后隐藏的都是追求一劳永逸的思维方式。似乎只要“考上了”,一切就都好办了。

  中国社会是如此看重“结果”,又总是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用一次惊天动地的成功换取人生的一劳永逸。这样的社会,注定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状态。有人获得了“零和游戏”中胜利的狂喜,但紧接着又必须要面对你死我活的斗争;有人一直品尝着失败的苦楚,却处心积虑、卧薪尝胆,一有机会,立马纵身腾起,想要扭转乾坤。

  然而,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本质上,这场游戏中的玩家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外在体制的依恋,使得参与者不愿捕获一种动态的、积极的安全感,而是固守着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安全感。体制提供的正是这一类型的安全感,国考的外衣上也恰恰镶嵌着“一劳永逸”的徽章。正是这枚徽章,促使着无数毕业生蜂拥报考、循环冲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易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