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山东改名后肠子都悔青了的那些城市

2016-09-29 来源:山东商报

  齐鲁源远流长,一些城市原本有着国际大都市般的高大上名字,后来阴差阳错地被变成城乡结合部。好比兰陵一度改名为苍山,兰陵王就成了苍山王,本来是风流倜傥的王孙公子,眨眼间就成了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山大王。

  下面,我们盘点一下改名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10个山东城市,也重温一下这些地方曾经的辉煌。

  1、东昌——聊城

 

  以东昌为地名,始于元代,元之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十三年(1276年)5月,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遂易名东昌路,自此,聊城始称东昌。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路存府、州,东昌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辖3州15县。

  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为东临道。1928年废道,境内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全省下设12个行政区,区设行督察专员公署。鲁西北为第六区,辖聊城茌平、博平、东阿、阳谷、寿张、范县、莘县、冠县、朝城、观城、堂邑、濮县等13个县。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属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改属山东省。1967年3月,聊城专区更名为聊城地区。1998年,聊城地区改为聊城市(地级),原县级聊城市改为东昌府区。

  明清时期,运河畔的东昌府繁荣程度达到了鼎盛时期,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过了济宁,还有东昌”之说。一时间,舟辑如云、帆樯蔽日,“郡邑城中仓库册籍,上关国计厘市,烟火之相望又不下十万户”,被誉为“江北一都会”。自秦以来就属东郡之地的东昌府,若是被唤作“聊城府”,该是多么的了无趣味。

  2、琅琊——临沂

 

  一部电视剧《琅琊榜》,让琅琊作为一个地名尽人皆知。其实,琅琊是许多名门望族的郡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诗里提到的王家就是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几乎主导了东晋到南朝的历史,无怪乎当时有民谚讲“王与马(司马)共天下”,王羲之、王献之也出自琅琊王氏。

  此外,琅琊颜氏是孔子弟子颜回后人,书法家颜真卿就是这个家族的牛人,琅琊诸葛氏则出现了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这些名震三国的牛人。

  春秋之齐国置有琅邪邑,这是琅琊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琅邪郡,郡境为山东东南部,涵盖今临沂大部。到了宋朝,置沂州,治所在临沂,琅琊不再作为地名。

  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下令新建琅琊道,辖区即沂州府旧治全境,治所驻临沂县。1928年,琅琊道撤销。临沂市域内目前无琅琊地名,但青岛市有琅琊镇,琅琊镇有个琅琊台。

  临沂地名,源自民国时期。1914年改兰山县为临沂县,因临沂河而得名。1950年,撤销鲁中南行政区,成立沂水专区、临沂专区,临沂正式以地级行政区域存世。1967年,临沂专区改为临沂地区。

  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河东、罗庄3个县级行政区。

  从古韵十足的琅琊到通俗的临沂,的确有点天上地下的感觉,你能想象琅琊榜改为临沂榜时观众的感受么?至今,沂蒙人民对琅琊甚为怀念,今有琅琊王路以及琅琊新闻网等。

  3、曹州——菏泽

 

  西周时,出现了曹国(再今定陶一带)。王莽新朝时期,出现了曹州称谓,虽有时领县,但一直为府辖州。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1949年3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属平原省。这是菏泽成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开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专区划归山东省。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2000年6月10日,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地级),原菏泽市(县级)更名为牡丹区。

  曹州府,名之于古曹国,文脉千年,繁盛一时。现在用个很多人不大认识的菏字,不但冷僻,而且偏僻,果然是山东的偏远落后地区。假如菏泽市改为“曹州市”,顿时就是另外一副模样。

  4、武定——滨州

 

  武定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地名,秦始皇东巡在现滨州一带设置厌次县,此后2200多年中,历为州、郡、府、县治所。西汉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宋,厌次县属河北东路棣州乐安郡。1015 年 (大中祥符八年) 迁州治、 厌次县治至阳信县界乔子镇之八方寺 (今惠民县城址)。元,厌次县属济南路棣州。明,1368(洪武元年) ,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

  1426年 (宣德元年),明宣宗亲率大军,兵临棣州城下,平定了欲在棣州起兵谋反的汉王朱高煦,自此改为武定州(寓意以武力平定谋反),属济南府。

  清,初仍为武定州地, 1724 年 (雍正二年) ,武定州为山东布政使司直隶州。1734 年 (雍正十二年) ,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 (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清雍正12年(公元1743年),武定州升格为武定府,并设附郭县--惠民县。清末,武定府领九县一州。

  1914年,改岱北道为济南道,惠民县改属济南道。1925年,置武定道,道治设惠民城。1928年废武定道,惠民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于惠民县城置山东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惠民等11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渤海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1950年5月,撤消渤海行政区,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建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1958年10月,惠民专区领导机关迁驻滨县北镇新建城区。1984年,为了与滨州市统一地名,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北镇改为滨州。

  1992年3月,为了使地区与驻地名称统一,惠民地区改名为滨州地区。2000年,撤地改市,在滨州地区原有行政区域建立滨州市。

  滨州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当年置滨州,领渤海、蒲台二县。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销渤海县将其属地直隶于滨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滨州降为不领属县的散州。

  1913年(民国二年)改滨州为滨县。1958年12月8日撤滨县并入惠民县。1961年恢复滨县建置。1982年8月2日,析滨县北镇、博兴县小营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镇管理区设立滨州市,置1镇3乡3个办事处。1987年2月25日,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滨州市。即为目前滨州市滨城区。

  武定府,多么气势磅礴的一个名字,现在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滨州升格为地级行政单位,从气势和历史感上都一下子矮了半截,还经常被人戏谑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简称。

  5、峄州——枣庄

 

  秦置峄县,鲁南三大县之一。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兰陵县入峄州,下无辖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济宁府。自此,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1960年。1958年11月21日,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在原行政区域基础上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署。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

  枣庄地面上曾出现过很多韵味十足的地名:薛郡(薛县)、承县、缯州、滕县(滕州)等,但都未能长时间一统目前的枣庄地面。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设置滕县专区,专属驻地滕县(相当于今地级市)。滕县专区辖滕县、邹县、凫山县、平邑县、丰县、峄县、曲阜县、沛县、济宁等16个县市。1953年9月,滕县专区改济宁专区,专署驻地从滕县移驻济宁。

  那些古色古香的地名终究归于平静,因多枣树而得名的枣庄镇却先成为县级市,又成为地级市,成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级行政区划单位。

  6、高苑——高青

 

  淄博市属下的高青县,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是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这样的命名方式在山东并不罕见,潍坊(潍县和坊子)、淄博(淄川、临淄和博山)皆如此。

  年轻的高青有着厚重的历史。公元前685-643年,齐桓公将今高城及邹平的苑城一带辟为苑囿,更名高苑,这是高青第一个字的最早来历。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丙倩为高宛侯,后为高宛县。东汉初,改高宛县为高苑县,其后一直存在。公元1233年(金天兴二年),始置青城县,寻废;公元1235年(元太宗七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路。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将青城县并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更名为清池店。公元1381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改属青州府。两县皆属山东布政使司。

  1940年,高苑、青城县属清河专署。1948年4月,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初属三专署,后属清河专署,隶渤海行署。1950年3月, 高青与齐东合并称齐东县,隶惠民专署。1958年11月,将齐东析入博兴、邹平县地,皆隶淄博专署。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署。1991年起,隶属淄博市。

  高苑一名,起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以此做县名也有了千余年的光景,现在已经被扫入到了历史的故纸堆,令人可发一叹。

  7、黄县——龙口

 

  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秦朝时始置黄县,黄山在县南二十里,有黄水,县因名。黄县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前219),“始皇东行郡县……并渤海以东,过黄、腄”,黄,即指黄县。

  之后,黄县一直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存在。曾隶属于东莱郡、东莱国、牟州、登州、胶东道。

  1950年6月,黄县属山东省莱阳专署。1958年10月莱阳专署改为烟台专署,黄县属之。同年11月蓬莱县、黄县、长岛县并为蓬莱县,属烟台专署。1962年1月黄县复还原治,仍属烟台专署。1986年9月,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因原黄县有龙口镇而得名),由烟台市代管。

  龙口在1914年曾被确立为“万国商埠”,日本一度越级“租界”升级龙口为“龙口特别行政 区”,1938 年10月,中共暗中在龙口建立“中共龙口特区”,隶属北海专署。1946年,日败后撤龙口特区,建立“民国龙口市”。但是到了1986年,沿海的龙口只是黄县下属的一个镇。 1986年国务院发文撤销黄县,设立龙口市 (县级),市政府驻地自原黄县城关移驻龙口镇。

  至此,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黄县寿终正寝,作为地名的龙口由镇升格为县级市。黄县(今龙口市)人与掖县(今莱州)人、蓬莱人一起在东三省曾有过“掖县鬼子。黄县嘴子,蓬莱腿子”的雅号,对他们擅长经营之道和极富商业天赋和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广为赞誉。如今,黄县、掖县都已经消失,但当地人的为商之道依然为人所称道。

  8、育犁——乳山

 

  作为古代偏居沿海的乳山县域,这里虽然农、牧、渔业已很兴盛,但是直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境内才置育犁县。东汉建武五年(29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此后,境域先后属文登县、观阳县、牟平县。

  隋唐时,乳山口已成为与外埠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时,缫丝、制盐、酿造、食品等手工业已较发达。清末,夏村、乳山口等地已成为规模较大的商贸之地。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境域分属海阳县、宁海州(1914年改称牟平县)。

  1941年2月,划牟平县南部和海阳县东部707个自然村成立牟海县。是年3月7日,牟海县第一次参议员会议召开,宣告牟海行署诞生。1942年9月,牟海县全境获得解放。1945年1月,牟海县更名乳山县(以乳山口南岸的大乳山而得名),确定夏村为县城。

  1958年10月曾撤销乳山县,境域分划归海阳县、文登县及烟台市。1961年10月恢复乳山县,隶属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改属烟台市(地级)。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乳山县改属威海市。

  千百年来,育犁古城一直是个熙攘热闹的集市,当地名吃育犁刀切面远近闻名。但是作为县名,育犁县只存在了230多年。现在的乳山县,已经毫无遥远的历史遗韵。

  9、广戚——微山

 

  微山县是个新名字。建国后,为了统一管理微山湖于1949年设立湖区办事处,隶属滕县专区(驻夏镇)。1953年8月设立微山县,因地处微山湖故名,隶属济宁专区。

  秦开始在现微山境内置广戚县,属泗水郡。西汉,广戚属沛郡。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十月,封鲁恭王刘余之子刘将为广戚侯。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封楚孝王子刘勋为广戚侯,刘勋死后,其子刘显继。东汉,广戚县属彭城国。三国魏,广戚县属沛国。晋代,属彭城郡。北朝魏,省广戚县并入留县。县废城犹在,故通称戚城。其后,戚城、部城、夏镇寨3部分连为一体,统称夏镇。

  其实,微山也是很有历史感的。微山湖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商代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其兄长微子(名启)数谏不纳,愤而出走,隐居到现在的微山岛这个地方,死后葬在岛上。微山湖因此而得名。

  但微山历史上并未作过县名,倒是广戚很有味道,作为县名的时间也很长,后来设置县级行政区域时被舍弃了,非常可惜。

  10、厌次——惠民

 

  惠民县境在明朝之前属于厌次县。厌次县始置于秦,属齐郡。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厌读压)之,次舍于此,故名。县治在今惠民县桑落墅镇北。西汉时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乐元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目前,惠民县归滨州市管辖。

  可见,厌次县存在了1500年以上,惠民县只存在了不到300年。前者与秦始皇颇有渊源,后者仅仅与一条沟相关。

分享到:
责任编辑:林兰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