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不苟且 是不是就真的一定会有诗和远方

2016-08-30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文艺而美好的话,它通俗的解释就是:哪怕你现在只能吃糠咽菜,内心也一定要反复告诫自己:世界上还有一种美味叫鸡汤。并告诉自己:这碗鲜美滋补的汤,兴许正在前方800米的拐角处静候着自己。这样,你才有起身走过去的精神和勇气啊啊啊——

  小盆友注意:

  1、这个“糠”,不可想当然理解成美味炸鸡、炸猪排表面的面包糠。确定不懂的可以百度。

  2、那个“菜”,也不是青菜萝卜大白菜,它叫野菜。但你万万不能把荠菜、马兰头这等美味野菜拿来以偏概全,实在想象不出的可以看看《荒野求生》的贝尔,是怎样在沼泽、森林、峡谷里吃草的。

  晋国公子重耳已经苟且了十多年了,不料更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

  话说晋惠公下令寺人勃鞮三日内启程,潜往翟国刺杀重耳,可是勃鞮因自忖前一次的奉命追杀,已然得罪重耳,干脆乘此机会一绝后患,所以第二天就动身,满心期望乘重耳不防,轻松得手。不想又被老国舅狐突得到消息,再次星夜派人快马报信给重耳。重耳仓促之间,和狐毛、狐偃二兄弟狼狈地徒步逃出城外。

  重耳的这一次逃亡,都遭遇了些什么呢?

  1、一无钱,二无粮,三无车。

  当其他随从发现重耳已顾不得招呼,仓皇出逃,自然也都顾不得从容收拾,赶紧追上去。仓促间,管车驾的壶叔只带出来一辆牛车,这意味着后面的漫漫长路,除了重耳可以坐个牛车,其余人只得步行。

  管后勤内务的头须,乘乱,卷了本来就不多的行李、金帛,跑路了。这就意味着这一路上不要说饮食成问题,就连盛食物的瓢碗都成问题,更别提路费盘缠了。

  2、卫国借路遭拒。

  前往齐国,途经卫国,如果能借路从卫国穿过,对本来就行旅艰难的重耳一行可以省却不少麻烦。不料被冷漠的卫文公一口拒绝。无奈之下,只得绕路而行,这就为本来已十分艰辛的旅程平添更多险阻。

  3、讨饭遭讽。

  这一天,重耳君臣连早饭都没得吃,忍着饥饿上了路。到了午间,看见一伙农夫,在田埂上吃饭。重耳就叫狐偃去讨一点饭食。结果不仅没讨到一口饭食,还被农夫们嘲笑到体无完肤。什么堂堂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却向别人求食啦;狐偃请求送一只饭碗,对方连讥带讽地捡块土疙瘩递过来啦……

  这在农夫,虽说是没文化、不富裕,但也未免也太冷血、太过分了(莫不是平日仇富积攒下了阶级仇)。

  而在重耳,一国的公子王孙,遭此羞辱自然是因为龙困浅海、虎落平阳。

  就在大家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只能倒在一颗树荫下喘息的时候,介子推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充饥(当然重耳事先并不知情),落在后面的赵衰也赶了上来,并送过来整个团队唯一剩下的一壶水泡饭,自己却忍饥挨饿,没有在路上偷喝半口。重耳感动之余,就将这一壶泡饭赏给赵衰,结果赵衰取来水“调一调”,把这壶泡饭分给了每个人。

  4、历经坎坷,终于来到了齐国,受到隆重接待。

  一到齐国就受到高规格款待。接风宴上,齐桓公一听重耳没有带家眷,当即选取宗室美女一名嫁给重耳;同时赠送重耳二十辆马车;另外又赶紧派人往安排好的馆舍送去粮食、菜肉以及各种生活用品。

  重耳赞叹道:“以前只是听说齐侯好贤礼士,今天才真的确信无疑了!这样的人成为霸主,不是太应该了吗?!”

  小编常想,如果说长期的、困苦的逃亡生涯,对重耳是种 “苟且”,那么正是这么多痴心不改、坚持操守、不离不弃、追随左右的大臣,让重耳看到了 “诗和远方”。

  到了齐国,重耳暂时安定了下来。那么,是时候说一说管仲 “病榻论相” 为什么精彩了,因为不幸他句句言中。

  话说齐桓公自从管仲去世,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之下,只得将国政委任给了鲍叔牙。不得不说,一开始,齐桓公是完全按管仲的遗言去做了,将宠臣竖刁、雍巫、开方三人赶出了齐国。

  第一次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小编心里对管仲是犯了嘀咕的:早就发现这三个人不地道,为什么不早劝齐桓公离开他们呢?一个忠臣,难道不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坚持真理、拒绝装傻吗?!

  好吧,我承认,那时候小编还年轻,天真着呢。如今再读这段历史,方悟到选择的关键在标准。

  你是愿意享受过程,还是只需要结果?这是你做出取舍的首要问题。

  上一回,我们说到“快意恩仇”,那就属于享受过程。享受过程,要的是心里痛快,鄙视的是把选一还是选二的答案写成1.5,痛恨的是把非黑即白硬扯成黑白配、男生女生配……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把这种 “享受过程” 叫做 “冲动”。亲,你可以咀嚼一下。

  那么以 “只要结果” 为选择标准的,就容易解释了:第一要清醒,第二要理智。

  不清醒难以看清事实和本质,不理智何以确定方针和路线?

  管仲清醒地洞见了人性的弱点。他曾经说过:

  “一国之君,他不辞辛劳、成就霸业,也是图一个不负此生、傲视天下、纵情欢乐。若是整天用圣人的行为准则捆住他,用苦行僧的标准要求他,用不了多久他就不想玩儿了。”

  这不,自从这三人被赶走后,齐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口无戏言,面无笑容。一句话:缺了这三个人的日子,对齐桓公来说就叫 “味同嚼蜡”。

  宠妃长卫姬本来就和易牙关系最好,此时乘机替这几个人说话了。

  长卫姬:您把竖刁这些人赶走,也没见国家就得到了大治啊。反而把自己搞得容颜憔悴,周围的近侍一个个都是象猪一样的队友,自己的心意,根本没人领会。为什么不把这几个人召回来呢?

  齐桓公:我也想念这三个人。但已经赶走了,再召回来,只怕会让鲍叔牙不高兴。

  长卫姬:鲍叔牙左右难道就没有他使用起来顺手的人?您已经老了,为什么还要把自己搞得苦哈哈的!您就以烹饪调味为借口,先召回易牙,那么开方、竖刁自然也就可以陆续回到跟前了。

  绷不住的齐桓公果然下令召回易牙。

  鲍叔牙:您难道忘了仲父的遗言吗?为什么又召他回来?

  齐桓公:这三人有益于我,又无害于国。仲父的话,是不是也太过头了!

  干脆再也不听鲍叔牙的话,果断将三个人同时召了回来,恢复旧职。鲍叔牙苦劝不听,愤懑发病而死。

  所以,管仲当初如果强谏,结果也是一样——当然了,以管仲的豁达,不至于气死,但君臣生隙、同僚掣肘,齐国将不可治、霸业将不可为了。

  鲍叔牙死了,这三个人从此更加肆无忌惮了,欺桓公老迈无能,于是就篡了党、夺了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齐国从此江河日下。

  话说齐桓公一早就坦白过:“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中宫正妃先后有过三位,这都不算,齐桓公还有六个宠妃,这六位如夫人各生一子: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和公子雍。其他不算得宠的还有许多。

  第52回,说到齐桓公因为长卫姬事奉自己时间最长,曾口头答应立她的儿子无亏为世子(知道一纸契约的重要性了吧)。后来又爱公子昭的贤能,与管仲商议,在葵邱会上,嘱咐宋襄公,将来扶立公子昭为世子。但毕竟都没有正式册立。

  然而六位公子都依仗母亲得宠,萌生觊觎之心。而易牙等三人为各自的野心,在期间的上蹿下跳,不难想象。

  齐桓公毕竟老了,已然意气怠惰。再加上周围只有易牙等小人,耳目蒙蔽,只知享乐。不论哪个宠妃来求立公子,全都用1.5的答案糊弄过去,不做一点决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年迈的齐桓公终于卧病不起了。

  易牙与竖刁知道齐桓公病不能治了,商议出一条计策,悬牌宫门,假传圣旨:

  寡人有怔忡之疾(类似于老年痴呆症状),恶闻人声(不喜欢听到人类发出来的声音)。不论群臣子姓,一概不许入宫。着寺人貂(寺人即太监,不是和尚的意思哦)紧守宫门,雍巫(易牙)率领宫甲(大内侍卫)巡逻。一应国政,俱俟寡人病痊日奏闻(天大的事等我病好了再说)。

  易牙、竖刁二人把住宫门。单留下公子无亏,住在长卫姬宫中。其他公子前来问安,根本不让进宫。

  过了三天,这二人见齐桓公还没死,就干脆将他左右侍卫之人,不论男女,全部赶出宫去,把宫门关紧、堵塞。又在寝室周围,砌墙三丈之高,内外隔绝,苍蝇都飞不进一个。仅仅在墙的下面开了一个小洞,就像狗洞一般,一早一晚派小太监钻进去,察探齐桓公是生是死。二人同时整顿宫中侍卫,以防备可能出现的群公子发起的政变。

  再说齐桓公趴在床上,已是爬不起身。呼唤左右,听不到一声应答。只能睁着两眼,绝望地看着。忽听啪蹋一声,好像有人从上方跌落下来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有人推窗爬了进来。桓公一看,乃是平时并不受宠的贱妾晏蛾儿。

  桓公:我好饿,想喝粥,你去给我拿来!

  蛾儿:哪里找得到米粥!

  桓公:哪怕有点热水解渴也好。

  蛾儿:热水也找不到。

  桓公:为什么?

  蛾儿:易牙与竖刁作乱,守禁宫门,筑起三丈高墙,隔绝内外,不许人进来,饮食从哪里来呀?

  桓公:那你怎么进来的?

  蛾儿:臣妾曾经被主公宠幸过一次,所以不顾性命,翻墙进来的。

  桓公:太子昭何在?

  蛾儿:被二人阻挡在外,不得入宫。

  桓公:(一声叹息)仲父不是圣人吗?圣人所见,能不超前吗!寡人糊涂,该有今日啊!(使足了劲大呼)天啊,天啊!我小白临终竟然就这样凄惨吗?

  (连叫数声,吐了几口血。)

  桓公:我有宠妾六人,儿子十几个人,临终竟没有一人在跟前。只有你一人为我送终,深深愧悔平日没有厚待于你呀。

  蛾儿:主公保重。万一不幸,臣妾情愿以死送君!

  桓公:(叹息)我死后若是没有知觉也就罢了,若是有知觉,还有何面目见仲父于地下?

  说完用衣襟盖住自己的脸,连叹数声死去。

  春秋首霸齐桓公死得这么难看、这么窝囊,大道理就不在这里说了,说一说这至少告诉了我们的两个小道理:

  1、年老难免昏聩,这是自然规律;

  2、因为年老难免昏聩,所以立遗嘱要乘早。

  齐桓公要是早一点明确地立下太子,而不是碍于各种宠妃面上的敷衍,至少临终不至于这般凄惨。

  齐桓公的结局不值得我们过多叹息,身在江湖的每一个人更应该深刻解读并吸收的,是管仲的睿智与开明。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齐国的问题。

  从数学逻辑上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活 = 苟且 + 诗 + 远方

  但管仲告诉我们:三者貌似并列关系,有时却含因果关系。

  假如管仲当年不在齐桓公宠幸易牙等三人的问题上 “苟且” 一下,就不会有后来齐国大治、中原称霸的 “诗和远方”。临死之前的后悔,并没那什么用。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