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带你走进真实的介子推 他真是“贤臣”吗

2016-07-28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的传说古而有之,然而事实上寒食节早就有了,和介子推并无太大关系。事实上,后人将介子推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是由于其“割股啖君”、“不言禄”、“隐退山林”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言行被国民推崇为一代“贤臣”,人们为了让世人记住他,借由寒食节来纪念。而后,元杂曲《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中更是记录着其“冒死直谏”、“痛失爱子”、“割肉充饥”、“背母归山”等情节,不禁让人感叹。但真正的介子推事迹属实吗?历史上的介子推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晋公子重耳的五位“贤士”中有介子推吗?查阅《春秋左传·僖公23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没有介子推;《史记·晋世家》说晋公子重耳“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重耳奔狄时,“从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也没有介子推。由此可知,介子推最多也就是跟随重耳出逃的“其余不名者数十人”当中的一员而已。查史书重耳出逃“居狄”、“过魏”、“至齐”、“过宋”、“过郑”、“去楚”、“至秦”这十九年间,根本没写介子推有什么功绩,“贤臣”的封号怎么能加在介子推的头上。

  介子推真有“割股啖君”及晋文公烧山之事吗?查阅《春秋左传·僖公23年》,《史记·晋世家》以及《国语》、《吕氏春秋》均未有记载,只是在《庄子·盗跖》中有“自割其股,以食文公”一说。关于介子推割股及晋文公烧山的真伪,历来言人人殊,其说不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当以左氏为据,割股燔山,理之所无,皆不可信。”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是取《左传》、《史记》之说,而认为割股烧山之说是“后杂传记”而已。

  介子推之死,《左传》只说介子推是“隐而死”,《史记》也只说是“至死不复”,都没有说介子推是被晋文公放火烧山致死。至于《东周列国志》所说的内容,那是小说,不能当作历史真实来看。

  介子推是真心“不言禄”还是因为不得禄而发牢骚?光听他自己说“不言禄”不行,还要看他在“禄亦不及”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晋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未至隐者介子推”。既然介子推已经是“隐者”了,禄“未至”隐者不也是很正常的吗。而且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未得到封赏之后,介子推才说“不言禄”。只因为封赏“未至”,介子推就非说那些受封赏的“二三子”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就非说是“下善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当初黄河渡口狐偃请辞时,介子推就讽刺说人家是邀功请赏;那看看介子推推出“龙蛇之歌”,还标榜自己“不言禄”,又该说是什么?听起来介子推不像是真的“不言禄”,更像是望禄而未得,眼看着别人都受封赏唯独自己未得到之时,流露出他的不满和怨恨,有一股子浓浓的醋酸味道。

  “龙蛇之歌”到底是谁写的?按《史记》说法,是“介子推从者怜之,乃书于宫门”,按《吕氏春秋》的说法,是“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据《史记》有介子推母亲曾劝他可以把“不食其禄”的事 “亦使知之”时,他曾表态说:“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由此看来,有可能不是介子推自己写的,也可能真是他写的,或是由他授意让从者写的,不管怎么说都证明他的“不言禄”根本不是自愿的。

  寒食节和介子推有多大关系?相传寒食节早就有,源于古代钻木,求取新火。据《周礼·秋官·司煊氏》有“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于禁火日只吃冷食,说明寒食节是很早就有的民间习俗,本来和介子推没什么关系。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那都是后来人们牵强附会加上去的。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是为什么非要写介子推“割股啖君”,那样对主子尽“愚忠”,不居功,不受封赏还“不言禄”,宁可深山隐居,抱着树被烧死了也不下山,编造这些故事也许只是为了塑造一个“贤臣”的好形象。二是为什么非要写晋文公不是故意不封赏介子推,看到那首“龙蛇之歌”的诗,才后悔没封赏介子推,烧山时是还网留一面,只为逼介子推下山,等到真烧死了人,还封介山作为对介子推的纪念,“以记吾过,且推善人”,这些也许只不过是为了塑造出一个“明君”的好形象。

  后人愿意就此编造出美丽动人的故事,借以“教育”后人,要讲忠信,淡名利;后人愿意借编故事获得心理满足,只要不把说故事当成真实历史,似也未尝不可。所以说,疑问尽管有,无妨儆后人,传言非历史,未可假乱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