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凯风清韵:七一特辑 非常时期的爱情

作者:郑群 · 2016-07-01 来源:凯风清韵

  爱情,是人性中最美的一种情感,为了爱,很多人不惜牺牲性命,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是,在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面前,无数仁人志士,舍小我而成就大爱,演绎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回顾那些发生在非常时期的动人爱情。 

  陈铁军和周文雍:
刑场上的婚礼

  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两个青年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结婚典礼。他们就是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周文雍和当时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

  大革命失败后,他们二人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周文雍和陈铁军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人才决定将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了革命者婚礼。当敌法官宣判他们死刑立即执行,问他俩有什么请求时,他们要求合照生平第一幅、也是最后一幅相片。

  敌人应允了,他们把摄影师带到监狱里来。周文雍和陈铁军肩并肩站在铁窗下,留下下面的这张照片。

 

  (周文雍和陈铁军临刑前合影) 

  他们以这种形式与党和同志们作别,也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宣告:“当我们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敌人的刑场,作为我们婚礼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江竹筠与彭咏梧:
托孤原配
   

  江竹筠,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江姐。为了掩护时任重庆市委委员的彭咏梧展开工作,经组织安排,江竹筠和彭咏梧假扮夫妻。 

  在长期的生活中,二人渐渐产生了感情。彼时,彭咏梧的原配妻子已长达六年音讯全无。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结婚生子,最终双双为了革命壮烈牺牲。

  这段事迹国人皆知,但鲜为人知且更为感人的是,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出于对烈士的敬重,终生不再嫁,一心一意抚育江竹筠的遗孤,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大爱”情怀。

  1949年8月26日那天,江竹筠自知敌人可能会对自己下毒手,就给幺姐(谭正伦)留下一封遗书。“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儿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大度的幺姐认可了这件既成的事实。1948年2月,幺姐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来到重庆,从江竹筠的战友手中接过一岁零十个月的彭云。

 

  (江姐一家) 

  丈夫和江竹筠的结合,曾令谭正伦痛苦莫名。但在彭咏梧和江竹筠开展地下工作以及先后被害的岁月里,善良而深明大义的她,不仅理解了他们,还十分敬佩江竹筠和彭咏梧出生入死的精神。她把对丈夫的爱意寄托到对烈士遗孤的照料上,待小彭云视如己出。

  革命的爱情亦不乏浪漫,但谭正伦含辛茹苦把彭云抚养长大,这份包容和付出,同样伟大。谭正伦用她的大爱,诠释了特殊时期的爱情。

  周恩来和张若名:
夭折的初恋

  周恩来和邓颖超恋爱之前,曾有过一个女友。

  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一书说,“当时他似乎爱上了另外一位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这位“姑娘”指的就是张若名,这也是周恩来的初恋。

  1920年11月,周恩来、张若名和郭隆真等一起从上海乘坐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轮前往欧洲勤工俭学。在法国,周恩来、赵世炎等在巴黎发起组织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张若名成了“少共”的第一批成员,他们一同为探求救国真理而努力。

  与此同时,周恩来和张若名在这里恋爱了。后来周恩来与张若名在爱情道路上分手,周恩来转而写信向邓颖超求爱时,邓颖超还十分诧异地写信问他:“若名呢?你最近的信上为什么不提若名姐?”可见,周恩来与张若名当时的恋情已是他们同学和朋友圈子内的公开秘密。

  对于二人分手的原因,在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讲述。周恩来说:“开始我们的确不错,在巴黎,我们先后加入了中国少年共产党。但是,后来,因为出身问题,她在党内受到审查,又因为参加政治社会活动,遭到法国警察的几次跟踪和盘问。她自己感到十分委屈和不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她最后决定脱离政治活动,退出党组织,专心读书,以期学成后回国效力。然而,我认定的是马克思主义,誓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要准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的终生伴侣,也理所当然是志同道合的、经得起革命艰难险阻考验的战友。这一点,你七妈是当之无愧的。于是,我主动与张若名说清楚,转向你七妈频繁通信,还求婚。”

 

  (周恩来的初恋情人张若名) 

  总理似乎用他的爱情观说明了一个问题:共同的信仰是坚定爱情的基础,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爱情的道路上是绝对走不远的。这种感情和信念的抉择问题在所有革命者身上都有所体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例如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就讲述了一个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故事:

  红军的女神枪手玛柳特卡一口气射杀对方40个人,但第41发子弹却落了空,这个敌人是白军方面的一位年轻英俊的少尉指挥,他向玛柳特卡投降。

  在押解途中,两人被海浪冲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孤岛,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日久生情,相爱了。

  但是,有一天一条帆船驶经孤岛,中尉看到是白军的船时,急忙迎船奔去。玛柳特卡多次呼叫无效,果断地用枪打死了她的爱人——第四十一个敌人。

 

(电影《第四十一》) 

  这个比较极端的爱情故事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在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面前,个人感情绝对是可以让步的。

  爱情是神圣的,理想、信念则更为崇高。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爱情这朵娇弱的玫瑰似乎要用生命之血来浇灌。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个人情感乃至生命的革命先驱。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