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乌镇小镇里的艺术展 错过也许等三年

2016-06-28

  打开一扇从未开启的窗

  人人都是艺术家

  三月的江南,春暖花开,那时小镇水乡,粉墙黛瓦,小桥下流水潺潺,那时乌村的油菜花还开的正艳,二月兰也依然紫成一片,乡村田野里,童趣盎然,乡味正浓,温暖的阳光照着农家。

   

   

  那时,在这个江南小镇,我遇见了一个当代艺术展。

  在诗意的江南遇见一场艺术展,是怎样的感受?如果没有互联网大会,如果没有乌镇艺术节,如果没有木心纪念馆,我也许会很诧异。而如今,我觉得理所当然。

  乌镇还是乌镇,江南还是江南,却不再仅仅是江南,而是传统的坚守里生长出来的新的芬香!

  转眼已到了风吹麦浪的六月,从花开到收获,好似经历一生的时间。终于有时间和大家分享,其实对于当代艺术一脸懵逼的理科生来说,消化和吸收总是需要一个时间滴,O(∩_∩)O哈哈哈~

  这算耽搁时间最长的一篇分享,也是迟迟未下笔的一篇分享,两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工科生来说,当代艺术实在是太难了,即使是现在,我依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我终归还是分享了,因为做一个终结,才是一个新的起点,更是因为再有两个礼拜,艺术展就要闭幕了。所以还没去看的童鞋,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当然!怪我咯!

  当代艺术,区别于现代艺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当然更超前我们的生活,他们用贴近生活的事和物,用司空见惯的事物,却用来表现超越当前的意识和思想,我想这正是我们难以理解当代艺术的地方,他们不再是形而上的绘画,雕塑、绘画,更多的倾向于当代装置,甚至融入了电子网络。

  关注我的童鞋,应该都晓得的分享,有个习惯,总喜欢配上一首应急的音乐,其实这篇我选了很久,当我听到空灵的节奏,小女孩和鸟儿的对话,我想,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心声,也是每一位艺术家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心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呐喊,即便这个世界对他们不理不睬。

  即便愚钝如我,难以理解他们的世界,我依然愿意尝试着去欣赏,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定论的,这个世界充满无数的可能。每一件作品无意都有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创作意图,但是当这件作品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无意你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她强迫着你去解读这个作品,用你自己的意识去解读她,强迫你透过这件作品去解读这个世界。她打开了一扇窗,一扇你从未想过的窗,你或许会茫然,或许会恍然,或许会哑然,我想她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

  就像当初旅行的意义一样!

   

  废弃多年破旧不堪的工厂、仓库甚至军事基地,因为有了艺术家的进驻,便迅速华丽转身,成为惊世骇俗的创意艺术区,各种尖锐的思想在这里猛烈碰撞,各种抓死人眼球的新锐设计在这里竞相展现。

  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如今她有一个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又称大山子艺术区(DAD-Dashanzi Art District)。

  上海的莫干山路50号,原是一家纺织工厂所在地,包括瑞士香格纳画廊、法国东廊艺术、英国领事馆文化艺术处艺术家工作室、加拿大艺术景画廊等。这群充满艺术细胞的创造者,让源源不绝的灵感在老厂房内生根。现今却摇身一变,以M50招牌号召全球各地的艺术工作者聚集于此。

  广州红砖厂位于广州员村,其前身是建於1956年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广州罐头厂,以苏式建筑为主,区内现在仍保留着几十座大小不一的苏式建筑,厂房的结构空旷开阔。如今废弃的生产车间改造成了LOFT风格街区。现在的红砖厂既时尚又能给予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散发著辉煌的城市文化历史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气息,也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烙印。

  1970年10月着手筹建乌镇丝厂,列为地方国营企业,称之为地方国营乌镇丝厂,俗称“乌镇北栅丝厂”。从1970年开始,乌镇丝厂始终位于乌镇北栅市河西侧老街南段,座西面东,门前为北栅市河。建于 1970 年,1990 年代没落后进入闲置状态的乌镇北栅丝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了展出当代艺术的主场馆,这里曾是“工业下乡”留给乌镇的历史记忆,整个厂房保留了老建筑斑驳的古旧外立面,又用深灰色的拉伸铝网将入口处最高建筑进行整体包裹,朦胧的感觉倒是传递出江南水乡的传统气质。

  乌镇当代艺术展

  乌镇当代艺术展由“西栅景区”和“北栅丝厂”组成,分为室内、室外两种类型展示空间。西栅景区是人们所熟知的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情境,而北栅丝厂则是对1970年代建设投产而被弃置不用的丝厂厂房重新改造之后,所形成的新空间,也是展场的主体部分。在不改变建筑的既有外部形态而通过内部改造实现功能转换,已是当代艺术空间或创意文化空间诞生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乌镇工业载体的北栅丝厂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物质文化状况构成了工业化之后第三世界城镇社会景观中现实与幻境相互交织、变化的异质空间。

   

  展览共展出55组(套)130件作品,涵盖装置、行为、雕塑、声音、影像、动画等多媒介方式,艺术家或因完全有别于“当代”之前的艺术史所叙述的类型,或因开创了新的艺术语言而为人耳熟能详。除了16组(套)在地制作的新作之外,还有两位艺术家把乌镇作为他们最新作品的首展之地,同时又有几位即使在中国艺术界都属于“小众”范畴的艺术家——甚至此前从未有过中文译名,但是我们认为他们的作品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

  西栅

  西栅景区”是水乡核心游览区,彰显了小桥流水、月映斜竹的传统意境

   

  老式织机置于舞台之上通过彩色的经线重新编织了座椅、舞台、戏院之间的结构关系,被建筑性质设定的剧场空间因之改变。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获得了一次从舞台和纺车之外审视这座古老空间和这项古老技艺的机会 。 作为蚕桑之乡,乌镇有着悠久的丝织传统。台上的织工尝试用肢体表演启封一项渐渐被世人疏落的记忆。于是时空在此发成神奇的改变,古色古香的剧院与繁复绵密的纺织似是多年未见的故友,在这里絮语呢喃,茶话当年。

   

  当孩子长大了,

  世界就变小;

  当大人可爱了,

  世界就有趣了。

  这是一个海洋公园

  但好像缺了个主角

  粉系用色使《浮鱼》跳脱出古色古香的环境基调,再凭借巨大体型的加持第一时间就吸睛满满;鱼体表面的轻质泡沫板并未整个儿固定,微风过时轻轻摇曳,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水面形成的阵阵涟漪和2300多个原木铺就且呈扇形展开的水漾坐席。

   

  渺小的身躯隐藏着巨大的坚韧,

  生命才得以永续。

  默认属于自己的身份,

  觅食、巡逻、迁徙、生养,

  生生不息。

  人类如同蚂蚁的生存方式

   

  飞翔说:重力可以被打破。

  坠落说:玻璃可以被打破。

  音乐说:静谧可以被打破。

  光亮说:黑暗可以被打破。

  衰老说:容颜可以被打破。

  花朵说:春天可以被打破。

  小鸟说:黎明可以被打破。

  错过说:相遇可以被打破。

  摇曳说:静止可以被打破。

  老人说:生命可以被打破。

  影子说:光线可以被打破。

  光线说:安静可以被打破。

   

  一棵普通的香樟树

  遇见了

  芬兰艺术家 安迪·莱提宁

  它自此有了艺术生命……

   

  “任何方向”的“进”

  都是一种离开,

  “任何方向”的“出”

  也是一种进入,

  在“之间”的栖息,

  成为我们此时此地

  身临其境

   

  混置在一起的水泥单件仿佛一个个隐没在同质物中的和谐符号,它们顺从地接受着模具的施与,放弃个性、放弃表情、放弃要求、放弃灵魂,即使被陈置在相同的场域内也放弃交流。

  露天的展陈方式让这些有着古朴色调的瓶瓶罐罐和谐又突兀地点缀在乌镇的灰瓦白墙之间。晴风烈日、寒夜骤雨的轮番洗礼让这些原本相似的复制品开始在自然环境的催化下滋长出独一无二的灵魂。

  西栅七个与环境融合的装置艺术的分布图如下所示:

   

  北栅丝厂

  北栅丝厂近两年新辟出的景区,与798类似,是对1970年代的丝厂厂房改造后形成的新空间。乌镇工业载体的北栅丝厂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物质文化状况构成了工业化之后,第三世界城镇社会景观中,现实与幻境相互交织、变化的异质空间。

   

  “盲捏”泥塑的创作方式:摒弃既有的视觉体验和训练技巧,凭直觉捏制若干泥塑小样,再从中选择合适样本进行等比例精确放大。身体以不带先入之见的直觉面对材料,二者之间回归到最原始的简单互动。捏制时无意留下的指痕跟作品的泥塑小稿一样,从若干里被选中,偶然,也必然。

   

  《这——乌镇》经由被悬吊的水平块面,空间被界分出上下的两个区域。上层虽无法直接触及、观看,却因辅以了明亮光源,使众人能从边缘缝隙艰难地窥视二三;下层是北栅丝厂老厂房留存下的水磨地砖,久远的岁月早已让它们褪去贼光,淡淡的红色、米色低调交替,正好与四周幽暗的空间状态彼此成全。

   

  从前有两个世界,他们通过无数洞穴连接,就像世界在透过这些小孔呼吸。但这洞穴有闭合的趋势,所以每个洞穴旁都有一个守护者来保证他们始终保持开启的状态,这些守护者被争做洞穴守护者……”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相似的街,是记忆的相似还是意识的相似?

  这条街不能通行,但可以停留,是可以被使用的自由空间。

  在这条道路中可以集会、聚餐、消遣、娱乐。

  既是乌托邦的空间,也是异托邦的空间。

  是一个“街广场”。

   

  《千月》的标题语出佛典《四世因果录》:“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分为九个章节:月、洞、镜、塔、桃、渔、蚀、梦、流。 由水墨动画与古典意蕴营造的怪诞情节在同一配乐烘托下不断循环:画中人物网鱼、 沉江、捞月、造塔、摘桃……不断坠入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洪荒世界。

   

  在镜面中我们看到自己和世界的样子。

  在这里你可以席地而坐,当然,也可以侧枕倾谈。

  这里是别人的生活,是别人身高、胖瘦及喜好的影子。

  主人和用途早已是过眼云烟,标签却依然坚守着标签的底线。

  可爱的纹样,是否也会抽空思念下曾经的主人?

  当你忙碌到遗忘了自我,或许就需要停下来,去休息一下。

  愿每个你都能从这里解读出自己味道。

   

  佩戴着星月的翅膀

  高高举起

  像一顶夺目的火炬

  又像是在跟妈妈欢呼小小的胜利

  夜幕降临

  请开门吧

  精灵回家了。

   

  钢管、石头和绳索的独立和存在:散落分布的天然石块,表面除打孔穿绳外并未做过多处理;依着石块,纤维原色的绳索向各方延伸,维持着场域内的视觉平衡,并在互相间形成交错但不触碰的微妙平衡;规则排列的钢管框架牵引绳索,同时也配合前两者参与创建着空间语言。

   

  徐冰从不把艺术风格当回事,艺术系统本身就有无限的创造力。他认为,几年前的汉字书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国人擅长根据临时的条件进行工作生活,徐冰说,汉字也这样,第二笔的位置是由第一笔来决定的,第三笔是由第二笔决定的…

   

  《蜻蜓之眼》也值得叨叨。这个是徐冰的首部电影作品,镜头素材全部来自公开的监控视频。这种创作手法和他之前的《地书》一样,都是关注社会现场的创作手法,用正在发生的事情,现场正在进行的事情,来说一个故事。

   

  艺术展发布会

  乌镇展开对当代艺术问题的思考和投入,主动引导当代文化的“逆城市化”发展,则可以看作是全球化与“在地化”之间关系,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新动向。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对中国本土现代化景观的审视,也势必将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之外,使普遍意义上的艺术在方向上能够有所调整。但是,如何确定进而认知、延展这些“问题的边界”,如何处理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新资源,并对它们实现有效的视觉转换,就要考验艺术家的思考、判断和智性品质了。策展人对上述背景的考察和对问题针对性的提示,是形成“乌托邦·异托邦”这一展览主题的直接来源。

   

  艺术展开幕式

  “文化乌镇”的打造既要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要有“新文化元素的加入,两者是相融的”。而通过国际艺术家共同参与、引进当代艺术的展览机制,在乌镇进行有关文化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的沟通、探索、挖掘、合作,共同拓展乡镇建设的文化生存空间和激活乡镇活力,似乎是乌镇模式在艺术上的必然延伸。

  开幕式上的那些艺术家们。

   

  安·汉密尔顿

  1956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莱马市,先后毕业于堪萨斯大学、耶鲁大学,并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生活、工作于于哥伦布市。 汉密尔顿的作品以其大型多媒体装置、公共计划和行为艺术合作项目著称。而不论是规模大到一个广场式的街区、一座八层的圆柱形高塔,还是一个纯银的顶针,汉密尔顿在使用普通材料做场域特定作品,使人联想到特定的地点、集体的声音和劳作的群体。她密切关注语言、书写和演说,常将文本和声音置于创作触觉与隐喻的核心位置。

   

  约翰·考美林

  1951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毕业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考美林的作品类型众多,涉及视觉艺术、建筑、设计及城乡规划等,而他的设计与创作也不能被归为某一单一范畴。考美林是在最广泛的程度上来定义建筑:他认为建筑是始于大脑(想象),却包罗了各种类型的空间。此外,在考美林看来,汽车以及容纳汽车的基础设施是城市设计中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一座城市必须从其道路的交叉口开始发展,任何一个忽略道路重要性的城市都将成为一座鬼城。

   

  菅木志雄

  日本“物派”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在40多年的创作中,菅木志雄把平常的材料组织在一起,例如石头、金属和木头,在环境中以充满诗意的视觉化强调了它们独特的存在、彼此依存,以及人类、物质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品的名字都是用艺术家选择的汉字杜撰出来的,显示出菅木志雄对观念的浓厚兴趣。使菅木志雄不同于其他观念艺术家的,是他相信观念在成为艺术作品之前,已经存在于物质的东西当中,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倾听它们。菅木志雄在大量文本和访谈中都谈到了在物质材料中观看“无法看见的事物”。他的理论阐述为物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1975年出生于芬兰拉赫,先后毕业于图尔库艺术学院和芬兰艺术学院,并分获学士与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芬兰索梅罗。 安迪·莱提宁的艺术创作主要是以影像记录的方式来呈现现场行为。这些活动尽管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计划,但它们本身的开放式实验或对时长的需要,使其最终结果往往表现为环境的作用超出个人的预设和掌控。在作品呈现出机遇性(Chance)、持久性、时间感以及与自然的互动等主题特征之余,也往往透露出一种荒诞的幽默感。 安迪从小生活在芬兰西海岸豪吉普达斯,大海曾是他创作的背景。当他移居到森林和田野环绕的索梅罗乡村后,他在作品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森林和树木的资源。

  1959年生于冰岛雷克雅未克,现生活、工作于冰岛雷克雅未克。 芬博基是冰岛最为出色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声音、灯光和雕塑、建筑、素描等不同内容和形式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作为关键元素的声音,通常通过简朴的雕塑装置以独特的视觉方式展现出来。 在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芬博基展出了他的代表性作品声音装置《魔鬼》。他的作品被包括维也纳T-B A21、美国米切尔·克利赫曼和卡尔曼·昆卡典藏、瑞典马尔摩艺术博物馆、瑞典北欧水彩画博物馆、冰岛国立美术馆等博物馆以及雷克雅未克大学、冰岛国家电力公司和雷克雅未克能源总部等大学和公私机构收藏。

   

  陈向宏

  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主席

   

  陈瑜

  乌镇旅游副总裁

   

  艺术展攻略信息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