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这个川大90年代研究生公务员疯了

作者:南书 · 2016-06-15 来源:凯风网

  王畸,男,出生于1968年5月,重庆市南岸区花园路街道人,研究生学历,原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职工。作为80年代的大学生,王畸曾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以后顺利考上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说起王畸,母亲刘素芬心里总是倍感欣慰。为了供儿子上学,刘素芬十几年来都舍不得添一件新衣服,全家人省吃俭用没少吃苦,可是她觉得只要儿子有出息,自己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王畸研究生毕业后回到重庆,在饲料厂上班。1997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部信贷处工作。王畸学历高又肯吃苦,工作积极上进,这让许多老同事都对他高看一眼,说小伙子这么年轻有为,将来一定前途无量。刘素芬听了心里更是乐滋滋的,觉得自己的苦日子熬到头了,高兴得很。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成为王畸人生的转折点。原来,王畸虽然学业和工作都顺风顺水,但他一直有个心结。他出生时体质比较弱,同龄人都长成高高大大的小伙子了,他还是一副瘦巴巴的模样,个子比别人矮了一头,这让爱面子的他心里多多少少有些遗憾。加上女朋友向他提出分手,王畸心里特别失落,整天郁郁寡欢的。一天,百无聊赖的他翻到一本宣传法轮功的小册子,其中讲到要放下“世间情”,去掉“常人心”,感情受挫心情苦闷的王畸顿时觉得找到了精神寄托,他到楼下书店买来几本法轮功的书籍,看着看着就对书中放下“名、利、情”和“成仙成佛”的说法入了迷,开始加入练功的队伍。渐渐地,王畸从失恋的阴影里慢慢走了出来,有规律的练习让他觉得胃口好了很多,人也有了精神,说话走路也有劲了,于是便对练功学法更加痴迷。因为学历高,有文化又善于思考,王畸很快就在当地功友中小有名气起来,经常有人找他交流心得一起学法,这也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除了上班心思都用在了练功上。

  1999年国家依法取缔法轮功,沉迷于练功的王畸特别想不通。他抛下工作四处奔走,出钱印发“法轮大法好”的宣传资料,还召集功友一起“走出去”“讲真相”。无论单位同事和身边朋友怎么劝他给他做工作,他始终不相信自己小有心得的法轮功是骗人的。母亲也劝他,说电视上、报纸上都报道了,有很多人因为练法轮功家破人亡了,喊他不要再练了。可是王畸却对母亲说,这些人是造业太多功力不够,自己是诚心诚意学习大法的,一定能够成仙成佛修得圆满,还叫母亲不要担心他。

  为了挽救王畸,单位将他从信贷处调到了保卫处,希望他能吸取教训,早日醒悟。然而王畸一门心思都扑在练功和“弘法”上,他觉得早日“圆满”才是他的事业,干脆班也不去上了,对单位领导和同事都避而不见。2004年,因为痴迷法轮功长期不在岗,王畸丢掉了工作。由于之前把钱都花在练功和“弘法”上了,他没有一点积蓄,没了工作就没了生活来源,吃饭成了问题,只有和年过花甲的老母亲一起凑合过。一直以儿子有出息为荣的老母亲当着儿子的面流泪了,她颤抖着对瘦小的王畸说:“儿子,莫再练了,你看你天天到处奔波,都瘦成什么样子了,现在妈还能顾着你,以后妈不在了你可怎么办呀?还是不要去讲真相了,踏踏实实找个工作过日子吧……”可是,母亲的眼泪不仅没有换得王畸回心转意,反而让他觉得这是师傅对他的考验。他对母亲说,师傅说过一人修炼能庇佑全家,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修到更高的层次,总有一天能修到“极乐世界”,到时候母亲还能跟自己一起去享福。老母亲几次苦口婆心的劝说都被王畸看成对他练功的干扰,被当做了耳旁风。

  2008年,为了全心全意的练功和“讲真相”,王畸离家出走了。走之前他对母亲说,自己是去追求天国的美好世界去了,让她安心在家里等他的好消息。三年以后,当王畸再次回到位于花园路街道的家时,整个人已经不太正常了,衣衫褴褛,又黑又瘦,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的傻笑,还常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好几天都不出门。经过医生鉴定,王畸得了精神分裂症,病情时好时坏。此时的他,生活不能自理,又没有经济来源,而母亲刘素芬年事已高,自己生活都成问题,根本无法照顾儿子。无奈之下只好向街道求助。经过王畸本人申请,街道将他送到了本区的一家养老院安置。

  刘素芬最后也没能等到王畸描绘的“极乐世界”,她带着对儿子的不舍去世了。临走前还在牵挂王畸,担心他从此一个人孤苦无依。王畸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半天没有说话,想起这些年为了练功,他工作没有了,朋友亲人对他避之不及,这些他都可以不在乎,可是李洪志不是说有无数的“法身”在保佑他和家人的吗,为什么唯一心疼他对他不离不弃的老母亲还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就抱憾而去了呢,他不禁一下子崩溃了,开始嚎啕大哭,又说又闹,还说要去找李洪志问个清楚。没过多久,王畸就彻底疯了,时而哭哭笑笑,时而又破口大骂,说李洪志是个大骗子,把他坑惨了。

  就这样,当年的天之骄子,因为误信了法轮功的歪理邪说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最后疯疯癫癫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民政救济度过余生,何其可悲,何其可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