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白娘子喝酒现了原形 端午与食物的故事

2016-06-07 来源:征文大赛获奖作品

1端午节与药食的故事:吃了五毒菜五毒不侵

端午前后,百草都是药

“五月初五,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是客家地区古老的传统。古人认为,端午节的到来,多雨温湿易染病,此时刚好百草成熟,采草药挂门楣,煎煮汤药喝下或洗澡均可驱邪治病。

据史料记载,因广东地处岭南,天气炎热,多雨地湿,自古多有瘴气。南迁而来的客家先民进入这里后,要时时面对瘴气虫蛇及各种疾病的挑战,因此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医药知识,结合实践中探索得出的经验,就地取材,用当地的草药来防病治病。经过数百年的反复实践,草药治病被客家人广泛接受,几乎家家户户每年端午期间,都要采摘或购买许多草药备用。因此,民间流行以药性寒凉,消暑解热的中草药,熬水来喝,称为各式各样的“凉茶”。

吃“五红”“五黄”驱“五毒”

民间有一习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红”或“五黄”,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五黄分别是烧黄鱼、烧黄鳝、拌黄瓜、咸蛋黄、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或“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传说很久以前,“五毒”相约端午节时一起去为害人间,这五个毒物就是蛇、蜘蛛、蝎子、蜈蚣还有壁虎。它们在端午时来到人间的一户人家门口,听见女主人在说:“快吃,这是油炸的五毒。”五个毒物大吃一惊,便趴到窗户上看,只见桌上五个盘子里有红红的五道菜。那女主人一边吃一边说,这五毒菜真好吃。“五红菜”看在五个毒物的眼里变成了它们的血,吓得魂飞魄散,急忙从这户人家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去了。从那以后,所谓的“五红”就成了端午节餐桌上的必定菜单。人们都在端午这天吃五种红颜色的菜来吓退那些有毒的动物,希望它们不进自己的家里。

而吃“五黄”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习俗。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说是五月近黄梅,国人崇尚黄,菜肴应有“五黄”。科学的说法是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2端午节与粽子的故事:花样繁多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粽子由来已久,古时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西汉的“枭羹”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晋代的“益智粽”,宋朝的“蜜饯粽”,清代的九子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经很时尚。

而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绳有讲究,粽子形状有说头

端午吃粽子是每家每户的传统,不嫌麻烦的市民也会选择自己包粽子。那么,包粽子就少不了要用到粽绳,有些人为图省事,直接用塑料绳或尼龙绳来捆绑粽子,但这样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传统的粽绳用的是什么呢?有棕榈树叶、箬叶丝、咸水草、蒲草……一听这些并不常见的名字,或许你会觉得很难买的到。其实,在各大菜市场里有不少卖粽叶的摊点,在那里都能买到传统的粽绳。

又因为地区的不同,由材料以至到粽叶,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古时,锥形的像牛角,用以祭祀;等腰三角形的,象征着中庸,天地人的和谐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的形状也变得五花八门: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但它们就未必都有各自代表的含义了。

3端午节与酒的故事:前人自古爱喝酒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南宋士子陈可常,曾写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诗句。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雄黄酒:可杀菌解毒,但含砷汞不利健康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时饮用雄黄酒。但雄黄内含砷、汞等有毒物质,遇热极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还有些人会沿袭自制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部、鼻尖、耳垂或抹在身上驱邪避疫的习俗,这个做法也非常危险,因为自制时掌握不好用量,可能会出现脑骨后疼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状况。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