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腾冲皮影戏:曾濒临失传的“手工电影”

2015-11-30

 

刘永周老人向记者展示其曾祖父在咸丰六年制作的皮影。供图:谭青

  “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才开始恢复制作皮影。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多教几个徒弟,不让凝聚了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刘氏皮影绝活失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刘永周对记者说。

  今年72岁的刘永周是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人,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刘永周十一二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表演皮影,至今已经60多年。传承至今,他制作的皮影人物惟妙惟肖,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刘永周弟子进行皮影的敷彩着色。供图:谭青。

  腾冲皮影戏,当地又称“皮人戏”、“灯影子”,明洪武年间从湖广、四川一带传入,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200多年。和中国其它地方的皮影戏一样,腾冲皮影戏几乎集中了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和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腾冲皮影表演极为兴盛,名噪一时的皮影戏班子最多时曾达80多个。据老人介绍,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它就是村民们的“手工电影”,叫它“土电影”。

刘家寨皮影戏第五代传人、刘永周儿子展示皮影剧。供图:谭青

  刘永周老人从箱子中小心翼翼的拿出了两个皮影,向记者介绍说,“武僧”形象的皮影是他曾祖父在咸丰六年制作的,作品距今已近160年的历史。“道姑”形象的皮影是他的父亲制作的,那时候其父亲开始创新,从这个时候开始,皮影开始着色。两个历史悠久的皮影雕镂考究,线条精细,动起来仍旧惟妙惟肖。刘永周老人说,他的父亲曾经制作的《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几十箱上千个现代皮影,在文革后期被烧毁,仅有他藏在祖母的棺材里的几十个得以保存下来。之后他一度停止了皮影戏的制作、表演。改革开放后,为留住这一民间艺术瑰宝,腾冲有关部门开始积极的抢救工作。其制作的皮影靠子还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精品展”。现在,以刘永周儿子为代表的第五代和其孙子为代表的第六代为挽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皮影靠子开发成工艺品销售,并让皮影戏走进校园,已经受邀赴多地小学表演。

  刘家寨皮影人物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刘永周老人说,虽然如今学皮影制作的人也达到了十余人,但会演皮影戏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吹拉弹唱演全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希望这种民俗文化能够有更多人关注和热爱,从根本上去传承,去发扬,去延续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先将牛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分享到:
责任编辑: